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座椅及相应的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24756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30 19: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用座椅及相应的汽车,其中的车用座椅包括靠背及设于所述靠背上方的头枕,所述头枕内设有用于容纳流体的头枕囊体,所述车用座椅内部还设有经连通管路与所述头枕囊体相连通的用于容纳流体的第二囊体,所述连通管路上设有常闭的单向导通阀,所述单向导通阀可在车辆尾部发生碰撞时被触发导通而使所述第二囊体内的流体向头枕囊体内流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使车辆在尾部受到碰撞时由第二囊体为头枕囊体充入流体而使头枕前部向前鼓突,从而减少或完全消除乘员头部与头枕之间的间隙,以及头与躯体之间的相对位移量,达到降低乘员颈部的负荷,保护乘员颈部免受伤害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车用座椅适用作各种机动车辆的乘员座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构件
,特别涉及一种车用座椅及相应的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的碰撞分为正面、侧面、追尾和行人等碰撞形式,其中追尾碰撞发生频率较高,虽然对乘员造成的致命伤害以及对车体造成的碰撞变形量相对较小,但在汽车后部发生追尾碰撞时,由于车座施压推动乘员躯干向前运动,而头部却因为惯性而滞后,这种滞后将使颈部被拉伸到极限位置,因此乘员的颈部极易在汽车后部发生追尾时被扭伤。为减轻汽车发生尾部碰撞对驾乘人员产生的鞭打伤害,现有的一些汽车产品在进行座椅设计时,通过降低追尾碰撞时肩部和头部之间相对加速度的手段来实现降低颈椎受伤(比如颈椎过度屈伸损伤,就是颈部突然剧烈运动而造成的损伤)程度。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报公开了 “一种汽车座椅的头枕”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它的枕体内部空腔内设有安全气囊装置,当汽车意外发生追尾碰撞时,安全气囊装置接收到碰撞信号并打开安全气囊,对枕体起到支撑作用,防止枕体过度变形,同时增强了头枕的吸能性,能有效减轻乘员颈部的伤害。该方案的安全气囊装置包括由壳体及装于壳体内的电热点火器、固态氮组成的气体发生器,气体发生器接收到点火指令后,引爆壳体内的电热点火器,使其发生爆炸,点火器引爆之后,固态氮迅速气化成大量氮气,大量氮气立即充胀气囊体,使气囊体展开。可见,该头枕的气体发生器需要有固氮,而固氮的价格较贵,且气化后无法固化再利用,还有就是它可能会发生意外气化而致使囊体充胀的非正常情况;另外,该方案还需要配备线束,因此其安全性及工作可靠性难以保证。中国技术专利公报还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头枕”,其头枕本体内部设置有可向头枕前方方向胀开的连接有气囊控制器的安全气囊,气囊控制器与一个可检测汽车后碰撞的碰撞传感器相连。在汽车发生后碰撞时,碰撞传感器向气囊控制器发送碰撞信号,气囊控制器对收到的碰撞信号进行处理,当碰撞信号较弱时,气囊控制器不会起爆安全气囊;当碰撞信号较强时,气囊控制器控制安全气囊向头枕前方方向胀开,从而可以减少乘客头部向后方移动的距离,避免乘客颈部或头部受到损伤。该方案的气囊需要从头枕蒙皮中膨出使空气进入实现充气,因此其工作后不能重复利用,还会使头枕蒙皮的相应缝线处撕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用座椅,以在车辆尾部受到碰撞时由设于第二囊体为头枕囊体充气实现头枕向前鼓突,进而减少或完全消除乘员头部与头枕之间的间隙和头与躯体之间的相对位移量,降低乘员颈部的负荷,达到保护乘员颈部免受伤害的目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用座椅,包括靠背及设于所述靠背上方的头枕,所述头枕内设有囊内容纳有流体的头枕囊体,所述车用座椅内部还设有经连通管路与所述头枕囊体相连通的囊内容纳有流体的第二囊体,所述连通管路上设有常闭的单向导通阀,所述单向导通阀可在车辆尾部发生碰撞时被触发导通而使所述第二囊体内的流体向头枕囊体内流动。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囊体为设于所述靠背内的靠背囊体,所述单向导通阀在所述连通管路内的流体压力大于所述头枕囊体内的流体压力时导通。进一步的,所述靠背的用于向前支撑人体背部的部位的前部,设有压力泵,所述压力泵连接于所述第二囊体与所述单向导通阀之间的管路上,所述单向导通阀受到来自所述压力泵的压力时导通。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囊体与所述单向导通阀之间的管路上连接有尾部碰撞传感器,所述尾部碰撞传感器检测到车辆尾部受到碰撞的信号而将单向导通阀导通。进一步的,所述连通管路的相应于所述第二囊体与所述单向导通阀之间的部分,还并接有常通的先导式溢流阀,所述先导式溢流阀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囊体相接通,当所述连通管路内的流体压力小于所述先导式溢流阀预设的最低关闭压力时,所述先导式溢流阀关闭;所述单向导通阀预设有最低开启压力,该最低开启压力大于所述先导式溢流阀预设的最低关闭压力。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囊体与所述头枕囊体之间连接有常闭的手动两位两通换向阀,所述手动两位两通换向阀预设有最低关闭压力。更进一步的,所述靠背囊体设于所述靠背的用于向前支撑人体背部的部位的前部。进一步的,所述头枕囊体设于所述头枕的用于向前支撑人体后脑的部位的前部。进一步的,所述头枕的相应于所述头枕囊体的后方且与所述头枕囊体相接触的部位为刚性结构。本技术的其它特征还有:所述头枕囊体内的流体与所述第二囊体内的流体为相同成分;流体为气体或液体;所述气体为空气;所述液体为水;所述手动两位两通换向阀设于所述座椅的外部。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车用座椅具有以下优势:(I)本技术所述的车用座椅在头枕内设有头枕囊体,该头枕囊体通过常闭的单向导通阀通过连通管路与第二囊体连接,该单向导通阀在车辆尾部发生碰撞时可被触发(可以由来自乘员背部的压力、压力泵的压力或尾部碰撞传感器的导通信号等)导通,以使第二囊体内的流体向头枕囊体内流动,从而实现头枕囊体向前鼓突,以向前推动乘员头部,达到保护人体颈部的目的;(2)本技术所述的第二囊体为靠背囊体,可以由车辆尾部发生碰撞时来自乘员背部的压力足够大时触发单向导通阀,实现头枕囊体向前鼓突的目的。在汽车发生尾部碰撞时,乘员由于惯性作用而被迫向后压入座椅靠背中,驱动座椅靠背囊体中的流体流入头枕囊体中,此时椅背溃瘪、头枕向前鼓突,进而减少或完全消除乘员头与头枕之间的间隙,以及头与躯体之间的相对位移量,降低乘员颈部的负荷;(3)本技术所述的先导式溢流阀的设置,可使头枕囊体具有最低触发压力,该阀在靠背囊体受到较小的压力(比如发生尾部碰撞的力量较小不足以对人体颈部造成伤害,或非尾部碰撞所致的乘员正常扭动身体所施加于靠背上的压力)时,使靠背囊体受压所致流体的流动限于在靠背囊体与相关管路内循环,而不会触发单向导通阀。只有当该先导式溢流阀受到的压力达到预设的最低关闭压力而关闭后,靠背囊体内的流体才会流向单向导通阀,并于流体的压力达到单向导通阀预设的最低开启压力而使单向导通阀导通,从而进入头枕囊体内,实现头枕囊体向前鼓突的目的,能避免头枕囊体在无危险的不必要状态下充气(或充液体)而工作;(4)本技术所述的手动两位两通换向阀的设置,可实现车辆尾部碰撞发生后,头枕囊体工作后,手动控制头枕囊体内的流体流回第二囊体中,从而实现重复利用;(5)本技术所述的靠背囊体设于靠背的用于向前支撑人体背部的部位的前部,可增加由人体背部压力启动单向导通阀时的灵敏性,避免路径过长而致力的损失;(6)本技术所述的压力泵的设置,是触发单向导通阀导通的另外一种方式,该泵受到人体背部的向后的挤压力而以泵压触发单向导通阀导通;(7)本技术所述的头枕囊体的位置限定,可保证在囊体工作时,向前支撑人体的目标部位,保证囊体工作的有效性;(8)本技术所述的尾部碰撞传感器,以其检测到的车辆尾部受到碰撞的信号来替代来自乘员背部的压力、压力泵的压力,是本技术实现单向导通阀导通的第三种方式;(9)本技术将所述头枕的相应于头枕囊体的后方的部位设置为刚性结构,目的在于阻止头枕囊体充入流体而膨胀时不会向后突出,而鼓突动作主要是向前发生,以保证在囊体工作时,向前支撑人体的目标部位,保证囊体工作的有效性。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以使其座椅具有在该汽车发生尾部碰撞后,主动保护乘员颈部免受伤害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用座椅,包括靠背及设于所述靠背上方的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内设有用于容纳流体的头枕囊体,所述车用座椅内部还设有经连通管路与所述头枕囊体相连通的用于容纳流体的第二囊体,所述连通管路上设有常闭的单向导通阀(3),所述单向导通阀(3)可在车辆尾部发生碰撞时被触发导通而使所述第二囊体内的流体向头枕囊体内流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琦孙志伟赵永坡张凯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