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04076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3 20:08
在将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6个传递单元(14)从轴向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依次作为#1单元、#2单元、#3单元、#4单元、#5单元、#6单元时,#6单元的相位相对于#1单元的相位、#2单元的相位相对于#6单元的相位、#4单元的相位相对于#2单元的相位、#3单元的相位相对于#4单元的相位、#5单元的相位相对于#3单元的相位、#1单元的相位相对于#5单元的相位分别向相同的方向偏移60°,因此,即使产生因作用于各传递单元(14)的偏心盘的离心力所引起的偏载荷,也能够将施加于支承输入轴(12)的两端的轴承(21、22)上的载荷抑制为最小的限度,从而降低振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与驱动源连接的输入轴的旋转传递至与驱动轮连接的输出轴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具备沿轴向等间隔地并排配置的6个传递单元。
技术介绍
根据下述专利文献1公知这样的无级变速器:将与发动机连接的输入轴的旋转转换为多个连杆的相位互异的往复运动,并利用多个单向离合器将所述多个连杆的往复运动转换成输出轴的旋转运动。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5-50254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可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无级变速器具备沿轴向并排配置的多个传递单元,在这些传递单元中,偏心盘在输入轴的周围以互不相同的相位进行偏心旋转,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对输入轴的两端部进行支承的轴承上施加有周期性的偏载荷,从而成为振动的原因。从多个传递单元施加至支承输入轴的两端部的轴承上的总的偏载荷对应于轴承与传递单元之间的距离、和多个传递单元的偏心盘的相位而发生变化,因此可以认为:如果对应于多个传递单元的轴向的位置适当地确定偏心盘的相位,则还存在降低施加于轴承上的总的偏载荷的余地。本专利技术是鉴于前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降低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振动,该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具备6个以不同的相位间歇地传递驱动力的传递单元。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中,将与驱动源连接的输入轴的旋转传递至输出轴的6个传递单元沿轴向并排配置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输出轴之间,所述传递单元分别具备:输入侧支点,其与所述输入轴一起进行偏心旋转;单向离合器,其与所述输出轴连接;输出侧支点,其设置于所述单向离合器的外部件上;以及连杆,其两端与所述输入侧支点和所述输出侧支点连接并进行往复运动,所述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第1特征在于,在将所述6个传递单元从轴向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依次作为#1单元、#2单元、#3单元、#4单元、#5单元、#6单元时,#6单元的相位相对于#1单元的相位、#2单元的相位相对于#6单元的相位、#4单元的相位相对于#2单元的相位、#3单元的相位相对于#4单元的相位、#5单元的相位相对于#3单元的相位、#1单元的相位相对于#5单元的相位分别向相同的方向偏移60°。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在所述第1特征的基础上,其第2特征在于,所述传递单元使所述输入侧支点相对于所述输入轴的轴线的偏心量变化,由此将所述输入轴的旋转变速后传递至所述输出轴。并且,实施方式的偏心盘19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输入侧支点,实施方式的销37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输出侧支点,实施方式的发动机E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驱动源。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1特征,当与驱动源连接的输入轴旋转时,各传递单元的输入侧支点进行偏心旋转,当一端与输入侧支点连接的连杆进行往复运动时,输出轴借助与连杆的另一端连接的单向离合器而旋转。当各传递单元的输入侧支点进行偏心旋转时,离心力引起的载荷作用于输入轴的两端的支承部而成为振动的原因,但是,由于在将6个传递单元从轴向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依次作为#1单元、#2单元、#3单元、#4单元、#5单元、#6单元时,#6单元的相位相对于#1单元的相位、#2单元的相位相对于#6单元的相位、#4单元的相位相对于#2单元的相位、#3单元的相位相对于#4单元的相位、#5单元的相位相对于#3单元的相位、#1单元的相位相对于#5单元的相位分别向相同的方向偏移60°,因此,因各传递单元产生的载荷相互抵消,由此能够将作用于输入轴的两端的支承部上的载荷抑制为最小限度,从而降低振动。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2特征,传递单元使输入侧支点相对于输入轴的轴线的偏心量变化,由此将输入轴的旋转变速后传递至输出轴,因此能够变更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变速比。附图说明图1是无级变速器的整体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图2是无级变速器的重要部位的局部剖切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图3是沿图1中的3-3线的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图4是图3的4部放大图。(第1实施方式)图5是沿图3中的5-5线的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图6是示出偏心盘的形状的图。(第1实施方式)图7是示出偏心盘的偏心量和变速比之间的关系的图。(第1实施方式)图8是示出TD变速比和UD变速比中的偏心盘的状态的图。(第1实施方式)图9是对作用在支承输入轴的两端部的轴承上的载荷进行说明的图。(第1实施方式)图10是对本专利技术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的曲线图。(第1实施方式)标号说明12:输入轴;13:输出轴;14:传递单元;19:偏心盘(输入侧支点);33:连杆;36:单向离合器;37:销(输出侧支点);38:外部件;E:发动机(驱动源);L:输入轴的轴线;ε:偏心量。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基于图1~图10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1实施方式如图1~图5所示,输入轴12和输出轴13相互平行地支承于机动车用的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箱体11的一对侧壁11a、11b,与发动机E连接的输入轴12的旋转经由6个传递单元14…、输出轴13和差速器D被传递至驱动轮。与输入轴12共有轴线L的变速轴15经7个滚针轴承16…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嵌合于形成为中空的输入轴12的内部。6个传递单元14…的结构实际上是相同的结构,因此,下面以一个传递单元14为代表对结构进行说明。传递单元14具备在变速轴15的外周面设置的小齿轮17,该小齿轮17从形成于输入轴12的开口12a露出。沿轴线L方向分割成两部分的圆板状的偏心凸轮18以夹住小齿轮17的方式花键结合于输入轴12的外周。偏心凸轮18的中心O1相对于输入轴12的轴线L以距离d的量偏心。另外,6个传递单元14…的6个偏心凸轮18…的偏心方向的相位彼此分别错开60°。在圆板状的偏心盘19的轴线L方向两端面上形成的一对偏心凹部19a、19a借助一对滚针轴承20、20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偏心凸轮18的外周面。偏心凹部19a、19a的中心O1(即偏心凸轮18的中心O1)相对于偏心盘19的中心O2以距离d的量偏移。即,输入轴12的轴线L与偏心凸轮18的中心O1之间的距离d、和偏心凸轮18的中心O1与偏心盘19的中心O2之间的距离d相同。在沿轴线L方向分割成两部分的偏心凸轮18的分割面上,与该偏心凸轮18的中心O1同轴地设有一对新月状的引导部18a、18a,形成为将偏心盘19的一对偏心凹部19a、19a的底部之间连通的齿圈19b的齿尖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偏心凸轮18的引导部18a、18a的外周面抵接。并且,变速轴15的小齿轮17通过输入轴12的开口12a与偏心盘19的齿圈19b啮合。输入轴12的右端侧借助球轴承21直接支承于变速箱体11的右侧的侧壁11a。另外,一体地设置于位于输入轴12的左端侧的1个偏心凸轮18上的筒状部18b借助球轴承22支承于变速箱体11的左侧的侧壁11b,花键结合于该偏心凸轮18的内周的输入轴12的左端侧被间接地支承于变速箱体11。变速致动器23相对于输入轴12使变速轴15相对旋转来变更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比,变速致动器23具备:电动马达24,其以马达轴24a与轴线L同轴的方式支承于变速箱体11;和行星齿轮机构25,其与电动马达24连接。行星齿轮机构25具备:行星架27,其借助滚针轴承26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电动马达24;太阳齿轮28,其固定于马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中,将与驱动源(E)连接的输入轴(12)的旋转传递至输出轴(13)的6个传递单元(14)沿轴向并排配置在所述输入轴(12)和所述输出轴(13)之间,所述传递单元(14)分别具备:输入侧支点(19),其与所述输入轴(12)一起进行偏心旋转;单向离合器(36),其与所述输出轴(13)连接;输出侧支点(37),其被设置在所述单向离合器(36)的外部件(38)上;以及连杆(33),其两端与所述输入侧支点(19)和所述输出侧支点(37)连接并进行往复运动,所述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将所述6个传递单元(14)从轴向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依次作为#1单元、#2单元、#3单元、#4单元、#5单元、#6单元时,#6单元的相位相对于#1单元的相位、#2单元的相位相对于#6单元的相位、#4单元的相位相对于#2单元的相位、#3单元的相位相对于#4单元的相位、#5单元的相位相对于#3单元的相位、#1单元的相位相对于#5单元的相位分别向相同的方向偏移60°。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9.13 JP 2012-2012461.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具有6个传递单元(14),该6个传递单元(14)沿轴向并排配置在输入轴(12)和输出轴(13)之间,所述输入轴(12)与驱动源(E)连接且分别在两端的支承部借助于球轴承而支承于变速箱体(11),该6个传递单元(14)将所述输入轴(12)的旋转传递至所述输出轴(13),所述传递单元(14)分别具备:输入侧支点(19),其与所述输入轴(12)一起进行偏心旋转;单向离合器(36),其与所述输出轴(13)连接;输出侧支点(37),其被设置在所述单向离合器(36)的外部件(38)上;以及连杆(33),其两端与所述输入侧支点(19)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村优史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