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418200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1 20: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药物靶向载体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包括源自肿瘤干细胞释放的细胞微颗粒和负载于所述细胞微颗粒作为有效成分的化疗药物,且所述细胞微颗粒表面还杂合有血小板膜。通过杂合血小板膜,实验证明该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表面高表达血小板特异性配体蛋白等,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后能够封闭肿瘤细胞表面的血小板特异性结合受体,抑制肿瘤细胞与周围血小板进一步相互作用,减少血小板激活,同时抑制TGF‑β细胞因子释放,最终显著抑制肿瘤复发与转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药物靶向载体,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1、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目前,临床上已发展多种策略用于肿瘤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等,但仍然面临着肿瘤致死率居高不下等难题。肿瘤的复发与转移是导致多种治疗手段失败的最主要因素。研究发现,肿瘤复发与转移与抗肿瘤药物靶向效率低、肿瘤微环境复杂等因素密不可分。纳米载药系统通过增强滞留和渗透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epr)将药物被动靶向至肿瘤组织,在提高药物疗效、减轻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同时,肿瘤微环境中存在着大量被“驯化”的血小板,是导致肿瘤复发与转移的“帮凶”。血小板通过表面相关蛋白与肿瘤细胞结合后被肿瘤细胞激活,通过释放细胞因子、阻碍免疫细胞识别肿瘤细胞等方式促进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如何在提高化疗药物肿瘤靶向性的同时抑制肿瘤微环境中血小板的功能从而抑制肿瘤复发与转移,是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血小板通过表面相关蛋白与肿瘤细胞结合后被肿瘤细胞激活,通过释放细胞因子、阻碍免疫细胞识别肿瘤细胞等方式促进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等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包括肿瘤干细胞来源载药微颗粒及其表面杂合的血小板膜,所述肿瘤干细胞来源载药微颗粒包括源自肿瘤干细胞释放的细胞微颗粒和负载于细胞微颗粒内部或表面作为有效成分的化疗药物。

3、优选地,所述肿瘤干细胞来源载药微颗粒表面杂合血小板膜前后其杨氏模量变化程度小于或等于20%。

4、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肿瘤干细胞来源载药微颗粒表面杂合血小板膜前后其杨氏模量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5、优选地,所述肿瘤干细胞来源载药微颗粒中蛋白浓度与所述血小板膜中蛋白浓度之比为1:1~6:1,进一步优选为1.5:1~4:1。

6、优选地,所述源自肿瘤干细胞释放的细胞微颗粒的尺寸范围为100~1000nm,进一步优选为200~400nm;所述杂合微颗粒制剂的粒径为200~400nm。

7、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所述的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8、s1:对肿瘤干细胞进行刺激,同时将所述肿瘤干细胞与化疗药物共孵育,诱导所述肿瘤干细胞释放负载化疗药物的细胞微颗粒;收集载药微颗粒,即得到所述肿瘤干细胞来源载药微颗粒;

9、s2:将所述肿瘤干细胞来源载药微颗粒与血小板膜超声混合后进行孵育,使所述血小板膜与所述肿瘤干细胞来源载药微颗粒融合,收集得到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

10、优选地,步骤s1具体为:用紫外线照射所述肿瘤干细胞,同时将化疗药物与肿瘤干细胞共孵育,收集肿瘤干细胞所释放的载药微颗粒,该载药微颗粒即为细胞微颗粒负载化疗药后形成的肿瘤干细胞来源载药微颗粒;或

11、使用紫外线照射刺激所述肿瘤干细胞,收集肿瘤干细胞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微颗粒,然后将所述细胞微颗粒与化疗药物进行孵育,使所述化疗药物负载于所述细胞微颗粒上,收集得到所述肿瘤干细胞来源载药微颗粒。

12、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将所述血小板膜与所述肿瘤干细胞来源载药微颗粒分别进行超声处理,然后将所述肿瘤干细胞来源载药微颗粒与所述血小板膜混合,再次超声处理后在37℃下孵育20-40分钟,使所述血小板膜与所述肿瘤干细胞来源载药微颗粒中的细胞微颗粒融合,得到所述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

13、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步骤:s3:将所述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与所述化疗药物混合后进行孵育,收集得到所述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

14、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在4~6℃低温下、以200~20000g的离心力收集所述载药微颗粒;

15、步骤s3中,在4~6℃低温下、以200~20000g的离心力收集得到所述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

16、优选地,步骤s3中,将所述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与所述化疗药物混合后在37℃下孵育3~5小时,收集得到所述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

17、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预防和/或治疗癌症的药物,其包括所述的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

18、总体而言,通过本专利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1)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其包括源自肿瘤干细胞释放的细胞微颗粒和负载于所述细胞微颗粒内部或表面作为有效成分的化疗药物,且所述细胞微颗粒表面还杂合有血小板膜。通过杂合血小板膜,实验证明该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表面高表达血小板特异性配体蛋白等,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后能够封闭肿瘤细胞表面的血小板结合受体,抑制肿瘤细胞与周围血小板进一步相互作用,减少血小板激活,同时抑制tgf-β细胞因子释放,最终显著抑制肿瘤复发与转移。

20、(2)本专利技术将源自肿瘤干细胞来源的微颗粒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药物制剂的载体,解决了外源载体给药对机体的毒副作用,同时使作为有效成分的化疗药物在肿瘤部位富集、肿瘤深部穿透及被肿瘤细胞摄取,使本专利技术的载药微颗粒在降低化疗药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的同时,提高了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同时该载药微颗粒表面还杂合有血小板膜,利用血小板膜表面蛋白去封闭肿瘤细胞与血小板结合位点,从而阻碍肿瘤细胞和血小板结合,抑制血小板促进肿瘤增殖、复发与转移功能。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在提高化疗药物肿瘤靶向性的同时抑制肿瘤微环境中血小板功能的抑制肿瘤复发与转移的新策略。

21、(3)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肿瘤干细胞和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利用了肿瘤干细胞来源微颗粒的肿瘤高效富集、深部穿透和肿瘤干细胞高效摄取与杀伤能力,同时利用该杂合微颗粒制剂表面高表达的血小板特异性配体蛋白封闭肿瘤细胞表面的血小板结合受体,阻断血小板与肿瘤细胞结合以抑制肿瘤复发与转移。而且实验证实由于二者的杂合复配,肿瘤干细胞来源微颗粒的肿瘤高靶向性使得杂合的血小板膜能够更多的与肿瘤细胞结合,二者相互促进协同作用,增强阻断效果,在抑制肿瘤应用时取得了显著优于单一肿瘤干细胞递送载体和单一血小板递送载体时的技术效果的简单加和。

22、(4)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中制备得到了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来源载阿霉素杂合微颗粒(dox@3d-pmps)。与游离dox和dox@pnps相比,在4t1乳腺癌肿瘤细胞内,dox@3d-pmps胞内摄取、细胞杀伤和体内分布行为等显著增强。

23、(5)本专利技术制备的杂合微颗粒3d-pmps能够通过表面tlr-4蛋白封闭肿瘤细胞表面对应tlr-4蛋白受体,阻碍肿瘤细胞与血小板结合,减少血小板激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其特征在于,包括肿瘤干细胞来源载药微颗粒及其表面杂合的血小板膜,所述肿瘤干细胞来源载药微颗粒包括源自肿瘤干细胞释放的细胞微颗粒和负载于所述细胞微颗粒内部或表面作为有效成分的化疗药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肿瘤干细胞来源载药微颗粒表面杂合血小板膜前后其杨氏模量变化程度小于或等于2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肿瘤干细胞来源载药微颗粒表面杂合血小板膜前后其杨氏模量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源自肿瘤干细胞释放的细胞微颗粒的尺寸范围为100~1000nm,优选为200~400nm;所述杂合微颗粒制剂的粒径为200~400nm。

5.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具体为: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将所述血小板膜与所述肿瘤干细胞来源载药微颗粒分别进行超声处理,然后将所述肿瘤干细胞来源载药微颗粒与所述血小板膜混合,再次超声处理后在37℃下孵育20-40分钟,使所述血小板膜与所述肿瘤干细胞来源载药微颗粒中的细胞微颗粒融合,得到所述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步骤: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将所述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与所述化疗药物混合后在37℃下孵育3~5小时,收集得到所述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

10.一种预防和/或治疗癌症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其特征在于,包括肿瘤干细胞来源载药微颗粒及其表面杂合的血小板膜,所述肿瘤干细胞来源载药微颗粒包括源自肿瘤干细胞释放的细胞微颗粒和负载于所述细胞微颗粒内部或表面作为有效成分的化疗药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肿瘤干细胞来源载药微颗粒表面杂合血小板膜前后其杨氏模量变化程度小于或等于2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肿瘤干细胞来源载药微颗粒表面杂合血小板膜前后其杨氏模量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源自肿瘤干细胞释放的细胞微颗粒的尺寸范围为100~1000nm,优选为200~400nm;所述杂合微颗粒制剂的粒径为200~400nm。

5.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肿瘤干细胞血小板杂合微颗粒制剂的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甘璐雍土莹别娜娜杨祥良韦朝晗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