用于装设于手握物品上的握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8202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握把,包含有一第一本体组件以及一第二本体组件。该第一本体组件包含有一具有一内表面以及一外表面的管状本体,且该管状本体的内表面具有至少一凹槽,且该凹槽的底面具有至少一开孔。该第二本体组件具有至少一外部份、至少一连接部与至少一内部份:该第二本体组件的外部份位于该管状本体的外表面,用以于该管状本体的外表面上形成一震动吸收层;该第二本体组件的内部份容置于该第一本体组件的凹槽中,用以于该管状本体的内表面上形成一防滑层;而该连接部,其设置于该管状本体的开孔中。(*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与一种用以装设于手握物品上的握把有关,特别是指一种用以装设于机踏车辆或其类似物的把手上的握把。
技术介绍
一般手握物品的握持段上通常装设有握把,以增进使用者抓握该手握物品时的舒适感,或者用以吸收震动。公知的握把通常具有单一的、具有足够刚性以维持该握把形状的基础支撑结构,该等握把的问题在于,其无法充分地固着于该手握物品的握持段上,以致该握把与该手握物品的握持段之间会产生相对滑动。为解决握把与握持段之间相对滑动的问题,美国第5,280,735号专利揭示了一种可以稳固地附着于一诸如把手的类的承载面上的二件式改良握把;该握把使用了包含有一挠性内套管以及一硬质外壳体的二件式结构,该硬质管状外壳体用以结合于该内套管的外周面上,使该外壳体可施加一抓握力量于该内套管上,由此该内套管可施加一固持力量于该把手或其它承载面上,以避免该握把相对该把手转动。换言之,此握把可以实质上降低握把与把手之间的相对滑动。然而,上述握把的问题之一在于,该握把的内套管如此地具有挠性或相当的柔软以致具有较高的摩擦系数,如此一来,造成该内套管本身黏住或在组装时产生皱折,而进一步妨碍其组装于该手握物品上;此外,此公知握把的另一缺点在于,当该外壳体结合于该内套管上时,该外壳体的支撑体很难定位于该内套管的突起物之间的空间中。基此,极需提供一种可以消除握把与握持段之间相对滑动现象、且可避免上述所讨论的公知握把缺点的改良握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握把。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用以装设于一手握物品上的握把,包含有一第一本体组件,由硬质材料所制成且其形状可供装设于该手握物品上;该第一本体组件包含有一具有一内表面及一外表面的管状本体,且该管状本体的内表面具有至少一凹槽;其中,该凹槽具有一底面,且该底面具有至少一开孔;以及一第二本体组件,由挠性材料所制成,该第二本体组件具有至少一外部份、至少一连接部与至少一内部份;其中,该外部份位于该管状本体的外表面,用以于该管状本体的外表面上形成一震动吸收层;而该内部份,其容置于该管状本体的凹槽中,用以于该管状本体的内表面上形成一防滑层;而该连接部,其设置于该管状本体的开孔中,并连接该第二本体组件的外部份与该内部份。本技术提供的用以装设于一把手或其类似物上的握把,还包含有一第一本体组件,由硬质材料所制成且其形状可供装设于该把手上;该第一本体组件包含有一具有一内表面及一外表面的管状本体,且该管状本体的内表面上具有至少一凹槽;其中,该凹槽具有一底面,且该底面具有至少一开孔;以及一第二本体组件,由挠性材料所制成,该第二本体组件具有至少一外部份、至少一连接部与至少一内部份;其中,该外部份位于该管状本体的外表面,用以形成一震动吸收层;而该内部份,其容置于该管状本体的凹槽中,用以形成一防滑层;而该连接部,其设置于该管状本体的开孔中,并连接该外部份与该内部份。其中该管状本体的凹槽沿其轴向延伸。其中该第二本体组件的外部份具有一使其可自该管状本体的外表面向外突出的厚度。其中该第二本体组件的外部份具有一可完全遮盖该开孔的面积。其中该第二本体组件的外部份具有一凹纹顶面。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握把的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第一本体组件的立体图;图3为图2沿3-3剖线方向的剖视图;图4为图1沿4-4剖线方向的剖视图;以及图5为图1沿5-5剖线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配合附图将本技术的标的及技术特征详述于后请参阅各附图,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握把10包含有一第一本体组件12,以及一第二本体组件14。该第一本体组件12为一利用诸如聚丙烯或聚酰胺的类的硬质塑料材料而射出成形的物品,以作为一单一的基础支撑结构。该第一本体组件12具有一管状本体16,以及一环状凸垣端18;其中,该管状本体16具有一内表面20以及一外表面22,且该内表面20沿着该管状本体16的轴向间隔分布有五凹槽24,且各该凹槽24的底面分别具有复数个开孔26。该第二本体组件14亦为一射出成形的物品,惟其利用诸如胶状物质或橡胶的类的挠性塑料材料所制成。该第二本体组件14包含有复数个外部份30、复数个内部份32,以及设于该等内、外部份之间的复数个连接部34。各该外部份30具有一预定的面积以及厚度,且该等外部份30是以自该管状本体外表面向外突出一适当高度并且完全覆盖住该开孔26的方式而位于该管状本体16的外表面22上,以形成一震动吸收层。各该内部份32则填满该管状本体16的凹槽24,用以在该管状本体16的内表面20间隔分布形成复数个防滑层。各该连接部34设置于该管状本体的开孔26中,并连接该第二本体组件14的外部分30与该内部分32。在此较佳实施例中,为了形成对称的结构,该第二本体组件14进一步包含有一形状与该环状凸垣端18相仿的端盖36,以盖住该管状本体16的另一端。此外,各该外部份30的顶面具有凹纹,用以在该握把10的外表面形成一防滑握持区域。由以上所陈述的结构可知,因为本技术提供一具有内部挠性防滑层的硬质第一本体组件,本技术所提供的握把不但可以容易地装设于一手握物品的握持段上,亦可消除握把与握持段之间相对滑动的问题。此外,因该第一本体组件的外表面间隔分布有多数的震动吸收层,本技术的握把可提供舒适的握持感。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装设于手握物品上的握把,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第一本体组件,由硬质材料所制成且其形状装设于该手握物品上;该第一本体组件包含有一具有一内表面及一外表面的管状本体,且该管状本体的内表面具有至少一凹槽;其中,该凹槽具有一底面,且该底面具有至少一开孔;以及一第二本体组件,由挠性材料所制成,该第二本体组件具有至少一外部份、至少一连接部与至少一内部份;其中,该外部份位于该管状本体的外表面,于该管状本体的外表面上形成一震动吸收层;该内部份,容置于该管状本体的凹槽中,于该管状本体的内表面上形成一防滑层;该连接部,其设置于该管状本体的开孔中,并连接该第二本体组件的外部份与该内部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握把,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管状本体的凹槽沿其轴向延伸。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握把,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本体组件的外部份具有一使其可自该管状本体的外表面向外突出的厚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握把,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本体组件的外部份具有一可完全遮盖该开孔的面积。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握把,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本体组件的外部份具有一凹纹顶面。6.一种用以装设于一把手或其类似物上的握把,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第一本体组件,由硬质材料所制成且其形状供装设于该把手上;该第一本体组件包含有一具有一内表面及一外表面的管状本体,且该管状本体的内表面上具有至少一凹槽;其中,该凹槽具有一底面,且该底面具有至少一开孔;以及一第二本体组件,由挠性材料所制成,该第二本体组件具有至少一外部份、至少一连接部与至少一内部份;其中,该外部份位于该管状本体的外表面,形成一震动吸收层;该内部份,其容置于该管状本体的凹槽中,形成一防滑层;该连接部,其设置于该管状本体的开孔中,并连接该外部份与该内部份。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握把,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凹槽沿着该管状本体的轴向延伸。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握把,其特征在于,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装设于手握物品上的握把,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第一本体组件,由硬质材料所制成且其形状装设于该手握物品上;该第一本体组件包含有一具有一内表面及一外表面的管状本体,且该管状本体的内表面具有至少一凹槽;其中,该凹槽具有一底面,且该底面具有至少一开孔;以及    一第二本体组件,由挠性材料所制成,该第二本体组件具有至少一外部份、至少一连接部与至少一内部份;其中,该外部份位于该管状本体的外表面,于该管状本体的外表面上形成一震动吸收层;该内部份,容置于该管状本体的凹槽中,于该管状本体的内表面上形成一防滑层;该连接部,其设置于该管状本体的开孔中,并连接该第二本体组件的外部份与该内部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光辉
申请(专利权)人:维镇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