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舱纵梁后段结构与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47466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25 10:10
一种前舱纵梁后段结构,前舱纵梁后段结构包括屈服强度依次递减的纵梁后段、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纵梁后段位于前围板的下方,纵梁后段与前围板在对应乘员脚部的位置处设有弯折区,纵梁后段与前围板之间形成第一空腔,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沿纵梁后段的长度方向跨设于弯折区并在第一空腔内由下至上叠置,将第一空腔对应弯折区的部分由下至上分隔成第二空腔、第三空腔与第四空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前舱纵梁后段结构在纵梁后段内部设有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在纵梁后段的弯折区形成多层空腔结构,可提高纵梁后段的抵抗变形能力,改善碰撞吸能效果,减小对乘员空间的影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汽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车身技术,特别是关于一种前舱纵梁后段结构与汽车
技术介绍
前舱纵梁后段是白车身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位于汽车前围板的下方,前舱纵梁后段与汽车前围板设有对应乘员脚部的弯折区。前舱纵梁后段需要在发生正面碰撞和偏置碰撞时抵抗变形,减少碰撞过程中前围板的侵入量,从而保护驾驶员及乘员的人身安全。传统的车辆除了在前舱纵梁后段的内部设有一段加强板外,还会在车身的前围板上方对应纵梁后段的位置处叠加两块加强板以对前围板的折弯处进行加强。然而,由于叠加的两块加强板仅在前围板上方进行加强,且受乘员脚部空间的限制,该两件加强板无法延伸到前围板的前端。在实际碰撞中,该结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变形,而无法起到好的接受变形与能量传递的效果,对提升碰撞性能的作用不大。此外,这种打补丁的加强结构不仅增加了车辆的重量及成本,对车辆内部的布置有一定影响,影响了乘员脚部的放置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舱纵梁后段结构,可提高前舱纵梁后段的抵抗变形能力,改善碰撞吸能效果,减小对乘员空间的影响。本技术提供一种前舱纵梁后段结构,该前舱纵梁后段结构包括屈服强度依次递减的纵梁后段、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该纵梁后段位于前围板的下方,该纵梁后段与该前围板在对应乘员脚部的位置处设有弯折区,该纵梁后段与该前围板之间形成第一空腔,该第一加强板与该第二加强板沿该纵梁后段的长度方向跨设于该弯折区并在该第一空腔内由下至上叠置,将该第一空腔对应该弯折区的部分由下至上分隔成第二空腔、第三空腔与第四空腔。进一步地,该纵梁后段在长度方向上具有对应前舱前纵梁的第一端以及对应车身纵梁的第二端,该第一加强板与该第二加强板在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之间延伸而跨设于该弯折区。进一步地,该纵梁后段与该第一加强板的断面均呈U形,该第一加强板与该纵梁后段的开口方向相同,该第一加强板的侧壁与该纵梁后段的侧壁焊接形成该第二空腔。进一步地,该第二加强板的底壁还设有向该前围板一侧凸起的加强槽。进一步地,该第二加强板的断面呈U形,该第二加强板与该纵梁后段的开口方向相同,该第二加强板与该纵梁后段的开口两侧均设有焊接翻边,该第二加强板的焊接翻边的下表面与该纵梁后段的焊接翻边焊接形成该第三空腔,该第二加强板的焊接翻边的上表面与该前围板的下表面焊接形成该第四空腔。进一步地,该第一加强板对应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的底壁与该纵梁后段的底壁焊接,该第二空腔为一三角形空腔。进一步地,该第二加强板对应该第一端的底壁层叠焊接于该第一加强板上与该纵梁后段焊接的那部分底壁上。进一步地,该第一加强板向该第一端的方向翘起并延伸至该纵梁后段上对应前围板横梁的位置处。进一步地,该第一加强板的料厚大于该第二加强板的料厚。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前舱纵梁后段结构。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纵梁后段、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与前围板之间形成多层空腔结构,且纵梁后段、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之间采用强度等级递减的钢材制成。在碰撞过程中,纵梁后段接受变形和传递能量,第一加强板在碰撞过程中抵抗纵梁后段弯折区的变形,第二加强板用于进一步抵抗前围板弯折区的变形。并且,通过材料等级的过渡以及抵抗变形空腔的过渡之间的合理配合,可有效而连贯地完成前舱纵梁后段结构碰撞能量的吸收和传递。另外,本技术的前舱纵梁后段结构布置在前围板的下方,对乘员脚部空间影响小,因而第二加强板可以延伸到前围板横梁处,达到前围板横梁的横向空腔和纵梁后段的纵向空腔之间相互串通的效果,可进一步提高碰撞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前舱纵梁后段结构在弯折区的横向截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前舱纵梁后段结构的纵向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前舱纵梁后段结构在弯折区的横向截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前舱纵梁后段结构的纵向截面示意图。请结合图1与图2,本技术的前舱纵梁后段结构10包括纵梁后段11、第一加强板12与第二加强板13,纵梁后段11在长度方向上具有对应前舱前纵梁(图未示)的第一端111以及对应车身纵梁(图未示)的第二端112,纵梁后段11位于前围板21的下方,并连接在前舱前纵梁与车身纵梁之间,起到在碰撞过程中沿X方向向车身后部传力的作用。进一步地,纵梁后段11与前围板21之间形成第一空腔15,第一加强板12与第二加强板13在第一空腔15内由下至上叠置,纵梁后段11与前围板21在对应乘员脚部的位置处设有弯折区16,第一加强板12与第二加强板13在第一端111与第二端112之间延伸而跨设于弯折区16,将第一空腔15对应弯折区16的部分由下至上分隔成第二空腔152、第三空腔153与第四空腔154。具体地,如图1所示,纵梁后段11、第一加强板12与第二加强板13的断面均呈U形,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板13的底壁还设有向前围板21的一侧凸起的加强槽131。第一加强板12与纵梁后段11的开口方向相同,第一加强板12的侧壁与纵梁后段11的侧壁焊接,从而使第一加强板12与纵梁后段11之间形成第二空腔152。第二加强板13与纵梁后段11的开口方向相同,第二加强板13与纵梁后段11的开口两侧均设有焊接翻边,第二加强板13的焊接翻边的下表面与纵梁后段11的焊接翻边的上表面焊接,从而使第二加强板13与第一加强板12之间形成第三空腔153,第二加强板13的焊接翻边的上表面与前围板21的下表面焊接,从而使第二加强板13与前围板21形成第四空腔154。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一加强板12跨设于纵梁后段11的弯折区,第一加强板12对应第一端111与第二端112的底壁分别与纵梁后段11的底壁焊接,从而使第二空腔152成为一三角形空腔,可有效提高纵梁后段11底部弯折处的强度。第二加强板13位于第一加强板12的上方且跨设于纵梁后段11的弯折区,第二加强板12对应第一端111的底壁层叠焊接于第一加强板12上与纵梁后段11焊接的那部分底壁的上表面上。如此,第二空腔152与第三空腔153共同形成一类似三角形的空腔(即第二加强板13与纵梁后段11之间形成的空腔),可进一步提高纵梁后段11以及前围板21在弯折处的强度。在本技术中,第一加强板12与第二加强板13将第一空腔15对应弯折区16的部分分隔成多层抗变形的空腔结构,这些抗变形的空腔结构包括:第一加强板12与纵梁后段11的弯折处形成的抗变形空腔,即第二空腔152 ;第二加强板13与纵梁后段11的弯折处形成的抗变形空腔,即第二空腔152与第三空腔153的组合;第二加强板13与第一加强板12之间形成的抗变形空腔,即第三空腔153 ;前围板21与第二加强板13之间形成的抗变形空腔,即第四空腔154,这些抗变形空腔主要集中于弯折区16处,通过这些抗变形空腔的依次过渡,有利于提高碰撞能量吸收和传递的有效性与连贯性,提高纵梁后段11的抗变形能力。进一步地,第一加强板12在对应第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舱纵梁后段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前舱纵梁后段结构包括屈服强度依次递减的纵梁后段、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该纵梁后段位于前围板的下方,该纵梁后段与该前围板在对应乘员脚部的位置处设有弯折区,该纵梁后段与该前围板之间形成第一空腔,该第一加强板与该第二加强板沿该纵梁后段的长度方向跨设于该弯折区并在该第一空腔内由下至上叠置,将该第一空腔对应该弯折区的部分由下至上分隔成第二空腔、第三空腔与第四空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军杨金秀耿富荣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