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部车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7130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后部车厢结构,其是于底板的台阶设置座位的,座位由,载置于上述台阶的,且其前端连接到车身侧并旋转自如、由向前方旋转的动作移动到台阶前方低的地面上的收容箱;及载置于该收容箱且将后端可自由转动地连接到车身侧、借助向后方的旋转动作沿背板竖起的座垫构成。收容箱的底面与台阶可形成平坦的地面,提高装载性能。可降低收容箱高度量的台阶,扩大车厢内的空间。因收容箱和座垫支撑载置状态,则不需要高刚性的托架和座垫等。(*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小型卡车等车辆的后部车厢结构。在小型卡车中,有时将车厢内的后部,即前车座后方的空间作为载物厢使用的同时,设置辅助座位,用于临时坐人。一般将其称之为扩展驾驶室。过去,这种后部车厢的结构如下所述。即,如图6所示,后部车厢51由作为车身一部分的底板52和背板53划分成底部和后部,在该底板52的后端部处形成具有规定高度的台阶54,在台阶54上设置座位55。座位55由载置于台阶54上的座垫56以固定设置在背板53上的座椅背57构成,座垫56的后端利用铰链58可旋转地连接在台阶54上。其中,在乘坐人员坐在座垫56上靠在椅背57上的同时,台阶54前方的空间就成为脚下的空间。不坐人时,如虚线所示,座垫56向后转动,沿背板53竖起。从而座垫56在后方收起,后部车厢51可作为载物车厢使用。这里,台阶54的高度比较高,由在台阶54上设置座垫56来确保足够高的脚下空间。由于该台阶54是出于布局上的考虑设置的,例如,在本例中,台阶54的下方配置成容纳燃料箱(图中未示出)。然而,由于车厢内尽可能宽为好,从而台阶54尽可能的低甚至没有台阶更好。此外,在底板52上,设置着位于车厢宽度的中央的中心通道59。这也是从布局的角度出发设置的,即,在中心通道59的下方容纳配置传动轴(图中未示出)。在这个例子中,使台阶54与中心通道59的高度相等,以获得作为载物车厢时货物的稳定性。图7表示另外一个例子。其中,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在该例中,台阶54比前一个例子低。而座垫56的后端,于台阶54的后端借助铰链61可旋转地连接在竖起的支撑托架60上。借此,座垫56与前一个例一样,可向后方弹起沿背板53竖起。此外,为支持坐在座垫56上的乘坐人员的体重,设置斜跨支撑托架60的上端与台阶54的辅助撑条62。这是由于仅用支撑托架60座垫56完全成为单臂支撑,从而在铰链61的前方也借助辅助撑条62支撑乘坐人员的重量。此外,图中省略没有表示出来,在任何一个例子中,座位55均以中心为界分别分左右设置,然而也可设在左右任何一侧。但是,在上述结构中,有以下的缺点。首先在前一个例子中(图6)作为载物车厢使用时,依然存在高的台阶54,地面不能成为平的。因此具有在装载大的货物时不稳定等装载性差的缺点。此外,因为要把座位的位置提高到使乘坐人员不感到难受的高度,要具有一定高度的台阶54,从而具有使车厢内空间变窄的缺点。在后一个(图7)例子中,即使设置撑条62,座垫56依然没有改变近似于单臂支撑的状态。因此,支撑托架60,辅助撑条62乃至座垫56都必须具有高的刚性,有重量、成本增加的缺点。此外,在座垫56向后方弹起时,支撑托架60和辅助撑条62也向车厢内突出,从而货物的装载性能差,空间利用率也低。进而,台阶54,其前方的脚下地板63以及中心通道59的高度不都一样,当作为载物车厢使用时,地面成台阶状,装载性能差。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除上述缺点,使在作为载物车厢使用时的地面平整,提高装载性能的同时降低台阶扩大车厢内空间的后部车厢结构。同时也提供一种不必采用高刚性的托架等,可控制重量、成本的后部车厢结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后部车厢结构,其是由底板和背板将其划分成地面部和后部,在该底板的后端部形成规定高度的台阶、在该台阶上设置座位的,其特征在于,上述座位由,载置于上述台阶,且其前端连接到车身侧并可自由转动,由向前方的旋转动作,移动到上述台阶前方低的地面上,与上述台阶一起形成平坦的地面的收容箱;以及载置于该收容箱上方且后端连接到车身侧并可自由转动,借助向后方的旋转动作沿上述背板竖起的座垫构成。所述的后部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收容箱与上述台阶的高度相等。所述的后部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形成与上述台阶高度相等的中心通道。所述的后部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收容箱由上面敞开的主体、可自由开闭地将该主体上部的敞开部盖住的盖板构成。所述的后部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座椅背固定设置在上述背板上。本专利技术在利用底板和背板划分成底部和后部、在该底板的后端部处形成规定高度的台阶,于台阶上设置座位的后部车厢结构中,上述座位由收容箱和座垫构成,所述收容箱在载置于上述台阶上的同时,其前端可自由转动地连接在车身侧,借助向前方的旋转动作在上述台阶前方的低的地面上移动与上述台阶一起形成平坦的地面,以及,所述座垫在载置于该收容箱上的同时,其后端可自由旋转地连接到车身侧,借助向后方的旋转沿上述背板竖起。根据本专利技术,作为载物车厢使用时,收容箱的底面和台阶可形成平的地面,提高装载性能。此外,可台阶降低等于收容箱高度的台阶,从而可扩大车厢内的空间。收容箱和座垫分两级叠置,在载置状态下被分别支撑,从而不需要高刚性的托架及座垫等,可控制重量和成本。这里,上述收容箱与上述台阶的高度相等为佳。此外,在上述底板上形成与上述台阶等高的中心通道为佳。进而,上述收容箱由上面敞开的主体及可自由开闭的关闭该主体的上部敞开部的盖板构成为佳。同时,座椅背优选地固定设置在上述背板上。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良效果提高后部车厢的货物装载性能,扩大后部车厢的车厢内的空间,不需要高刚性的托架等,控制重量和成本。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最佳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侧视图,是将后部车厢作为乘人车厢用时的图示。图2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侧视图,是将后部车厢作为载物车厢使用的图示。图3为表示收容箱的分解透视图。图4为表示划分后部车厢的车身构造的透视图。图5表示采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图6为表示现有结构的侧视图。图7为表示另一种现有结构的侧视图。图5表示的是采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该车辆为一小型卡车。在车厢的前部(前车厢)中,将乘坐人员可经受长距离行驶的牢固的前座1设置在驾驶座侧和助手座侧。车厢的后部(后部车厢2)基本上作为载物车厢使用,但设置辅助且简易的座位8用于临时坐人。构成所谓的扩展驾驶室。这里,座位8设置在左右两侧,但也可设在任何一侧。如图1、图4、图5所示,后部车厢2由作为车身的一部分的底板5和背板6划分成底部和后部。背板6基本上沿垂直方向竖起。在底板5的后端部上形成具有规定高度H的台阶,在台阶7上设置座位8。台阶7保持其高度不变地连接到背板6上。在台阶7的前方形成低的地面。即形成脚下的地板9,乘坐座位8的人员将脚放在该脚下地板9上。从而,在脚下的地板9上构成脚下空间。在底板5上,形成和台阶7相同高度的中心通道10。和现有技术一样,在台阶7的下方,容纳配置燃料箱(图中未示出),在中心通道10的下方容纳配置驱动轴(图中未示出)。如果限于台阶7和中心通道10,它们形成平坦且水平的地面,可容易而稳定地装载大的货物(例如电视机,冰箱等)。特别是,座位8由载置于台阶7上的收容箱11,载置于收容箱11上的叠置的座垫12以及固定设置在背板6上的座椅背13构成。收容箱11其前端且下端,借助铰链14可自由旋转地连接到台阶7的前端且上端上。收容箱11与台阶7具有相同的高度H,收容箱的前表面与台阶7的前表面基本上处于同一个平面。如图3所示,收容箱11由上面敞开的主体15以及可自由开闭的盖板17构成,其盖板17盖住主体15上部的敞开部16。收容箱11可用于放入工具等各种小件物品。主体15为有底的矩形箱,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部车厢结构,其是由底板和背板将其划分成地面部和后部,在该底板的后端部形成规定高度的台阶、在该台阶上设置座位的,其特征在于, 上述座位由,载置于上述台阶,且其前端连接到车身侧并可自由转动,由向前方的旋转动作,移动到上述台阶前方低的地面上,与上述台阶一起形成平坦的地面的收容箱; 以及载置于该收容箱上方且后端连接到车身侧并可自由转动,借助向后方的旋转动作沿上述背板竖起的座垫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岛雄司
申请(专利权)人: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通用汽车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