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手开式伞具结构,主要是由一中棒顶端固接一上巢并穿置一活动巢,于中棒底端则接设有伞握把,伞骨组的主伞骨一端与上巢枢接,副伞骨一端与主伞骨枢接,另一端与活动巢枢接;主要是于活动巢的顶部形成一接合部并配设一具有数个接合槽的接合座,于各接合槽内底部两侧内凹形成定位凹槽,而于副伞骨扁平部的末端形成一定位头以置入接合座的定位凹槽内,再将接合座旋锁于活动巢顶部的接合部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让活动巢能简易快速的与伞骨组接或拆离,伞握把能简易快速的与中棒组接或拆离,使伞具组装较为容易,而于伞具损坏时,能在简单的动作下将塑料制成的活动巢与伞握把拆除,而其余金属制的伞具构件则可直接回收,以达方便伞具回收作业。(*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改进的手开式伞具结构
本技术是有关于伞具结构改良,特别是针对一种手开式的伞具的活动巢及伞 握把的结构所为之改良。
技术介绍
一般传统的手开式伞具在使用功能上并没什么缺点,但在伞具损毁回收的效益上 有所不足,因为伞具的活动巢及伞握把为塑料制成,而其余构件多为金属材质,但传统活动 巢与伞骨是利用铁丝绑死,而伞握把与中棒也是铆钉固接,因此,伞具在分类回收时需要花 较长的工时将塑料与金属拆离,造成回收上的不便,为此,此种传统自动开伞伞具结构仍有 改进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 供一种改进的手开式伞具结构,其以极为精巧的结构让活动巢能简易快速的与伞骨组接或 拆离,而伞握把能简易快速的与中棒组接或拆离,借此结构使伞具组装较为容易,而于伞具 损坏时,能在简单的动作下将塑料制成的活动巢与伞握把拆除,而其余金属制的伞具构件 则可直接回收,以达方便伞具回收作业。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进的手开式伞具结构,主要是由一中棒顶端固接一上巢并穿置一活动巢, 于中棒底端则接设有伞握把,伞骨组的主伞骨一端与上巢枢接,副伞骨一端与主伞骨枢接, 另一端与活动巢枢接;其特征在于,主要是于活动巢的顶部形成一接合部并配设一具有数 个接合槽的接合座,于各接合槽内底部两侧内凹形成定位凹槽,而于副伞骨扁平部的末端 形成一定位头以置入接合座的定位凹槽内,再将接合座旋锁于活动巢顶部的接合部上;借 此,使副伞骨不需以铁丝绑固便能轻易的与活动巢枢接结合,且可轻易拆离。所述改进的手开式伞具结构,其中,该中棒下段处开设一透孔,而于伞握把一侧形 成一容置槽,于容置槽内开设一贯穿的栓孔及一定位孔,另配设一由平板状本体上凸出形 成一轴栓及小凸柱的扣合体,将伞握把套置于中棒底部,利用扣合体的轴栓插入伞握把的 栓孔并贯穿中棒的透孔,而扣合体的本体贴靠于伞握把容置槽的槽面,同时小凸柱插入于 定位孔内使中棒与伞握把栓固接合;借此只需拨动扣合体的本体便可将扣合体拔出以轻易 将中棒与伞握把拆离。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以极为精巧的结构让活动巢能简易快速的与伞骨组接 或拆离,而伞握把能简易快速的与中棒组接或拆离,借此结构使伞具组装较为容易,而于伞 具损坏时,能在简单的动作下将塑料制成的活动巢与伞握把拆除,而其余金属制的伞具构 件则可直接回收,以达方便伞具回收作业。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配设形成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伞握把结构配设图。图3是本技术主要结构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的接合座顶面图。图5是本技术的接合座底顶面图。图6是本技术的活动巢与接合座结构配设图。图中标号说明:10 中棒20 上巢30活动巢31接合座40伞骨组41主伞骨42副伞骨50伞握把51扣合体52容置槽101 透孔301接合部311接合槽312定位凹槽421扁平部422定位头501 栓孔502定位孔511 本体512 轴栓513 凸柱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的结构主要是包含一中棒10、一上巢20、一活动巢 30、数个伞骨组40及一伞握把50等构件。该中棒10为金属制品,该上巢20同为金属制品 并固接于中棒10顶端,该活动巢30穿置于中棒10上,以塑料材质所制成,该伞骨组40由金 属材质的主伞骨41与副伞骨42所组成,主伞骨41 一端与上巢20枢接,副伞骨42 —端与 主伞骨41枢接,另一端与活动巢30枢接,该伞握把50接设于中棒10底端,为塑料制品。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主要改良之处是在于该活动巢30的结构形 态,于活动巢30顶部形成一接合部301,并配设一设有数个接合槽311的接合座31,于各接 合槽311内底部两侧内凹形成定位凹槽312,而于副伞骨42扁平部421的末端形成一定位头422以置入接合座31的定位凹槽312内,将接合座31旋锁于接合部301上,使接合座31 底面与活动巢30顶面贴靠接合,让副伞骨42不需以铁丝绑固便能轻易的与活动巢30枢接 结合,且可轻易拆离。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本技术另一改良之处是在于该中棒10与伞握把 50的结构形态,于中棒10下段处开设一透孔101,而于伞握把50 —侧形成一容置槽52,于 容置槽52内开设一贯穿的栓孔501及一定位孔502,另配设一由平板状本体511上凸出形 成一轴栓512及小凸柱513的扣合体51,将伞握把50套置于中棒10底部,利用扣合体51 的轴栓512插入伞握把50的栓孔501并贯穿中棒10的透孔101,而扣合体51的本体511 贴靠于伞握把50的容置槽52的槽面,同时小凸柱513插入于定位孔502内,使中棒10与 伞握把50栓固接合,且只需拨动扣合体51的本体511便可将扣合体51拔出以轻易将中棒 10与伞握把50拆离。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 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手开式伞具结构,主要是由一中棒顶端固接一上巢并穿置一活动巢,于中棒底端则接设有伞握把,伞骨组的主伞骨一端与上巢枢接,副伞骨一端与主伞骨枢接,另一端与活动巢枢接;其特征在于,主要是于活动巢的顶部形成一接合部并配设一具有数个接合槽的接合座,于各接合槽内底部两侧内凹形成定位凹槽,而于副伞骨扁平部的末端形成一定位头以置入接合座的定位凹槽内,再将接合座旋锁于活动巢顶部的接合部上;借此,使副伞骨不需以铁丝绑固便能轻易的与活动巢枢接结合,且可轻易拆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的手开式伞具结构,主要是由一中棒顶端固接一上巢并穿置一活动巢,于 中棒底端则接设有伞握把,伞骨组的主伞骨一端与上巢枢接,副伞骨一端与主伞骨枢接,另 一端与活动巢枢接;其特征在于,主要是于活动巢的顶部形成一接合部并配设一具有数个 接合槽的接合座,于各接合槽内底部两侧内凹形成定位凹槽,而于副伞骨扁平部的末端形 成一定位头以置入接合座的定位凹槽内,再将接合座旋锁于活动巢顶部的接合部上;借此, 使副伞骨不需以铁丝绑固便能轻易的与活动巢枢接结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陳宗明,
申请(专利权)人:陳宗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