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身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36757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24 1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车身,包括灯具和钣金支架(21),灯具通过柔性安装机构安装于钣金支架(21)上,灯具上具有安装槽,钣金支架(21)上具有安装孔,柔性安装机构包括按压柱(22)、套装于按压柱(22)上的弹性圈(23),按压柱(22)的中部具有内螺纹,按压柱(22)通过螺钉(24)连接于钣金支架(21)上,按压柱(22)和弹性圈(23)均滑动设置于安装槽内,且按压柱(22)上具有按压凸部,安装槽的外侧端具有按压台肩,弹性圈(23)位于按压凸部和按压台肩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车身能够有效保证灯具工作时的可靠性,同时能够简化灯具的安装。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汽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车身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结构设计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车身。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汽车。
技术介绍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汽车灯具可提高车辆的识别度及提供照明,在提供路面照明的同时,也为其它道路使用者提供警示信号,从而避免其它道路使用者做出较危险的道路使用行为,从而起到一定的主动安全及被动安全功能。如图1和2所示,传统技术中通常将灯具安装于安装支架11上,然后再通过螺纹紧固件12将安装支架11固定于钣金支架13上,进而实现灯具的安装。然而,当安装支架11和钣金支架13或两者中的任意一者在Z方向发生偏差时,灯具的安装方向将与螺纹紧固件12的锁紧方向不一致,如果螺纹紧固件12强行打紧,会造成安装支架11在Z方向上受到一定的应力,引起安装支架11断裂、灯具受力变形、灯具破裂进水等问题,致使灯具的功能失效。另外,在灯具的安装过程中,若安装支架11和钣金支架13或两者中的任意一者在Z方向上发生偏差,将致使安装支架无法较好的放置在安装平面上,从而造成灯具的安装操作比较困难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车身,以保证灯具具有较高的工作可靠性,同时便于灯具的安装。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含上述汽车车身的汽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车身,包括灯具和钣金支架,所述灯具通过柔性安装机构安装于所述钣金支架上,所述灯具上具有安装槽,所述钣金支架上具有安装孔,所述柔性安装机构包括按压柱、套装于所述按压柱上的弹性圈,所述按压柱的中部具有内螺纹,所述按压柱通过螺钉连接于所述钣金支架上,所述按压柱和所述弹性圈均滑动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按压柱上具有按压凸部,所述安装槽的外侧端具有按压台肩,所述弹性圈位于所述按压凸部和所述按压台肩之间。优选地,在上述汽车车身中,所述灯具包括灯体以及与所述灯体可拆卸固定的固定盖,所述安装槽包括设置于所述灯体上的第一安装槽以及形成于所述固定盖内腔的第二安装槽,所述按压台肩包括设置于所述灯体上的第一台肩以及设置于所述固定盖上的第二台肩。优选地,在上述汽车车身中,所述固定盖包括依次固定的第一耳板、U形弯折板和第二耳板,所述第一耳板和所述第二耳板与所述灯体固定,所述U形弯折板上靠近所述钣金支架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二台肩。优选地,在上述汽车车身中,所述U形弯折板上远离所述钣金支架的一侧设置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灯体的表面相接触,所述灯体上的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U形弯折板的内壁和所述底板的内壁组合形成所述安装槽。优选地,在上述汽车车身中,所述按压凸部的表面和所述弹性圈的表面均与所述安装槽的槽壁相接触。优选地,在上述汽车车身中,在所述按压柱的横截面内,所述按压凸部的截面形状为多边形。一种汽车,包括车身,所述车身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汽车车身。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车身,其包括灯具和钣金支架,灯具通过柔性安装机构安装于钣金支架上,灯具上具有安装槽,钣金支架上具有安装孔,柔性安装机构包括按压柱、套装于按压柱上的弹性圈,按压柱的中部具有内螺纹,按压柱通过螺钉连接于钣金支架上,按压柱和弹性圈均滑动设置于安装槽内,且按压柱上具有按压凸部,安装槽的外侧端具有按压台肩,弹性圈位于按压凸部和按压台肩之间。采用上述结构后,可拧紧螺钉,使得螺钉带动按压柱在安装槽内滑动,继而向弹性圈施加作用力,使得弹性圈发生变形,直至按压柱与钣金支架接触,继而实现灯具与钣金支架之间的可靠地固定。即使灯具和钣金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出现误差,弹性圈的变形也可弥补这一误差,使得灯具与钣金支架之间的安装精度满足要求,此时,螺钉对按压柱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灯具的安装方向一致,因此灯具不会受到其他方向上的作用力,使得灯具和柔性安装机构的结构不容易出现破坏,防止灯具出现破裂进水等问题;同时,安装灯具时,仅需简单地拧紧螺钉即可。显然,相比于
技术介绍
中所介绍的内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车身能够有效保证灯具工作时的可靠性,同时能够简化灯具的安装。由于上述汽车车身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包含该汽车车身的汽车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传统技术中的汽车车身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切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车身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车身的第一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车身的第二分解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车身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灯具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结构的A-A向切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1-安装支架,12-螺纹紧固件,13-钣金支架;21-钣金支架,22-按压柱,23-弹性圈,24-螺钉,25-灯体,26-固定盖。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如图3-8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车身,其包括灯具和钣金支架21,灯具通过柔性安装机构安装于钣金支架21上,灯具上具有安装槽,钣金支架21上具有安装孔,柔性安装机构包括按压柱22、套装于按压柱22上的弹性圈23,按压柱22的中部具有内螺纹,按压柱22通过螺钉24连接于钣金支架21上,按压柱22和弹性圈23均滑动设置于安装槽内,且按压柱22上具有按压凸部,安装槽的外侧端具有按压台肩,弹性圈23位于按压凸部和按压台肩之间。上述灯具上开设的安装槽可以是一体式的安装槽,该安装槽的形状可以根据按压柱22和弹性圈23的结构设置,而按压柱22和弹性圈23的结构则可根据使用场合选用;按压柱22的作用是实现灯具与钣金支架21之间的连接,螺钉24可穿过钣金支架上的安装孔后与按压柱22上的内螺纹配合;按压柱22和弹性圈23的外表面可与安装槽的槽壁之间具有较小的间隙。安装灯具之前,按压柱22与钣金支架21之间存在安装间隙,该安装间隙可根据灯具的结构、安装精度要求等设置,当灯具安装完毕后,按压柱22将与钣金支架21接触,使得上述安装间隙被消除。采用上述结构后,可拧紧螺钉24,使得螺钉24带动按压柱22在安装槽内滑动,继而向弹性圈23施加作用力,使得弹性圈23发生变形,继而实现灯具与钣金支架21之间的固定。即使灯具和钣金支架21之间的相对位置出现误差,弹性圈23的变形也可弥补这一误差,使得灯具与钣金支架21之间的安装精度满足要求,此时,螺钉24对按压柱22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灯具的安装方向一致,因此灯具不会受到其他方向上的作用力,使得灯具和柔性安装机构的结构不容易出现破坏,防止灯具出现破裂进水等问题;同时,安装灯具时,仅需简单地拧紧螺钉24即可。显然,相比于
技术介绍
中所介绍的内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车身能够有效保证灯具工作时的可靠性,同时能够简化灯具的安装。当安装槽为一体式结构时,由于灯具上的按压台肩和按压柱22上的按压凸部的存在,导致按压柱22的安装比较繁琐。为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灯具可包括灯体25以及与该灯体25可拆卸固定的固定盖26,前述安装槽则包括设置于灯体25上的第一安装槽以及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汽车车身及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车身,包括灯具和钣金支架(21),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具通过柔性安装机构安装于所述钣金支架(21)上,所述灯具上具有安装槽,所述钣金支架(21)上具有安装孔,所述柔性安装机构包括按压柱(22)、套装于所述按压柱(22)上的弹性圈(23),所述按压柱(22)的中部具有内螺纹,所述按压柱(22)通过螺钉(24)连接于所述钣金支架(21)上,所述按压柱(22)和所述弹性圈(23)均滑动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按压柱(22)上具有按压凸部,所述安装槽的外侧端具有按压台肩,所述弹性圈(23)位于所述按压凸部和所述按压台肩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车身,包括灯具和钣金支架(21),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具通过柔性安装机构安装于所述钣金支架(21)上,所述灯具上具有安装槽,所述钣金支架(21)上具有安装孔,所述柔性安装机构包括按压柱(22)、套装于所述按压柱(22)上的弹性圈(23),所述按压柱(22)的中部具有内螺纹,所述按压柱(22)通过螺钉(24)连接于所述钣金支架(21)上,所述按压柱(22)和所述弹性圈(23)均滑动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按压柱(22)上具有按压凸部,所述安装槽的外侧端具有按压台肩,所述弹性圈(23)位于所述按压凸部和所述按压台肩之间;所述灯具包括灯体(25)以及与所述灯体(25)可拆卸固定的固定盖(26),所述安装槽包括设置于所述灯体(25)上的第一安装槽以及形成于所述固定盖(26)内腔的第二安装槽,所述按压台肩包括设置于所述灯体(25)上的第一台肩以及设置于所述固定盖(26)上的第二台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旭方钰赵志星刘攀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