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车身复合翻转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8942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汽车车身复合翻转装置,安装于车架和驾驶室间,该装置包括扭杆机构支座具有多个内有衬套的安装孔、上扭杆翻转机构包括具扭矩的上扭杆、套筒及两前支撑臂,上扭杆一端与支座固接另一端连接套筒、下扭杆翻转机构为单扭杆式或双扭杆式,单扭杆式包括一具扭矩的下扭杆、套筒、两翻转臂及两翻转臂压轮,下扭杆一端与支座固接另一端连接套筒,两翻转臂安装在下扭杆套筒上,双扭杆式包括两具扭矩的下扭杆、两翻转臂、两翻转臂压轮,两下扭杆的一端分别固定在左右支座上另一端连接两翻转臂,翻转臂压轮分别设在翻转臂末端。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能对驾驶室翻转,还能调节对车身及车架的作用力和力矩,可防止出现前支撑臂上端地板开裂,改善作用给车架的力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车身复合翻转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汽车,利用该装置 不仅可以将汽车车身(卡车车身)向前翻起以利于维修汽车,还可以调节翻转 装置对车身及底盘的作用力,从而提高汽车设计质量。
技术介绍
对于目前在国内生产的汽车,包括轻卡、中重卡、重卡等,都需要将车身向前翻起以便于维修汽车。目前重卡大多采用液压翻转装置,CN03254909.1 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汽车驾驶室液压翻转机构。而轻卡和中重卡则多采用单扭 杆翻转装置和双扭杆翻转装置,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单扭杆翻转装置及图 2所示,为现有技术双扭杆翻转装置。在现有技术中液压翻转装置成本较高; 单扭杆翻转装置对车身前端支撑臂附近作用较大的压力和扭矩,对车架作用不 对称的较大的扭矩,双扭杆翻转装置对车身前端支撑臂附近作用较大的拉力, 对车架作用较为对称的扭矩;由于单扭杆翻转装置和双扭杆翻转装置对驾驶室 前端作用的力和力矩都非常大,超过了驾驶室地板局部的承载能力,导致与前 支撑臂连接的驾驶室地板局部开裂,产生了严重的质量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翻转装置,实现汽车车身向前翻 转的功能,改善汽车车身前支撑臂附近和车架的局部受力状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汽车车身复合翻转装置,固定安装 于汽车车架纵梁前端和汽车驾驶室下端,该装置包括扭杆机构支座、衬套、上 扭杆翻转机构、下扭杆翻转机构、车身前支撑臂及翻转臂,其特点在于,所述 扭杆机构支座,具有至少两个安装孔,所述衬套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孔内;所 述上扭杆翻转机构,包括具有扭矩的上扭杆、套装于上扭杆的套筒及安装于 套筒上的两前支撑臂,所述上扭杆一端与所述扭杆机构支座固接,另一端直接连接所述上扭杆套筒;所述下扭杆翻转机构为单扭杆式下翻转机构或双扭杆式 下翻转机构,所述单扭杆式翻转机构,包括 一具有扭矩的下扭杆、套装于下扭杆的套筒、两翻转臂及两翻转臂压轮,所述下扭杆的一端与所述扭杆机构支 座固接,另一端连接所述下扭杆套筒,所述两翻转臂固定安装在所述下扭杆套筒上,所述两翻转臂压轮分别设置在所述两翻转臂末端;所述双扭杆式下扭杆 翻转机构,包括两具有扭矩的下扭杆、两翻转臂、两翻转臂压轮,所述两下 扭杆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左右两个扭转机构支座上,所述两个下扭杆的另一 端连接所述两翻转臂,所述两翻转臂压轮分别设置在所述两翻转臂的末端。 上述扭杆机构支座为两个且左右对称设置,分别固定安装在车架纵梁前端。上述单扭杆式翻转机构的两翻转臂,位于所述扭杆机构支座的内侧。 上述翻转压轮为转动轮。上述单扭杆式翻转机构的下扭杆与所述扭杆机构支座固接端、所述上扭杆 与所述扭杆机构支座的固接端为左右错开。上述扭杆与扭杆机构支座间、扭杆与扭杆套筒间、扭杆与翻转臂间、前支 撑臂与扭杆套筒间、翻转臂与扭杆套筒间为花键、销钉、焊接、中间过渡件中 的任意一种固接。上述衬套为橡胶或合成纤维或软金属件,或橡胶、合成纤维、软金属中两 个或多个的复合材料件。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车身复合翻转装置的汽车,包 括车身、车架纵梁、固定安装于车架纵梁前端和汽车驾驶室下端的汽车车身复 合翻转装置,该车身复合翻转装置包括扭杆机构支座、衬套、上扭杆翻转机构、 下扭杆翻转机构、车身前支撑臂及翻转臂,其特点在于,所述扭杆机构支座, 具有至少两个安装孔,所述衬套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上扭杆翻转机 构包括,具有扭矩的上扭杆、套装于上扭杆的套筒及安装于套筒上的两前支撑 臂,所述上扭杆一端与所述扭杆机构支座固接,另一端直接连接所述上扭杆套 筒;所述下扭杆翻转机构为单扭杆式下翻转机构或双扭杆式下翻转机构,所述 单扭杆式翻转机构包括, 一具有扭矩的下扭杆、套装于下扭杆的套筒、两翻转 臂及两翻转臂压轮,所述下扭杆的一端与所述扭杆机构支座固接,另一端连接 所述下扭杆套筒,所述两翻转臂固定安装在所述下扭杆套筒上,所述两翻转臂压轮分别设置在所述两翻转臂末端;所述双扭杆式下扭杆翻转机构包括,两具 有扭矩的下扭杆、两翻转臂、两翻转臂压轮,所述两下扭杆的一端分别固定在 所述左右两个扭转机构支座上,所述两个下扭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两翻转臂, 所述两翻转臂压轮分别设置在所述两翻转臂的末端。上述的具有车身复合翻转装置的汽车,其特点在于,所述车身复合翻转装 置的扭杆机构支座为两个且左右对称设置,分别固定安装在车架纵梁前端。上述的具有车身复合翻转装置的汽车,其特点在于,所述车身复合翻转装 置为单扭杆式翻转机构的两翻转臂,安装于所述扭杆机构支座的内侧。上述的具有车身复合翻转机构的汽车,其特点在于,所述车身复合翻转装 置的翻转压轮为转动轮。上述的具有车身复合翻转装置的汽车,其特点在于,所述车身复合翻转装 置的单扭杆式翻转机构的下扭杆与所述扭杆机构支座固接端、所述上扭杆与所 述扭杆机构支座的固接端为左右错开。上述的具有车身复合翻转装置的汽车,其特点在于,所述车身复合翻转装 置的扭杆与扭杆机构支座间、扭杆与扭杆套筒间、扭杆与翻转臂间、前支撑臂 与扭杆套筒间、翻转臂与扭杆套筒间为花键、销钉、焊接、中间过渡件中的任 意一种固接。上述具有车身复合翻转装置的汽车,其特点在于,所述车身复合翻转装置 的衬套为橡胶或合成纤维或软金属件,或橡胶、合成纤维、软金属中两个或多 个的复合材料件。本专利技术的功效在于,上扭杆翻转机构通过车身前支撑臂对车身作用一个前 翻力矩,下扭转翻转机构通过扭转臂和扭转臂压轮对车身作用一个向上的压力 和一个前翻力矩;上扭杆翻转机构和下扭杆翻转机构共同作用可以实现对车身 的向前翻转。通过对上扭杆翻转机构和下扭杆翻转机构的扭杆刚度和预扭角度 的调节,可以实现调整车身复合翻转装置通过前支撑臂和扭转臂压轮传递给车 身的力和力矩,可以实现调整车身复合翻转装置通过扭杆机构支座传递给车架 的力矩,从而解决车身地板开裂的严重质量问题,解决扭杆机构支座对车架造 成的损坏,提高设计质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 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单扭杆翻转装置 图2为现有技术双扭杆翻转装置;图3为本专利技术下翻转机构为单扭杆式的车身复合翻转装置;图4为图3的B向视图5为图4的C-C剖示图6为本专利技术下翻转机构为双扭杆式的车身复合翻转装置; 图7a、图7b为图6的B向视图; 图8为图7a的A-A剖示图; 图9为图7b的B-B剖示图; 图10为本专利技术车身复合翻转装置安装后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l一扭杆机构支座11 一扭杆机构支座上的螺栓或铆钉安装孔12 —扭杆机构支座上的翻转机构安装孔2— 上扭杆翻转机构 21—上扭杆套筒22 —上扭杆23 —车身前支撑臂3— 下扭杆翻转机构31 —下扭杆翻转机构为单扭杆式时的下扭杆套筒32 —下扭杆翻转机构为单扭杆式时的下扭杆33— 翻转臂34— 翻转臂压轮35 —下扭杆翻转机构为双扭杆式时的前端下扭杆36 —下扭杆翻转机构为双扭杆式时的后端下扭杆 4一衬套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o为本专利技术汽车车身复合翻转装置安装后示意图,本专利技术可以有以下两种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3、图4、图5为下翻转机构3为单扭杆式的车身复合翻转装置 的结构示意图、B向视图及C-C剖示图,该车身复合翻转装置包括上扭杆翻转 机构2、下扭杆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车身复合翻转装置,固定安装于汽车车架纵梁前端和汽车驾驶室下端,该装置包括扭杆机构支座、衬套、上扭杆翻转机构、下扭杆翻转机构、车身前支撑臂及翻转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扭杆机构支座,具有至少两个安装孔,所述衬套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孔 内;所述上扭杆翻转机构,包括:具有扭矩的上扭杆、套装于上扭杆的套筒及安装于套筒上的两前支撑臂,所述上扭杆一端与所述扭杆机构支座固接,另一端直接连接所述上扭杆套筒;所述下扭杆翻转机构为单扭杆式下翻转机构或双扭杆式下翻转机构,   所述单扭杆式翻转机构,包括:一具有扭矩的下扭杆、套装于下扭杆的套筒、两翻转臂及两翻转臂压轮,所述下扭杆的一端与所述扭杆机构支座固接,另一端连接所述下扭杆套筒,所述两翻转臂固定安装在所述下扭杆套筒上,所述两翻转臂压轮分别设置在所述两翻转 臂末端;所述双扭杆式下扭杆翻转机构,包括:两具有扭矩的下扭杆、两翻转臂、两翻转臂压轮,所述两下扭杆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左右两个扭转机构支座上,所述两个下扭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两翻转臂,所述两翻转臂压轮分别设置在所述两翻转臂的末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立萍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