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壁零件的铣削变形在线测量与补偿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702548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9 01: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薄壁零件的铣削变形在线测量与补偿加工方法,包括:(1)建立薄壁零件的三维模型,获得数控代码;(2)在三维模型中提取测量的点位;(3)基于模型进行测量路径规划;(4)对工件毛坯进行粗加工和半精加工;(5)进行在机测量,获取所有规划的测量点位的坐标值;(6)将获得的测量点位的坐标值与薄壁零件三维模型上对应点进行对比,计算出实际加工工件的每个点位的坐标与三维模型上对应点的偏差;(7)根据加工偏差施以补偿系数优化加工轨迹据此进行精加工,得到最终的加工变形偏差及补偿值。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经过半精加工与精加工设计,二者使用完全相同的加工参数,即只需用一组试验尽可能的实现同类材料及特征的薄壁零件最佳的精加工补偿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薄壁零件加工误差测量与补偿
,具体涉及。技术背景在航空航天领域,为了减轻零部件的重量,通常设计成薄壁结构,厚度在2mm以下,同时为提高比强度,一般选用性能优越的钛合金、航空铝合金等作为关键零件和结构件的材料,对零件最终的精度要求比较高,但这些材料在冷加工性能较差,刀具磨损严重,由于薄壁结构刚性较弱,对切削力、机床运动误差等十分敏感,特别是当机床工作一定年限后,机床、夹具、工件组成的系统存在的加工误差有所扩大,使得薄壁零件的变形更加严重,传统的加工手段无法满足薄壁件加工需求,因此抑制难加工薄壁件在切削过程中变形是航空航天制造领域热点问题。实际铣削难加工薄壁零件时,为了尽可能减少工件的变形,通常从工艺的角度出发,选择较慢的铣削速度,减小切削力,避免接近工件的共振频率区域,同时为了增强加工过程中零件的刚性,采用分层环绕铣削,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刀具以及切削速度。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小薄壁件加工的变形,但是降低了零件加工的效率,同时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和分析总结,才能摸索出比较合适的工艺参数,实际加工过程中多次工艺参数的调整也为工人的操作带来诸多不便。随着测量和加工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抑制薄壁件变形的方法上有一些新方法,申请号为201210376274.1的中国专利申请文件中公开了一种曲面零件的形位误差原位补偿加工方法,利用机床接触式测头实现原位测量,将实际加工偏差测量出来,利用完全镜像的原理修改数控代码。此方法主要针对常规厚度的曲面零件原位补偿加工,对于厚度2mm以下的薄壁平面零件,这种测量后的补偿加工效果不明显,而且完全镜像补偿的加工方法对于薄壁零件来说可能带来更大的变形。申请号为201210364066.X的中国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薄壁叶片精密铣削加工变形补偿方法,其基于三坐标测量的点位数据,经过多次迭代思想,解决叶片类零件精密加工的难题,但是该方法利用三坐标的离线检测手段,需要进行二次装夹,造成加工过程中断,加工坐标系丢失,同时多次迭代的方法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降低了加工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其通过获取加工过程中零件的测点坐标,利用数字化建模、数控加工、离线检测路径规划、点云拟合、加工代码再生等过程,进行精确的预测性补偿加工,达到难加工薄壁零在机测量、变形补偿等目的,克服了目前难加工薄壁平面零件加工过程中绝对尺寸偏差不可测的难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具体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I)建立薄壁零件的三维模型,并分别规划工件粗加工、半精加工以及精加工的加工工艺参数,进行加工仿真,然后将刀轨信息后置处理成数控系统和机床能够识别的数控代码;在三维建模软件中设计平面薄壁件的模型,并在数控加工模块中进行操作,分别规划工件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的加工工艺参数,其中粗加工去除工件的大部分余量,半精加工与精加工的工艺参数设计的完全相同。在软件环境下进行加工仿真,在完全没有碰撞和干涉的情况下,将刀轨信息后置处理成适合数控系统和机床能够识别的数控代码。(2)在薄壁零件的三维模型中进行在机测量的点位位置规划,并据此在薄壁零件表面从上到下依次提取多条线段,并从线段中提取测量的点位; 在建模环境中,选取需要在机测量点位的平面,操作面抽取线段,选取线段提取测量的点位,最后导出点数据。(3)根据数控机床模型、实际测量所用的测头和探针型号,以及获得的点位数据进行测量路径规划;工件三维模型、点位数据先后分别导入到在机测量路径规划软件中,两者在此软件中组成新的对应关系与之前三维模型中建立的一致,通过中间路径规划,增加过渡点等手段是使测量仿真过程全局无干涉。最后将测量规划的信息后置处理成机床能够识别的数控测量循环代码。(4)将工件毛坯安装到数控机床工作台上,并利用步骤(I)中生成的数控代码先进tx粗加工,并粗加工完后更换刀具,进彳丁半精加工;(5)将步骤(3)中生成的测量路径导入机床中,把切削用的刀具更换成机床测头,通过对刀,将测量坐标系与加工坐标系保持一致,然后进行在机测量,获取所有规划的测量点位的坐标值;(6)将获得的测量点位的坐标值与薄壁零件三维模型上对应点进行对比,计算出实际加工工件的每个点位的坐标与三维模型上对应点的偏差,以评估半精加工后平面的加工偏差;(7)根据上述加工偏差优化加工轨迹,并据此进行精加工轨迹规划,得到最终的加工变形偏差及补偿值,以进行精加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改进,所述的加工偏差为各点位的偏差的均值。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改进,所述精加工过程采用与半精加工相同的刀具和加工参数。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改进,所述步骤(7)中,通过设置一个与所述加工偏差反向的常量e和一个补偿系数变量λ,以λ.θ作为补偿值进行优化。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改进,所述步骤(5)-(7)可重复多次执行,其中每次执行中优化时的补偿系数λ不同,以得到不同的偏差曲线,进而获得最优的补偿值以及补偿系数,以作为最终的加工变形偏差和补偿值。本专利技术的方法,通过在加工的机床上进行在线测量,根据已有的变形分析结果,进行预测性的补偿加工,使最终加工出的平面薄壁件减小变形量,同时不降低太多加工效率。总体而言,通过本专利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利用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了完全仿真预测的边界条件不充足,经过巧妙的半精加工与精加工设计,使用完全相同的加工参数,即只需用一组试验尽可能的实现最佳的补偿效果。2)本专利技术的方法能够提高航空航天薄壁结构件的加工精度,特别是对厚度为2mm以下的框梁壁板特征具有很好的变形抑制效果。3)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为薄壁平面件的在机测量提供了一种快捷的路径规划方法,结合三维软件强大的模型编辑功能,结合现有商业测量路径规划软件的避障优势,完成了有规律分布的大规模点的接触式测量,提高了机床接触式测量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按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方法所应用的薄壁件的加工变形模型示意图;图2为按照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方法的流程图;图3为按照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方法的在线测量测点分布图;图4为按照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方法所应用的薄壁件在半精加工后的偏差分布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以附图2所示的薄壁悬臂结构为例,但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所加工的薄壁零件并不限于上述结构以及其具体的尺寸。实际上,凡是具体薄壁结构的零件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均可适用。本实施例对应的薄壁悬臂结构,其结构尺寸约为悬高30mm、厚0.7mm、宽40mm,薄壁毛坯材料为钛合金TC4,材料硬度为HRC40,在MIKRON UCP800Duro五坐标加工中心上加工,该机床采用Heidenhain iTNC530M数控系统,该机床XYZ轴定位精度0.006mm,重复定位精度0.004臟,加工刀具选用直径10臟,刃长25臟,长度75mm,4刃的超细晶粒钨钢刀,测量设备采用雷尼绍机床测量系统,重复触发精度I ym。按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该薄壁悬臂结构进行加工的具体过程为:步骤1:在三维建模软件例如Unigraphics NX 7.5软件中建立薄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23/CN104759942.html" title="一种薄壁零件的铣削变形在线测量与补偿加工方法原文来自X技术">薄壁零件的铣削变形在线测量与补偿加工方法</a>

【技术保护点】
一种薄壁零件的铣削变形在线测量与补偿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建立薄壁零件的三维模型,并分别规划工件粗加工、半精加工以及精加工的加工工艺参数,进行加工仿真,然后将刀轨信息后置处理成数控系统和机床能够识别的数控代码;(2)在薄壁零件的三维模型中进行在机测量的点位位置规划,并据此在薄壁零件表面从上到下依次提取多条线段,并从线段中提取测量的点位;(3)根据数控机床模型、实际测量所用的测头和探针型号,以及获得的点位数据进行测量路径规划;(4)将工件毛坯安装到数控机床工作台上,并利用步骤(1)中生成的数控代码先进行粗加工,并粗加工完后更换刀具,进行半精加工;(5)将步骤(3)中生成的测量路径导入机床中,把切削用的刀具更换成机床测头,通过对刀,将测量坐标系与加工坐标系保持一致,然后进行在机测量,获取所有规划的测量点位的坐标值;(6)将获得的测量点位的坐标值与薄壁零件三维模型上对应点进行对比,计算出实际加工工件的每个点位的坐标与三维模型上对应点的偏差,以评估半精加工后平面的加工偏差;(7)根据上述加工偏差优化加工轨迹,并据此进行精加工轨迹规划,得到最终的加工变形偏差及补偿值以进行精加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龙童刚谢核韩克平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