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悬挂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1459 阅读:3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悬挂连接装置,前斜管的横截面为矩形,在该前斜管的下端开设有两个上、下并排,并分别贯通其左、右侧面的通孔,各通孔中固定安装有前悬挂衬管。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增加强度、改善应力分布,能有效防止前斜管发生断裂;在与发动机前、后端连接的地方增加减震件,可以使发动机与车架之间的共振减小,并大大降低了通过发动机后悬挂传递给驾驶员的振动量,这样即使在摩托车高速行驶时,也不会造成驾驶员手脚被振麻,在保障驾驶舒适感的同时,有效避免了因振动而引起的疲劳驾驶,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延长了摩托车整车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摩托车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悬挂连接 装置。技术背景通用的摩托车发动机悬挂连接装置如图6、图7所示,左、右支撑管1、 2 的下头通过底管3与前斜管4固定连接,在左、右支撑管l、 2之间一上一下设 置有两根平行的加强管5、 6,其中上加强管5的底面并排固定两块后上悬挂支 板7,该后上悬挂支板7的下端开设安装孔;下加强管6的顶面并排固定两块后 下悬挂支板8,该后下悬挂支板8的上端开设安装孔,装配时,用螺栓穿过发动 机后上、下悬挂吊耳的内孔及与之对应的后上、下悬挂支板7、 8的安装孔,将 发动机的后端固定在车架支撑管上。在前斜管4下端的后侧面焊接一个前悬挂 支耳4a,发动机前端的悬挂吊耳通过螺栓与该前悬挂支耳4a固定连接。由于前 斜管4普遍采用圆管,本身强度就不够;再加上发动机在前斜管4上只有一个 安装点,应力比较集中,这样前斜管4容易从与前悬挂支耳4a的焊接处发生断 裂。同时,发动机与前斜管4及上、下加强管5、 6之间为刚性连接,发动机运 转产生的振动直接传递给车架,引起摩托车整车振动,甚至会产生共振,导致 零部件破损,从而影响整车的使用寿命;前斜管4将振动传递到车把手,上、 下加强管5、 6将振动传递到脚踏板,在摩托车高速行驶时会将驾驶员的手脚振麻,使得驾驶员的舒适感降低,并容易造成疲劳驾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防止前斜管发生断裂的摩 托车发动机悬挂连接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悬挂连接装置,左、右支撑管 的下头通过底管与前斜管固定连接,在左、右支撑管之间一上一下设置有两根 平行的加强管,其中上加强管的底面并排固定两块后上悬挂支板,下加强管的 顶面并排固定两块后下悬挂支板,其关键在于所述前斜管的横截面为矩形, 在该前斜管的下端开设有两个上、下并排,并分别贯通其左、右侧面的通孔, 各通孔中固定安装有前悬挂衬管。本专利技术将前斜管由
技术介绍
中的圆管改为横截面为矩形的方管,强度更有 保障;在前斜管上设置两根可分别通过螺栓与发动机前端固定连接的前悬挂衬 管,即发动机在前斜管上具有两个安装点,与
技术介绍
相比,应力较为分散, 这样有效防止了前斜管发生断裂,延长了车架的使用寿命。上述前悬挂衬管的两端分别从前斜管的左、右侧面伸出,并在前悬挂衬管 的内孔中装有前减振套。前悬挂衬管可通过焊接与前斜管固定,两者固定牢靠; 前减振套对发动机运转产生的振动进行缓冲、减震,使通过前斜管、车把手传 递给驾驶员手部的振动量大大降低,既减小了车架前部的振动,又增加了驾驶 的舒适性。为进一步提高减震效果,防止前减振套发生轴向位移,上述前悬挂衬管的 内孔为中段直径小,两头直径大的直通孔;两个呈台阶状的前减振套在前悬挂 衬管的内孔中呈对称分布,并且两前减振套的内端面相贴合。前减振套与前悬挂衬管之间可通过过度配合,安装及拆卸均很方便。在上述上悬挂支板的底端及下悬挂支板的顶端分别设置有套管,该套管的 轴心线与上、下加强管的轴心线平行,并且在套管内装有后减震套。后减震套 对发动机运转产生的振动进行缓冲、减震,使通过上、下加强管及脚踏板传递给驾驶员脚部的振动量大大降低;后减震套与前减震套结合,可以使发动机与 车架之间的共振减小,这样即使在摩托车高速行驶时,也不会造成驾驶员手脚 被振麻,从而保障了驾驶员的舒适感,有效避免了因振动而引起的疲劳驾驶, 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延长了摩托车整车的使用寿命。上述后减震套与套管之间为过度配合,以便于拆装;后减震套由金属衬套 和套装其上的橡胶套构成,也呈台阶形,这样在防止后减震套发生轴向位移的 同时,可以避免减震套与连接螺栓之间发生磨损,保障其减震效果及使用寿命。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增加强度、改善应力分布,能有效防止前斜管发生 断裂;在与发动机前、后端连接的地方增加减震件,可以使发动机与车架之间 的共振减小,并大大降低了通过发动机后悬挂传递给驾驶员的振动量,这样即 使在摩托车高速行驶时,也不会造成驾驶员手脚被振麻,在保障驾驶舒适感的 同时,有效避免了因振动而引起的疲劳驾驶,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延长了 摩托车整车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图l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向放大图。图3为图1的B向剖视放大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前减震套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
技术介绍
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A向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l、图3、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由左支撑管l、右支撑管2、底管3、前斜 管4、上加强管5、下加强管6、后上悬挂支板7、下悬挂支板8、前悬挂衬管9、 前减振套10、套管11和后减震套12等部件构成,其中左、右支撑管1、 2在车 架的中部呈左右对称分布,左、右支撑管l、 2的下头分别与对应的底管3的后 端焊接,底管3的前端焊接在前斜管4的底端。前斜管4采用横截面为矩形的 方形管材,以增加其强度。在前斜管4的下端开设有两个上、下并排,并分别 贯通其左、右侧面的通孔,各通孔中焊接有前悬挂衬管9,该前悬挂衬管9的两 端分别从前斜管4的左、右侧面伸出,前悬挂衬管9的内孔为中段直径小,两 头直径大的直通孔。在每个前悬挂衬管9的内孔中以过度配合的方式安装有两 个前减振套10,前减振套10由金属衬套和套装其上、并通过热熔固定的橡胶套 构成,呈台阶形,两前减振套10在前悬挂衬管9的内孔中呈对称分布,且两前 减振套IO的内端面相贴合。本专利技术中,发动机前端相应的具有两排悬挂吊耳,用螺栓穿过发动机前端 悬挂吊耳的内孔及与之对应的前悬挂衬管9内前减振套10的中心孔,即可将发 动机的前端固定在前斜管4上。由于发动机前端在前斜管4上具有两个安装点, 与
技术介绍
相比,应力较为分散,再加上前斜管4选用强度更好的方形管,这 样有效防止了前斜管4发生断裂,延长了车架的使用寿命;前减振套10可以对发动机运转产生的振动进行缓冲、减震,使通过前斜管4、车把手传递给驾驶员 手部的振动量大大降低,既减小了车架前部的振动,又增加了驾驶的舒适性。如图1、图2和图5所示,上加强管5与下加强管6 —上一下相互平行设置, 上、下加强管5、 6的两头分别与对应的左、右支撑管l、 2焊接。在上加强管5 的底面并排焊接两块后上悬挂支板7,该后上悬挂支板7朝着前下方斜伸;在下 加强管6的顶面并排焊接两块后下悬挂支板8,该后下悬挂支板8朝着前上方斜 伸。在所述上悬挂支板7的底端及下悬挂支板8的顶端通过焊接分别固定有套 管ll,套管ll的轴心线与上、下加强管5、 6的轴心线平行,后减震套12安装 在套管11内,后减震套12与套管11之间为过度配合,以方便拆装。后减震套 12由金属衬套和套装其上的橡胶套构成,呈台阶形,在防止后减震套12发生轴 向位移的同时,可以避免后减震套12与连接螺栓之间发生磨损,保障其减震效 果及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中,连接螺栓穿过发动机后上、下悬挂吊耳的过孔及与之对应的套 管ll内后减震套12的中心孔,将发动机的后端固定在上、下加强管5、 6上, 后减震套12对发动机运转产生的振动进行缓冲、减震,使通过上、下加强管5、 6及脚踏板传递给驾驶员脚部的振动量大大降低;后减震套12与前减震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悬挂连接装置,左、右支撑管(1、2)的下头通过底管(3)与前斜管(4)固定连接,在左、右支撑管(1、2)之间一上一下设置有两根平行的加强管(5、6),其中上加强管(5)的底面并排固定两块后上悬挂支板(7),下加强管(6)的顶面并排固定两块后下悬挂支板(8),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斜管(4)的横截面为矩形,在该前斜管(4)的下端开设有两个上、下并排,并分别贯通其左、右侧面的通孔,各通孔中固定安装有前悬挂衬管(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定强朱海荣李世涛
申请(专利权)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