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何彦平专利>正文

高地隙四轮驱动拖拉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8012 阅读:4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地隙四轮驱动拖拉机。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包括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大梁、前驱动桥、后驱动桥、行走轮和分动器,还包括侧边传动机构;后驱动桥采用前驱动桥结构;所述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和分动器安装在大梁上侧,前桥、后桥分别安装在大梁的前下侧和后下侧,离合器一端与发动机的动力输出飞轮摩擦连接,另一端与变速箱输入轴连接,变速箱输出轴连接分动器输入轴,分动器输出轴两端分别通过万向节、与前驱动桥和后驱动桥的输入轴连接,前桥和后桥的输出轴分别与对应侧边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入端连接,所述侧边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出轴端与行走轮连接。优点是:1)整机地隙高;2)适应性广能;3)整机重量轻,不易下陷。(*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在田间作业的拖拉机,特别涉及高杆植物或水田的田间作业的一种高地隙四轮驱动拖拉机
技术介绍
现有的中小型四轮驱动拖拉机,其前后桥离地的间隙较低,一般在30~50厘米,只能适应较矮植物的田间管理和水稻载插前的田间作业,不适应高秆植物中后期的田间管理,例如,水稻载插后的作业。大型四轮驱动拖拉机在高秆植物的田间进行作业时,往往是通过加大行走轮的直径来解决地隙不够高的问题,这种加大地隙的方法是有限的,最大能适应的植物高度约为70厘米左右,但由此还会带来自重加大的负面效果,这会使得它们在水田作业时更易下陷,在粘性的田地里甚至无法进行田间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对现有的中小型四轮驱动拖拉机的驱动机构进行改进,在自身重量几乎不增加的基础上使地隙高度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使之不仅能适应高秆植物的田间管理还能适应水田、粘性田地等不同土质田地田间管理的一种高地隙四轮驱动拖拉机,它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包括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大梁、前驱动桥、后驱动桥、行走轮和分动器,还包括侧边传动机构;后驱动桥采用前驱动桥结构;所述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和分动器安装在大梁上侧,前桥、后桥分别安装在大梁的前下侧和后下侧,离合器一端与发动机的动力输出飞轮摩擦连接,另一端与变速箱输入轴连接,变速箱输出轴连接分动器输入轴,分动器输出轴两端分别通过万向节、与前驱动桥和后驱动桥的输入轴连接,前桥和后桥的输出轴分别与对应侧边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入端连接,所述侧边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出轴端与行走轮连接。所述分动器由N只齿轮形成的传动副和分动箱体组成,所述齿轮通过各自的齿轮轴并列置于所述箱体内,其中,第一齿轮轴与所述变速箱输出轴连接;第N齿轮轴的两端分别通过万向节与前驱动桥和后驱动桥连接。所述侧边传动机构包含前右侧边传动机构、前左侧边传动机构、后右侧边传动机构和后左侧边传动机构;每一侧边传动机构都由侧箱体、上伞齿轮传动副、下伞齿轮传动副和连接上述两伞齿轮传动副的万向节、传动轴组成,四箱体分别固定在前驱动桥、后驱动桥两侧,所述上、下伞齿轮传动副置于该箱体内,上伞齿轮传动副由转动轴线横置的第一伞齿轮与转动轴线竖置的第二伞齿轮相互啮合形成,所述下齿轮传动副由转动轴线横置的第三伞齿轮与转动轴线竖置的第四伞齿轮相互啮合形成;四只所述第一伞齿轮分别与前桥、后桥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二、第四伞齿轮分别与所述传动轴的上、下轴端连接,所述第三伞齿轮通过半轴与行走轮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整机地隙高,最大离地间隙可达90~100厘米;2)适应性广能,即能适应旱田中的高秆作物的田间作业,也能适应水田中的作物载插前后的田间作业;3)整机重量轻,不易下陷,特别适应粘土地的水田植保和施肥作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向视图图3是图1的B向视图图中1是下齿轮传动副,2是传动轴,12、15是传动轴,3是上齿轮传动副,4是发动机,5是离合器,6是变速箱,7是分动器,8是大梁,9是前驱动桥,9′是后驱动桥,10是分动箱体,11是飞轮,13是第一齿轮轴,13′是第二齿轮轴,13″是第三齿轮轴,14是万向节,16是行走轮,17是前桥或后桥的输出轴,19是前驱动桥或后驱动桥的输入轴,20是连轴器,21是前桥体,21′是后桥体,22是侧边传动机构,23是第一伞齿轮,23′是第二伞齿轮,25是第三伞齿轮,25′是第四伞齿轮,26是半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及其优点做进一步说明。对照图1,发动机4、离合器5、变速箱6和分动器7安装在大梁8的上侧,前桥9、后桥10分别安装在大梁8的前下侧和后下侧。离合器5组装在发动机4内,它的一端与发动机4的动力输出飞轮11摩擦连接,发动机4的输出轴与变速箱6的输入轴通过连轴器20连接,轴变速箱6的输出轴通过连轴器20与分动器7中的输入轴即第一齿轮轴13连接。分动器7由三只齿轮形成的传动副和分动箱体组成,三只齿轮通过各自的齿轮轴并列置于箱体内,第三齿轮齿轮轴13″的两端分别通过万向节14与传动轴15、12与前驱动桥9和后驱动桥9′连接。对照图2,前驱动桥9和后驱动桥9′的输出轴17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边传动机构22连接,这样侧边传动机构就包含了前右侧边传动机构、前左侧边传动机构、后右侧边传动机构和后左侧边传动机构。每一侧边传动机构都由侧箱体10、上伞齿轮传动副3、下伞齿轮传动副1和传动轴2组成,四箱体分别固定在前驱动桥9、后驱动桥9′两侧,上、下伞齿轮传动副和传动轴2置于该箱体10内,请参见图3。为了方便制造与安装传动箱10一般做成分体式,即用于置放上伞齿轮传动副3的侧传动箱、用于置放传动轴2的传动轴箱和用于置放下伞齿轮传动副1的行走轮驱动箱,传动轴箱的上下端分别与侧传动箱和行走轮驱动箱连接形成一体,侧传动箱与大梁8连接。上伞齿轮传动副3由第一伞齿轮23与第二伞齿轮23′相互啮合形成,第一伞齿轮23的转动轴横置,第二伞齿轮23′的转动轴竖置。下伞齿轮传动副1由第三伞齿轮25与第四伞齿轮25′相互啮合形成,第四伞齿轮25′的转动轴横置,第三伞齿轮25的转动轴线竖置。四只侧边传动机构22中的第一伞齿轮分23别与前驱动桥、后驱动桥的输出轴17连接,第二、第四伞齿轮23′、25′分别与传动轴2的上、下轴端连接,第三伞齿轮25通过半轴26与行走轮16连接。为了便于安装和防止由于传动轴2垂直度误差而影响传动,传动轴2与第四伞齿轮25′之间通过万向节14连接。前驱动桥9和后驱动桥9′的输出轴17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边传动机构22中的第一伞齿轮23连接,输入轴19通过万向节14、传动轴15或传动轴12与分动器7的输出轴连接。工作时,发动机的动力经离合器5、变速箱6传输给分动器7,经分动器7的输出轴两端分别传输给前桥9和后桥9′,前桥9和后桥9′的输出轴17再带动两侧的侧边传动机构22,侧边传动机构22的输出端驱动行走轮16行走。本技术采用侧边传动机构来增加四轮拖拉机的地隙,每一侧边传动机构由于仅由两齿轮传动副、一传动轴和相关箱体组成,相对于整机重量很小,但增加的地隙高度却很大,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小型四轮驱动拖拉机地隙低,大型四轮驱动拖拉在泥泞田地里易下陷的问题。权利要求1.高地隙四轮驱动拖拉机,包括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大梁、前驱动桥、后驱动桥、行走轮和分动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边传动机构;后驱动桥采用前驱动桥结构;所述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和分动器安装在大梁上侧,前桥、后桥分别安装在大梁的前下侧和后下侧,离合器一端与发动机的动力输出飞轮摩擦连接,另一端与变速箱输入轴连接,变速箱输出轴连接分动器输入轴,分动器输出轴两端分别通过万向节、与前驱动桥和后驱动桥的输入轴连接,前桥和后桥的输出轴分别与对应侧边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入端连接,所述侧边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与行走轮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地隙四轮驱动拖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动器由N只齿轮形成的传动副和分动箱体组成,所述齿轮通过各自的齿轮轴并列置于所述箱体内,其中,第一齿轮轴与所述变速箱输出轴连接;第N齿轮轴的两端分别通过万向节与前驱动桥和后驱动桥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地隙四轮驱动拖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边传动机构包含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高地隙四轮驱动拖拉机,包括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大梁、前驱动桥、后驱动桥、行走轮和分动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边传动机构;后驱动桥采用前驱动桥结构;所述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和分动器安装在大梁上侧,前桥、后桥分别安装在大梁的前下侧和后下侧,离合器一端与发动机的动力输出飞轮摩擦连接,另一端与变速箱输入轴连接,变速箱输出轴连接分动器输入轴,分动器输出轴两端分别通过万向节、与前驱动桥和后驱动桥的输入轴连接,前桥和后桥的输出轴分别与对应侧边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入端连接,所述侧边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与行走轮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彦平王恒云赵学军许峰
申请(专利权)人:何彦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