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后悬挂减震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1458 阅读:4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后悬挂减震机构,在上加强管的底面并排固定两块后上悬挂支板,下加强管的顶面并排固定两块后下悬挂支板,所述上悬挂支板的底端及下悬挂支板的顶端固定设置有套管,该套管的轴心线与上、下加强管的轴心线平行,并且在套管内装有减震套,所述减震套与套管之间为过渡配合。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构思新颖、结构简单、实施容易等特点,它能够使发动机与车架之间的共振减小,并大大降低通过发动机后悬挂传递给驾驶员的振动量,这样即使在摩托车高速行驶时,也不会造成驾驶员身体被振麻,从而保障了驾驶员的舒适感,有效避免了因振动而引起的疲劳驾驶,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延长了摩托车整车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摩托车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后悬挂减 震机构。技术背景通用的发动机后悬挂机构如图4、图5所示,在左、右支撑管l、 2之间一 上一下设置有两根平行的加强管3、 4,其中上加强管3的底面并排固定两块后 上悬挂支板5,该后上悬挂支板5的下端开设安装孔;下加强管4的顶面并排固 定两块后下悬挂支板6,该后下悬挂支板6的上端开设安装孔。装配时,用螺栓 穿过发动机后上、下悬挂吊耳的内孔及与之对应的后上、下悬挂支板5、 6的安 装孔,将发动机的后端固定在车架支撑管上;而发动机的前端采用同样的方式 与车架的前斜管固定。由于连接螺栓与悬挂支板上安装孔的孔壁之间本身就具 有一定的间隙,两者通过夹紧摩擦力固定,在累积公差的作用下,两者之间的 间隙加大,使得发动机固定不牢靠,容易发生晃动。同时,连接螺栓与悬挂支 板之间为刚性连接,发动机运转产生的振动直接传递给车架,引起摩托车整车 振动,甚至会产生共振,导致零部件破损,从而影响整车的使用寿命;特别是 发动机后悬挂处的振动通过脚踏板及坐垫传递给驾驶员,在摩托车高速行驶时 会将驾驶员身体振麻,使得驾驶员的舒适感降低,并容易造成疲劳驾驶,存在 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减震效果较好的摩托车发动机后 悬挂减震机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后悬挂减震机构,在左、右支 撑管之间设置有两根相互平行的加强管,其中上加强管的底面并排固定两块后 上悬挂支板,下加强管的顶面并排固定两块后下悬挂支板,其关键在于在所 述上悬挂支板的底端及下悬挂支板的顶端固定设置有套管,该套管的轴心线与 上、下加强管的轴心线平行,并且在套管内装有减震套,所述减震套与套管之 间为过度配合。本专利技术将
技术介绍
中在上、下悬挂支板的端部直接开设安装孔改为固定套 管,并在套管中安装减震套,且减震套中心孔的大小与连接螺栓相适应,这样 连接螺栓穿过发动机后上、下悬挂吊耳的过孔及与之对应的套管内减震套的中 心孔,将发动机的后端固定在悬挂支板上。发动机固定牢靠,不会发生晃动; 发动机运转产生的振动由减震套进行缓冲、减震,发动机与车架之间的共振减 小,通过发动机后悬挂传递给驾驶员的振动量大大降低,即使在摩托车高速行 驶时,也不会造成驾驶员身体被振麻,从而保障了驾驶员的舒适感,有效避免 了因振动而引起的疲劳驾驶,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延长了摩托车整车的使 用寿命。减震套与套管之间采用过度配合,安装及拆卸均很方便。为防止减震套与连接螺栓之间发生磨损,保障其减震效果及使用寿命,上 述减震套由金属衬套和橡胶套构成,橡胶套套装在金属衬套上,两者固定连接。为了便于加工,并使金属衬套和橡胶套之间固定牢靠,上述金属衬套的一 端具有环形凸台,该环形凸台的内侧面与橡胶套的端面贴合;金属衬套的另一端与橡胶套对应端的端面平齐,橡胶套该端的外圆周面上形成有环形限位凸台, 环形限位凸台起轴向限位的作用,以防止减震套相对于套管发生位移。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能够使发动机与车架之间的共振减小,并大大降低了通 过发动机后悬挂传递给驾驶员的振动量,这样即使在摩托车高速行驶时,也不 会造成驾驶员身体被振麻,从而保障了驾驶员的舒适感,有效避免了因振动而 引起的疲劳驾驶,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延长了摩托车整车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图l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也是图2的A向放大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摩托车车架的主视图。 图3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
技术介绍
的结构示意图,也是图5的A向放大图。 图5为
技术介绍
中摩托车车架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l、图2和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位于摩托车车架的中部,由左支撑管l、 右支撑管2、上加强管3、下加强管4、上悬挂支板5、下悬挂支板6、套管7和 减震套等部件构成。其中上加强管3与下加强管4一上一下相互平行设置,上、 下加强管3、 4的两头分别与对应的左、右支撑管1、 2焊接。在上加强管3的 底面并排焊接两块后上悬挂支板5,该后上悬挂支板5朝着前下方斜伸;在下加 强管4的顶面并排焊接两块后下悬挂支板6,该后下悬挂支板6朝着前上方斜伸。 在所述上悬挂支板5的底端及下悬挂支板6的顶端通过焯接固定有套管7,套管 7的轴心线与上、下加强管3、 4的轴心线平行,减震套安装在套管7内,减震套与套管7之间为过度配合,以方便拆装。从图l、图3中可进一步看出,减震套由金属衬套8和橡胶套9构成,橡胶 套9套装在金属衬套8上,两者可通过热熔固定。金属衬套8的外端具有环形 凸台8a,该环形凸台8a的内侧面与橡胶套9的外端面贴合;金属衬套8的内端 与橡胶套9的内端面平齐,橡胶套9内端的外圆周面上一体形成有环形限位凸 台9a,该环形限位凸台9a与套管7的端面贴靠,起轴向限位的作用,以防止减 震套相对于套管7发生位移。本专利技术中金属衬套8中心孔的大小与连接螺栓相适应,这样连接螺栓穿过 发动机后上、下悬挂吊耳的过孔及与之对应的套管7内金属衬套8的中心孔, 将发动机的后端固定在悬挂支板5、 6上,发动机固定牢靠,不会发生晃动;发 动机运转产生的振动由橡胶套9进行缓冲、减震,发动机与车架之间的共振减 小,通过发动机后悬挂传递给驾驶员的振动量大大降低,即使在摩托车高速行 驶时,也不会造成驾驶员身体被振麻,从而保障了驾驶员的舒适感,有效避免 了因振动而引起的疲劳驾驶,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延长了摩托车整车的使 用寿命。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后悬挂减震机构,在左、右支撑管(1、2)之间设置有两根相互平行的加强管(3、4),其中上加强管(3)的底面并排固定两块后上悬挂支板(5),下加强管(4)的顶面并排固定两块后下悬挂支板(6),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悬挂支板(5)的底端及下悬挂支板(6)的顶端固定设置有套管(7),该套管(7)的轴心线与上、下加强管(3、4)的轴心线平行,并且在套管(7)内装有减震套,所述减震套与套管(7)之间为过度配合。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后悬挂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套由金属衬套(8)和橡胶套(9)构成,橡胶套(9)套装在金属衬套(8)上,两者固定在一起。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后悬挂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衬套(8)的一端具有环形凸台(8a),该环形凸台(8a)的内侧面与 橡胶套(9)的端面贴合;金属衬套(8)的另一端与橡胶套(9)对应端的端面 平齐,橡胶套(9)该端的外圆周面上形成有环形限位凸台(9a)。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后悬挂减震机构,在上加强管的底面并排固定两块后上悬挂支板,下加强管的顶面并排固定两块后下悬挂支板,所述上悬挂支板的底端及下悬挂支板的顶端固定设置有套管,该套管的轴心线与上、下加强管的轴心线平行,并且在套管内装有减震套,所述减震套与套管之间为过渡配合。本专利技术具有构思新颖、结构简单、实施容易等特点,它能够使发动机与车架之间的共振减小,并大大降低通过发动机后悬挂传递给驾驶员的振动量,这样即使在摩托车高速行驶时,也不会造成驾驶员身体被振麻,从而保障了驾驶员的舒适感,有效避免了因振动而引起的疲劳驾驶,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延长了摩托车整车的使用寿命。文档编号B60K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后悬挂减震机构,在左、右支撑管(1、2)之间设置有两根相互平行的加强管(3、4),其中上加强管(3)的底面并排固定两块后上悬挂支板(5),下加强管(4)的顶面并排固定两块后下悬挂支板(6),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悬挂支板(5)的底端及下悬挂支板(6)的顶端固定设置有套管(7),该套管(7)的轴心线与上、下加强管(3、4)的轴心线平行,并且在套管(7)内装有减震套,所述减震套与套管(7)之间为过度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定强朱海荣李世涛
申请(专利权)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