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的握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2564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的握把,主要包含一套管及一迫紧装置;所述套管用以套设交通工具的把手管;所述迫紧装置包含有:一固定体,其设在所述套管外端,无法旋动;一迫紧件,其设在套管内并可位于所述把手管内;一螺栓,其由所述固定体外端往内枢穿所述固定体,并和一与所述迫紧件具有连动关系的螺合部螺合;旋紧螺栓时,可经由所述螺合部带动迫紧件靠往固定体,进而使迫紧件一端抵靠所述固定体并以周面抵紧把手管的内壁面,使得所述迫紧件、固定体乃至套管均能与把手管稳固地相对定位。(*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与自行车、机车、三轮车一类的交通工具有关,特别是关在一种具有把手(handlebar)的交通工具的握把(grip)。
技术介绍
自行车、机车或三轮车一类具有把手的交通工具,其把手两端用以供骑乘者捉握的部位,大多是将一橡胶制的管套状握把紧套在金属的把手管上。一般而言,前述管套状握把的内径略小于把手管的外径,组装时需一边利用空压机吹灌强风以扩大握把的开口,才能一边使握把缓慢地含套于把手管,套设完成后,橡胶握把即通过本身的收缩力及黏滞性紧紧地套束在把手管上,不致滑脱或偏转。此种传统握把的一大缺点即是组装作业非常麻烦费力,而且若因握把破损等原因而欲拆换握把时,又必须再利用吹灌强风(并往缝隙内加入润滑油)等手段,才能将握把从把手管上卸下,亦是十分耗时费事,且因拆换作业需要特殊设备或工具,故一般使用者并无法自行拆换。另外,美国第5,280,735号专利揭露一种较为进步的握把,其由一软质内套(inner sleeve)以及一网状包覆内套的硬质壳件(housing member)所组成,该壳件两端均可环套交通工具的把手管,并分别设有一由外周面一侧沿径向往内延伸的裂缝(crevice),且在裂缝两侧设置相对的穿孔;组装时,先将握把套设至把手管定位,再以螺栓穿入穿孔并与对侧的螺帽螺合并旋紧,藉以迫使前述裂缝靠合,而让硬质壳件的两端束紧把手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的握把,其可迅速且稳固地组装在交通工具的把手管上,且必要时亦可简便地卸除,组装拆换较为方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交通工具的握把,包含有一套管,其可套设于交通工具的把手管上,并使其第一端对应于把手管的孔口所在端缘;一迫紧装置,至少包含有一固定体、一迫紧件及一螺栓,其中所述固定体设置在所述套管的第一端,无法旋动,并具有一对应该套管长轴向的通孔;所述迫紧件设置在所述套管内并可位于所述把手管内;所述螺栓穿通所述固定体的通孔,螺栓的头部可卡抵在固定体上,螺栓的螺杆部和一与所述迫紧件具有连动关系的螺合部螺合;旋紧所述螺栓时,可经由所述螺合部带动,所述迫紧件靠往所述固定体,进而使所述迫紧件一端抵靠所述固定体并以周面抵紧所述把手管的内壁面,使得所述迫紧件、固定体乃至套管均能与所述把手管稳固地相对定位。附图说明以下即配合附图举二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轴向剖视图,同时显示其与交通工具把手管的关系;图4是沿图3中4-4剖线的剖视图;图5类同图3显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紧固组装在把手管时的状态;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轴向剖视图,同时显示其与交通工具把手管的关系;图7类同图6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紧固组装在把手管时的状态。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3所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握把10概由一套管20、一束环28以及一迫紧装置30所组成,其中套管20具有一笔直的圆形管孔21,其孔径对应于所欲应用的交通工具把手管的外径,使套管20可套设于把手管。套管20的第一端(图中右端)设有一由管孔21孔壁往轴心方向凸出的内凸环22,内凸环22的内缘直径大致对应于前述把手管的内径;内凸环22上设有开口相对的二嵌槽23。套管20的第二端(图中左端)具有四道由管缘沿轴向往内延伸的开缝24,四开缝24呈等角对称分布,使得套管20的该端管壁形成对称的四片挠曲片25,挠曲片25的外周面上具有相互配合的外螺纹26,外螺纹26所构成的圆周面呈现由内往外微缓缩小的圆椎状(如图3所示)。束环28的内周面具有与套管10的外螺纹26配合的圆椎状内螺纹29;束环28环套并螺合在套管10具有挠曲片25的第二端;当束环28往套管10方向旋紧时,可迫使挠曲片25略往轴心方向挠偏。迫紧装置30设置在套管10的第一端,由一固定体31、一迫紧件41、一螺帽45及一螺栓46所组成,下面分别加以叙述固定体31具有一圆形头部32,由头部32一端面中央同轴往外凸伸一圆柱形的凸伸部33,头部32的外径大致对应于套管20的第一端外径,而凸伸部33的外径则大致对应于套管20的内凸环22内径。头部32与凸伸部33之间形成一环状肩面34。凸伸部33周面邻接肩面34之处设有位与轴心相对二侧的二嵌块35。凸伸部33的凸伸尾端形成一导引斜面36,斜面36与轴线呈四十五度角。固定体31具有一沿轴向贯通两端的通孔37,且在通孔37对应于头部32的一端形成一内径较大的凹槽38。固定体31将其凸伸部33由套管10的第一端伸入管内,至其头部32内侧的环状肩面34抵卡在套管10的内凸环22,同时二嵌块35与内凸环22上的二嵌槽23相互嵌合,使得固定体31无法继续伸入套管10内且无法相对旋转。本专利技术亦可能直接在套管第一端一体成形相同的固定体。迫紧件41呈圆柱状,以轴向对应的方式位于套管10内,且迫紧件41的直径微略小于前述把手管的内径,可在把手管内沿轴向位移。迫紧件41朝向固定体31的端面形成一受迫斜面42,斜面42亦是与轴线呈四十五度角,换言之,其可与固定体31的导引斜面36平行相对甚至相互抵贴。迫紧件41中心具有一沿轴向贯通两端的穿孔43;此外,如图4所示,迫紧件41另具有一由外周面一侧沿径向往内延伸而适当超过穿孔43的嵌入孔44,嵌入孔44的内端形成三角形。螺帽45嵌合于迫紧件70的嵌入孔73最内端亦即前述三角形部位,无法轴向位移亦无法旋转。螺栓46将其螺杆部47由固定体31外端即头部32一端往内穿通通孔37,进而穿通迫紧件41的穿孔43,且途中穿经螺帽45并与螺帽螺合。螺栓46的头部48可嵌卡在固定体31的凹槽38内。以上即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握把10的详细结构,以下则就握把10的使用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如图3、图4所示,要将本专利技术的握把10组装在一交通工具的把手管T时,将套管20以挠曲片25朝向把手管T的方式含套把手管,至套管20第一端外端的内凸环22抵卡在把手管T外端缘,使得设在套管20外端的迫紧装置30上的迫紧件41及固定体31凸伸部33对应地伸入把手管T内(注迫紧装置30亦可在套管20套上把手管T之后,再嵌插至套管20外端)。接着,先利用与螺栓46相配的适当工具例如一字起、十字起或六角扳手,依旋紧方向扭转螺栓46,必要时需以另一手握好套管20使不致偏转;当螺栓46原地旋转时,一开始可能会带动迫紧件41偏转若干角度,但因迫紧件41与固定体31的距离设计在预定范围内,故迫紧件41会立刻受到固定体31挡抵(详而言之应是受迫斜面42与导引斜面36相互抵卡而无法继续偏转,使得螺栓46接下来的原地旋转动作可迫使形同与螺栓46螺合的迫紧件41往固定体31方向位移,直至迫紧件41的受追斜面42平贴在固定体31的导引斜面36;若再继续施力旋紧螺栓46,亦即强迫迫紧件41与固定体31继续相对挤靠,即会迫使迫紧件41顺着导引斜面36偏滑,而逐渐偏离把手管T的轴心位置,最终能以其圆周面的对应一侧紧抵把手管T的内周面,同时又会迫使套管20以其内凸环22紧抵在把手管T外端,如图5所示,使得握把10特别是外端部份与把手管T形成十分稳固的固定关系,无法轴向抽移或扭转。最后,再将环束在套管20第二端内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交通工具的握把,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有:一套管,其套设在交通工具的把手管上,所述套管的第一端对应于把手管的孔口所在端缘;一迫紧装置,其包含有一固定体,所述固定体固定设置在所述套管的第一端,且具有一对应所述套管长轴向的通孔;一迫紧件,其设置在所述套管内并位于所述把手管内;一螺栓,其穿过所述固定体的通孔,所述螺栓的头部卡抵所述固定体,所述螺栓的螺杆部和一与所述迫紧件具有连动关系的螺合部螺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光辉
申请(专利权)人:维镇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