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征帆专利>正文

组合式自行车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7522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组合式自行车座,涉及有鞍座顶壳(1)、托板(2)、支撑架(3)、横梁(4)、避震弹簧(5)、横置螺栓(6)、万向夹(7)、扭转轴套(8)和扭转轴(9)组成,所说的鞍座顶壳(1)由左右对称的两个组件组成,在鞍座顶壳(1)左右对称的两个组件之间设置有一空隙,作为使用中鞍座顶壳(1)左右两个组件相对活动的公差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扭转轴套(8)设置在扭转轴(9)上,托板(2)的前端设置在扭转轴套(8)上。(*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配件,尤其涉及组合式自行车座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自行车座,整体设置有框架结构,框架之间设置有减震弹簧,框架和减震弹簧的上面设置有座垫。这种自行车座整体制作简单,但骑行时基本没有柔韧性,骑车人会感到臀部不适,甚至让人感到疲惫。中国专利ZL97232312.0公开了一种双体的自行车座,结构上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组合式自行车座,以整体二合一的组合形式,增加了骑行时自行车座的柔韧性,使骑车人更感舒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述的组合式自行车座,涉及有鞍座顶壳、托板、支撑架、横梁、避震弹簧、横置螺栓、万向夹、扭转轴套和扭转轴组成,所说的鞍座预壳由左右对称的两个组件组成,在鞍座顶壳左右对称的两个组件之间设置有一空隙,作为使用中鞍座顶壳左右两个组件相对活动的公差空间,左右两个组件形成的鞍座顶壳的整体形状与人体臀部的形状相吻合。鞍座顶壳又涉及有外皮、海绵层和硬质内壳组成,所说的硬质内壳是主支撑件,海绵层设置在硬质内壳和外皮的中间,起柔软和缓冲的作用,外皮设置在海绵层的外面,起美观和耐磨的作用。所说的扭转轴套设置在扭转轴上,托板的前端设置在扭转轴套上,扭转轴套与扭转轴的连接形式,采用扭转连接的形式,托板的后端设置于车座后部的避震弹簧的上面,托板的后端用螺栓固定于鞍座顶壳的后部,并同时将避震弹簧的上端、托板的后端和鞍座顶壳连接在一起。托板的中间位置,用螺栓与鞍座顶壳的硬质内壳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在托板的前端设置有扭转轴套,扭转轴套设置在扭转轴上,与扭转轴作扭转连接。所说的支撑架的前端与扭转轴的两端连接在一起,这里所说的支撑架采用钢板型材制作,如果将支撑架的型材改为钢筋形式,也可以说支撑架的前端设置在扭转轴上。所说的万向夹是本技术与自行车中轴插管相连接的连接件,万向夹上设置有横置螺栓,横置螺栓的两端以螺母将支撑架固定在一起。横置螺栓固定支撑架的同时,也可以使万向夹固定于自行车的中轴插管上。在鞍座顶壳后部下面,也是在托板的后端,设置有避震弹簧,避震弹簧的下端与支撑架的后端和横梁的两端用螺栓连接固定,也就是说,在避震弹簧的下端,也是在支撑架的后端,设置有横梁。支撑架的前端设置有扭转轴套,扭转轴套又设置在扭转轴上,支撑架的后端与横梁的两端和避震弹簧的下端用螺栓连接固定在一起。为防雨水淋入自行车中轴插管内,应在自行车中轴插管的上端设置防水盖。本技术所述的组合式自行车座,以整体二合一的组合形式,增加了自行车座的柔韧性和灵活性,使得骑行更感舒适,较好地避免了死板的自行车鞍座给骑车人造成的疲劳和烦恼。附图说明附图是本技术所述组合式自行车座的结构示意图。1—鞍座顶壳2—托板 3—支撑架 4—横梁 5—避震弹簧 6—横置螺栓 7—万向夹 8—扭转轴套 9—扭转轴具体实施方式现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说明如下本技术所述的组合式自行车座,涉及有鞍座顶壳1、托板2、支撑架3、横梁4、避震弹簧5、横置螺栓6、万向夹7、扭转轴套8和扭转轴9组成,所说的鞍座顶壳1由左右对称的两个组件组成,在鞍座顶壳1左右对称的两个组件之间设置有一空隙,作为使用中鞍座顶壳1左右两个组件相对活动的公差空间,并使左右两个组件形成的鞍座顶壳1的整体形状与人体臀部的形状相吻合。鞍座顶壳1又涉及有外皮、海绵层和硬质内壳组成,所说的硬质内壳是主支撑件,海绵层设置在硬质内壳和外皮的中间,起柔软和缓冲的作用,外皮设置在海绵层的外面,起美观和耐磨的作用。在本技术所述组合式自行车座的前部下面,设置有横置的扭转轴9,扭转轴9实际上作为托板2和支撑架3的前端折转轴。所说的扭转轴套8设置在扭转轴9上,托板2的前端设置在扭转轴套8上,扭转轴套8与扭转轴9的连接形式,采用扭转连接的形式,托板2的后端设置于车座后部的避震弹簧5的上面,托板2的后端用螺栓固定于鞍座顶壳1的后部,并同时将避震弹簧5的上端、托板2的后端和鞍座顶壳1连接在一起。托板2的中间位置,用螺栓与鞍座顶壳1的硬质内壳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在托板2的前端设置有扭转轴套8,扭转轴套8设置在扭转轴9上,与扭转轴9作扭转连接。所说的支撑架3的前端与扭转轴9的两端连接在一起,或者说支撑架3的前端设置在扭转轴9上。所说的万向夹7是本技术与自行车中轴插管相连接的连接件,万向夹7上设置有横置螺栓6,横置螺栓6的两端以螺母将支撑架3固定在一起。所说的支撑架3可以采用钢板制作,也可以采用钢筋制作,只要选用的材料符合强度要求就是可行的。如果采用钢筋制作的支撑架3,配合横置螺栓6应使用适合将支撑架3固定的挡片。如果选用钢板材料制作支撑架3,则应在穿入横置螺栓的通孔位置,做成可以作前后调节的长圆孔。所说的支撑架3,在设置形式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采用支撑架3的前端设置在扭转轴9的两端的形式;第二种是采用支撑架3的前端设置在扭转轴9的中间的形式。横置螺栓6固定支撑架3的同时,也可以使万向夹7固定于自行车的中轴插管上。在鞍座顶壳1后部下面,也是在托板2的后端,设置有避震弹簧5,避震弹簧5的下端与支撑架3的后端和横梁4的两端用螺栓连接固定,也就是说,在避震弹簧5的下端,也是在支撑架3的后端,设置有横梁4。支撑架3的前端设置扭转轴套8,扭转轴套8穿在扭转轴9上,支撑架3的后端与横梁4的两端和避震弹簧5的下端用螺栓连接固定在一起。为防雨水淋入自行车中轴插管内,应在自行车中轴插管的上端设置防水盖。本技术所述的组合式自行车座,以整体二合一的组合形式,增加了自行车座的柔韧性和灵活性,使得骑行更感舒适,较好地避免了死板的自行车鞍座给骑车人造成的疲劳和烦恼。权利要求1.组合式自行车座,涉及有鞍座顶壳(1)、托板(2)、支撑架(3)、横梁(4)、避震弹簧(5)、横置螺栓(6)、万向夹(7)、扭转轴套(8)和扭转轴(9)组成,所说的鞍座顶壳(1)由左右对称的两个组件组成,在鞍座顶壳(1)左右对称的两个组件之间设置有一空隙,作为使用中鞍座顶壳(1)左右两个组件相对活动的公差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扭转轴套(8)设置在扭转轴(9)上,托板(2)的前端设置在扭转轴套(8)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自行车座,其特征在于托板(2)的后端设置于车座后部的避震弹簧(5)的上面,托板(2)的后端用螺栓固定于鞍座顶壳(1)的后部,并同时将避震弹簧(5)的上端、托板(2)的后端和鞍座顶壳(1)连接在一起。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自行车座,其特征在于在避震弹簧(5)的下端,也是在支撑架(3)的后端,设置有横梁(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自行车座,其特征在于支撑架(3)的前端设置在扭转轴(9)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自行车座,其特征在于万向夹(7)上设置有横置螺栓(6),横置螺栓(6)的两端以螺母将支撑架(3)固定在一起。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自行车座,其特征在支撑架(3)的后端与横梁(4)的两端和避震弹簧(5)的下端用螺栓连接固定在一起。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自行车座,其特征在于在自行车插管的上端设置防水盖。专利摘要组合式自行车座,涉及有鞍座顶壳、托板、支撑架、横梁、避震弹簧、横置螺栓、万向夹、扭转轴套和扭转轴组成,所说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征帆
申请(专利权)人:杨征帆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