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3415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制动控制装置(20),具有第一轮缸(23FR,23FL)和第二轮缸(23RR,23RL)、主缸单元(10)、第一系统(37,61,64,45a,41,42,51,52)和第二系统(38,62,65,45b,43,44,53,54)、分离阀(60)、压力控制机构(30,66,67)和制动ECU(70),所述压力控制机构(30,66,67)独立于制动操作控制传递至所述第一和第二轮缸中的至少一个的工作流体压力。当车辆的运行驱动源停止时,在没有制动操作的情况下,所述制动ECU(70)通过操作所述压力控制机构(30,66,67)在所述分离阀(60)上产生差压,并判定所述分离阀(60)是否具有泄漏异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所述制动控制装置控制施加到设置在车辆上的车轮的制动力。
技术介绍
已经公知装有分离阀和线性增压控制阀的制动液压控制装置,其中所述分离阀将液压线路隔离成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所述线性增压控制阀设置在分离阀和第一或第二系统中的主缸之间(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JP-A-Hei-11-115740)。在该制动液压控制装置中,当打开点火开关之后压下制动踏板时,在分离阀上产生与线性增压控制阀的释放压力对应的压差。基于压差的改变来检测分离阀的泄漏。根据此制动液压控制装置,可以精确地检测到分离阀的泄漏失效。在装有作为运行驱动源的电动机的车辆中,例如在混和动力车辆、电动车等中,有时进行所谓的再生协调控制,在再生协调控制中,在制动期间,请求的制动力是通过结合使用基于再生的制动力和基于液压的制动力来产生的。通过再生协调控制,在车辆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部分动能被回收作为制动过程中的电能。因此,再生协调控制是用于提高车辆燃油经济性的一个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燃油经济性,有必要在车辆的运行驱动源起动之后立即开始再生协调控制。在再生协调控制中,通过制动控制装置传递到每个车轮的轮缸的液压不是根据制动操作构件的操作量加压的液压,而是考虑了由再生提供的制动力而进行调节的液压。如果在调节液压的机构上检测到异常,则再生协调控制停止,而由手动液压源(例如主缸等)根据制动操作量加压的液压在不经过调节的情况下传递到每个车轮的轮缸。在这种情况下,从手动液压源至各个轮缸的液压传递线路被构造为可由分离阀分隔为两个系统。因此,如果发生了另一个失效,例如如果两个系统中的一个的管道泄漏,则通过分离阀将可操作系统与失效的系统分离,可操作系统可以用于产生制动力。因此,按照自动防故障设计,优选的是即使两个失效同时存在,也能够产生制动力的构造。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性,有必要使装置能够检测分离阀是否能够正常地隔离系统,就是说,装置能够检测分离阀自身是否具有泄漏。尽管上述的制动液压控制装置能够检测分离阀中的任何泄漏,但是装置的这种能力基于采用其中在分离阀上产生压差的液压线路的先决条件。但是,为了提高轮缸的可控制性、驾驶员的可操作性等,存在需要采用不同的液压线路构造的情况。此外,如上所述,为了提高燃油经济性,有必要在起动车辆的运行驱动源之后立即开始再生协调控制。但是,按照自动防故障设计,有必要在开始再生协调控制之前证实分离阀中没有泄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制动控制装置,其通过在车辆的运行驱动源起动之前检测分离阀是否具有泄漏异常,在运行驱动源起动之后立即执行再生协调控制。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制动控制装置包括第一轮缸,用于施加制动力至第一车轮;第二轮缸,用于施加制动力至不同于第一车轮的第二车轮;手动液压源,其根据制动操作构件的操作量来加压工作流体;第一系统,其可连通地连接所述手动液压源和所述第一轮缸,并传递所述手动液压源中的工作流体压力至所述第一轮缸;第二系统,其可连通地连接所述手动液压源和所述第二轮缸,并传递所述手动液压源中的工作流体压力至所述第二轮缸;主流路,其可连通地连接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分离阀,设置在所述主流路中;压力控制机构,其独立于所述制动操作构件的操作量控制传递至所述第一轮缸和所述第二轮缸中的至少一个的所述工作流体压力;和控制装置,用于在车辆的运行驱动源被停止时,在所述制动操作构件未被操作且所述分离阀被关闭的情况下致动所述压力控制机构,并基于所述分离阀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之间的压差的变化来判定所述分离阀是否具有异常。根据此方面,制动控制装置通过操作手动液压源和压力控制机构中的至少一个来控制轮缸中的工作流体压力。因此,例如当执行再生协调控制时,轮缸压力由压力控制机构控制。在未执行再生协调控制的情况下,手动液压源中的工作流体压力经由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传递至轮缸。然后,通过打开或关闭分离阀,允许或隔断工作流体在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之间的通道。通过致动压力控制机构,在分离阀被关闭的情况下,控制机构在分离阀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之间产生压差,并基于压差的变化判定分离阀是否具有异常。该异常判定是在车辆的运行驱动源起动之前且制动操作构件上没有操作时进行的。因此,在起动车辆的运行驱动源之前判定分离阀存在/不存在异常。如果未检测到异常,则可以在起动运行驱动源之后立即执行再生协调控制。此外,因为在驾驶员未操作制动时,通过操作控制装置来判定异常的存在/不存在,所以驾驶员不会感觉到与判定相关的踏板感觉的变化。在该装置中,当控制装置接收到表示乘坐者进入车辆的信号时,控制装置可以判定分离阀是否具有异常。因此,当与乘坐者出现在车辆中/进入车辆相关的信号(例如由于在运行驱动源起动之前进行的预定操作而输出的信号)被输入到控制装置时判定分离阀存在/不存在异常。从乘坐者靠近车辆到乘坐者进入车辆之后起动运行驱动源的期间内,基于对乘坐者对车辆的预定操作的检测来输出乘坐相关的信号。一般来说,在起动运行驱动源之前进行乘坐者的预定操作。因此,在运行驱动源起动之间立即判定异常的存在/不存在。因此,可以更可靠地判断起动之后执行再生协调控制的可能性。所述压力控制机构可以包括动力液压源,其独立于所述制动操作构件的操作,通过动力的供应来输送被加压的工作流体;增压控制阀,其设置于所述动力液压源的下游;和减压控制阀,其设置于所述增压控制阀的下游。所述主流路可连通地连接在所述增压控制阀和所述减压控制阀之间。因此,与增压控制阀的致动相关,工作流体从动力液压源经由主流路供应至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中的至少一个。与减压控制阀的致动相关,工作流体经由主流路从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中的至少一个排放。因此,通过控制工作流体相对于第一系统或第二系统的供应/排放,压力控制机构能够控制轮缸压力。此外,如果分离阀被关闭,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彼此切断,使得压力控制机构相对于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中的一个控制工作流体的供应/排放。因此,当分离阀被关闭时,可以在分离阀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之间产生压差。此外,在判定分离阀是否具有异常之前,控制机构可以判定分离阀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之间的压差是否被正常地产生。根据此方面,在判定分离阀存在/不存在异常之前,判定用于异常检测的差压是否被正常地产生。这使得在关于分离阀的异常判定之前,可以检测除分离阀的异常以外的能够改变分离阀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之间的压差的因素。因此,减小了混淆分离阀的异常与其它异常的可能性,并可以更可靠地判定分离阀的异常。在这种情况下,当通过操作压力控制机构将预定压力施加至分离阀时,基于分离阀上的工作流体压力的响应,控制装置可以判定是否正常地产生了压差。因此,通过施加预定压力至分离阀,可以容易地判定用于对分离阀进行异常判定的压差是否被正常地产生。此外,通过施加预定压力到已打开的分离阀、然后关闭隔离、并操作压力控制机构以增加分离阀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中的一个上的压力,控制装置可以在分离阀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之间产生压差。在通过操作压力控制机构使工作流体压力从大气压的水平增加的情况下,由于管、轮缸等的弹性的影响而在增压的初始阶段消耗的流体量,工作流体压力不太可能增加。然后,在液压被增加至一定程度之后,在增压的初始阶段即使对于消耗的燃油量的少量变化,工作液压的变化也增加。因此,如果预定压力首先被施加至分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动控制装置,包括:第一轮缸(23FR,23FL),用于向第一车轮施加制动力;第二轮缸(23RR,23RL),用于向不同于所述第一车轮的第二车轮施加所述制动力;手动液压源(10),其根据制动操作构件(24)的操作量来加压工作流体;第一系统(37,61,64,45a,41,42,51,52),其可连通地连接所述手动液压源(10)和所述第一轮缸(23FR,23FL),并将所述手动液压源(10)中的工作流体压力传递至所述第一轮缸(23FR,23FL);第二系统(38,62,65,45b,43,44,53,54),其可连通地连接所述手动液压源(10)和所述第二轮缸(23RR,23RL),并将所述手动液压源(10)中的所述工作流体压力传递至所述第二轮缸(23RR,23RL);主流路(45),其可连通地连接所述第一系统(37,61,64,45a,41,42,51,52)和所述第二系统(38,62,65,45b,43,44,53,54);以及分离阀(60),其设置在所述主流路(45)中;所述制动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压力控制机构(30,66,67),其独立于所述制动操作构件(24)的所述操作量,控制传递至所述第一轮缸(23FR,23FL)和所述第二轮缸(23RR,23RL)中的至少一个的所述工作流体压力;和控制装置(70),其用于在车辆的运行驱动源被停止时,在所述制动操作构件(24)未被操作且所述分离阀(60)被关闭的情况下致动所述压力控制机构(30,66,67),并基于所述分离阀(60)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之间的压差的变化来判定所述分离阀(60)是否具有异常。...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久保胜康大朋昭裕深泽司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