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料筒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29493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2 20: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储料筒仓,包括筒仓外筒和进料管,所述储料筒仓还包括:第一分料管,所述第一分料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弧形段和第一出口段,所述第一弧形段与所述进料管的出口相连接,所述第一出口段用于将物料排出;第二分料管,所述第二分料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弧形段和第二出口段,所述第二弧形段连接至所述第一弧形段的壁面上的出口,所述第二出口段用于将物料排出。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降低物料在储料筒仓内的自由降落高度,防止物料在筒仓高度方向上因沉降高度过高引起的离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储料筒仓
本专利技术涉及物料存储和运输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储料筒仓。
技术介绍
干混砂浆是散体粉状和颗粒状材料混合均匀而成的混合物。干混砂浆储料筒仓是用于储存、运输干混砂浆的装置。混合均匀的干混砂浆因不同物料特性的不同,在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粉体和颗粒物二次分离现象即为干混砂浆的离析。一般情况下,干混砂浆在运动过程中都可能产生离析现象,若砂浆离析轻微,对干混砂浆的性能影响不大,但若干混砂浆离析严重,则对干混砂浆的性能影响严重,会导致干混砂浆成品结构强度不足,成品不合格,造成干混砂浆的浪费,甚至因建筑结构强度不足而引起重大建筑安全事故。由于干混砂浆储料筒仓是干混砂浆的主要储存和运输设备,若储料筒仓设计不合理,极易导致干混砂浆在储存和运输工程中发生严重离析,因此,储料筒仓的防离析设计非常重要。干混砂浆的离析与物料的堆积特性、储料筒仓的结构设计、干混砂浆的进料和卸料方式有关,其中储料筒仓的结构设计尤为重要,若设计不合理,则会引起干混砂浆在储料筒仓径向和高度方向上的离析。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储料筒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储料筒仓包括筒仓体1、集料圆筒2、进料管3、上分料管4、下分料管5、排气管6、喇叭口7和卸料孔8等结构,由于物料分别通过上下间隔分布的上分料管4和下分料管5进入集料圆筒2中,故该结构主要通过对物料进行分段式进料来防止物料离析。根据该结构,由于主要采用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分布的多个分料管输料来防止物料离析,并且由于具有一定速度的物料具有较大惯性,物料会沿最便捷和阻力最小的管道进入筒仓内,因此,绝大部分物料都是沿最顶端分料管进入筒仓,由于筒仓周向面积大,总体高度高,使得物料的防离析效果欠佳。因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料筒仓,通过降低物料在储料筒仓内的自由降落高度,防止物料在筒仓高度方向上因沉降高度过高引起的离析。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储料筒仓,包括筒仓外筒和进料管,所述储料筒仓还包括:第一分料管,所述第一分料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弧形段和第一出口段,所述第一弧形段与所述进料管的出口相连接,所述第一出口段用于将物料排出;第二分料管,所述第二分料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弧形段和第二出口段,所述第二弧形段连接至所述第一弧形段的壁面上的出口,所述第二出口段用于将物料排出。进一步地,所述储料筒仓还包括:第三分料管,所述第三分料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弧形段和第三出口段,所述第三弧形段连接至所述第二弧形段的壁面上的出口,所述第三出口段用于将物料排出。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分料管还包括第一直线段,所述第二弧形段通过所述第一直线段连接至所述第一弧形段的壁面上的出口;和/或,所述第三分料管还包括第二直线段,所述第三弧形段通过所述第二直线段连接至所述第二弧形段的壁面上的出口。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弧形段的壁面上的出口位于所述第一弧形段的中部,和/或所述第二弧形段的壁面上的出口位于所述第二弧形段的中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直线段设置为平行于所述进料管,和/或所述第二直线段设置为平行于所述第一直线段。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口段的出口、所述第二出口段的出口和所述第三出口段的出口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喇叭口形状。进一步地,所述储料筒仓还包括:物料降速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出口段的出口、所述第二出口段的出口和所述第三出口段的出口中的至少一个的下方;所述物料降速机构包括:集料锥,设置在所述筒仓外筒内部的集料筒内,所述集料锥的上部开口的直径大于下部开口的直径。进一步地,所述物料降速机构还包括:第一减速板,连接至所述集料锥并位于所述集料锥的上方;和/或第二减速板,连接至所述集料锥并位于所述集料锥的下方。进一步地,所述储料筒仓还包括:分流锥,设置在所述集料锥的下方,所述分流锥的上部开口的直径小于下部开口的直径,且所述分流锥的上部开口的直径等于所述集料筒的外径,从而将所述集料筒包围在其中。进一步地,所述分流锥在锥面上开设有多组分流孔,每组所述分流孔在所述锥面的水平面投影的不同半径距离上沿圆周方向均匀地开设。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主要利用颗粒流在流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惯性特性,对物料进料管路系统进行创新设计,通过改变物料的运动路径,使绝大部分物料先从位于最下面的分料管流出,然后从位于上面的分料管流出,通过降低物料在储料筒仓内的自由降落高度,防止物料在筒仓高度方向上因沉降高度过高引起的离析。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储料筒仓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储料筒仓的剖视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储料筒仓的主视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物料降速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储料筒仓在竖直方向上防离析示意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储料筒仓在径向上防离析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储料筒仓,包括筒仓外筒和进料管,所述储料筒仓还包括:第一分料管,所述第一分料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弧形段和第一出口段,所述第一弧形段与所述进料管的出口相连接,所述第一出口段用于将物料排出;第二分料管,所述第二分料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弧形段和第二出口段,所述第二弧形段连接至所述第一弧形段的壁面上的出口,所述第二出口段用于将物料排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主要利用颗粒流在流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惯性特性,对物料进料管路系统进行创新设计,通过改变物料的运动路径,使绝大部分物料先从位于最下面的分料管流出,然后从位于上面的分料管流出,通过降低物料在储料筒仓内的自由降落高度,防止物料在筒仓高度方向上因沉降高度过高引起的离析。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储料筒仓的整体结构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储料筒仓的剖视图。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储料筒仓包括筒仓外筒10、排气管20、集料筒30、物料降速机构40、分流锥50、进料管60、第一分料管70、第二分料管80和第三分料管90。其中,进料管60从筒仓外筒10的底部进入筒仓外筒10的内部,用于输送干混砂浆进入该储料筒仓。第一分料管7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弧形段和第一出口段,所述第一弧形段与进料管60的出口相连接,所述第一出口段用于将物料排出。第二分料管8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弧形段和第二出口段,所述第二弧形段连接至第一分料管70的第一弧形段的壁面上的出口,所述第二出口段用于将物料排出。由于第一分料管70通过第一弧形段与进料管60的出口相连接,物料在从进料管60的出口排出后,会产生与进料管60有一定弧形转向的角度偏差,当物料在管路中流动时,由于其自身惯性的作用,在第一分料管70的弧形转向部分运动中,绝大部分物料将由第一出口段的出口排出。当物料填满筒仓中位于第一分料管70以下的空间后,第一分料管70将被堵塞,物料则继续向上运动,经由第一弧形段的壁面上的出口进入第二分料管80。第二分料管80具有类似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储料筒仓

【技术保护点】
一种储料筒仓,包括筒仓外筒和进料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料筒仓还包括:第一分料管,所述第一分料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弧形段和第一出口段,所述第一弧形段与所述进料管的出口相连接,所述第一出口段用于将物料排出;第二分料管,所述第二分料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弧形段和第二出口段,所述第二弧形段连接至所述第一弧形段的壁面上的出口,所述第二出口段用于将物料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料筒仓,包括筒仓外筒和进料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料筒仓还包括:第一分料管,所述第一分料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弧形段和第一出口段,所述第一弧形段与所述进料管的出口相连接,所述第一出口段用于将物料排出;第二分料管,所述第二分料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弧形段和第二出口段,所述第二弧形段连接至所述第一弧形段的壁面上的出口,所述第二出口段用于将物料排出;所述第一弧形段的壁面上的出口位于所述第一弧形段的中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料筒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料筒仓还包括:第三分料管,所述第三分料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弧形段和第三出口段,所述第三弧形段连接至所述第二弧形段的壁面上的出口,所述第三出口段用于将物料排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料筒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料管还包括第一直线段,所述第二弧形段通过所述第一直线段连接至所述第一弧形段的壁面上的出口;和/或,所述第三分料管还包括第二直线段,所述第三弧形段通过所述第二直线段连接至所述第二弧形段的壁面上的出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料筒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弧形段的壁面上的出口位于所述第二弧形段的中部。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料筒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线段设置为平行于所述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斌万军尹友中姜方宁张劲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