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式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6927 阅读:2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附连于底面的收缩式座椅,它可以包括:一座椅座垫;一座椅靠背,该座椅靠背可转动地支承在座椅座垫上;以及一连杆机构,该连杆机构用于将座椅座垫支承在底面上。连杆机构包括一前腿部和一后腿部,它们与座椅座垫和底面可枢转地相连,以使座椅可以在一使用状态和一收缩状态之间转换。前、后腿部分别具有一不同的连杆长度,从而在前腿部的旋转范围与后腿部的旋转范围之间产生差异。座椅还可以包括一补偿机构,该补偿机构在连杆机构的操作范围内用于补偿前、后腿部的旋转范围之间的差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车辆的收缩式座椅。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这样的收缩式座椅在借助连杆机构将座椅座垫降低至底面时可以收缩该座椅。
技术介绍
例如日本公开专利公报No.2002-316567揭示了一种这样的收缩式座椅。在公知技术中,座椅借助前后连杆可垂直移动地支承在车辆底面上。前后连杆的底面支承点设置在一形成于车辆底面中的接纳凹部里。由于有前后连杆,座椅可以在一座椅收缩在接纳凹部里的收缩状态与一座椅位于接纳凹部上方的使用状态之间移动。然而,在如此布置并构造的收缩式座椅中,由于前后连杆的底面支承点设置在接纳凹部中,因此必须扩大接纳凹部以将座椅接纳于其中。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收缩式车辆座椅。例如,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中,一种附连于底面的收缩式座椅可以包括一座椅座垫;一座椅靠背,该座椅靠背可转动地支承在座椅座垫上;以及一连杆机构,该连杆机构用于将座椅座垫支承在底面上。连杆机构包括一前腿部和一后腿部,它们与座椅座垫和底面可枢转地相连,以使座椅可以在一使用状态和一收缩状态之间转换。前、后腿部分别具有一不同的连杆长度,从而在前腿部的旋转范围与后腿部的旋转范围之间产生差异。座椅还可以包括一补偿机构,该补偿机构在连杆机构的操作范围内用于补偿前、后腿部的旋转范围之间的差异。根据这种收缩式座椅,当座椅在使用状态和收缩状态之间转换时,补偿机构可以有效地起到消除前、后腿部的旋转范围之间的差异。因此,即使前腿部的连杆长度不同于后腿部的连杆长度,座椅也可以在使用状态和收缩状态之间平稳地移动。附图说明在阅读了下列详细描述以及附图和权利要求书之后,可以容易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收缩式车辆座椅的局部省略的侧视图;图2为收缩式座椅的框体组件的立体图;图3为收缩式座椅的框体组件的局部侧视图;图4为框体组件的部分分解立体图;图5为框体组件的部分分解立体图;图6为框体组件的部分分解立体图;图7为框体组件的部分分解立体图;图8为收缩式座椅的框体组件的局部侧视图;图9为沿图8中的线IX-IX截取的剖视图;图10为沿图8中的线X-X截取的剖视图;图11(A)为框体组件的侧视图,其中示出了座椅在使用时的一种状态;图11(B)为图11(A)的圆圈部分的放大视图;图12(A)为框体组件的侧视图,其中示出了座椅靠背开始向前倾斜的一种状态;图12(B)为图12(A)的圆圈部分的放大视图;图13(A)为框体组件的侧视图,其中示出了座椅靠背进一步向前倾斜的一种状态(即座椅的初始或第一中间状态);图13(B)为图13(A)的圆圈部分的放大视图;图14(A)为框体组件的侧视图,其中示出了座椅靠背进一步向前倾斜的一种状态(即座椅的第二中间状态);图14(B)为图14(A)的圆圈部分的放大视图;图15(A)为框体组件的侧视图,其中示出了座椅靠背进一步向前倾斜的一种状态(即座椅的第三中间状态);图15(B)为图15(A)的圆圈部分的放大视图;图16(A)为框体组件的侧视图,其中示出了座椅在收缩时的一种状态;图16(B)为图16(A)的圆圈部分的放大视图;图17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收缩式座椅的框体组件的局部侧视图,其中示出了座椅在使用时的一种状态; 图18为框体组件的局部侧视图,其中示出了座椅靠背开始向前倾斜的一种状态;图19为框体组件的局部侧视图,其中示出了座椅靠背进一步向前倾斜的一种状态;图20为框体组件的局部侧视图,其中示出了座椅靠背进一步向前倾斜的一种状态;图2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收缩式座椅的框体组件的局部侧视图,其中示出了座椅在使用时的一种状态;图22为框体组件的局部侧视图,其中示出了座椅靠背向前倾斜到一期望倾斜位置的一种状态;以及图23为框体组件的局部侧视图,其中示出了座椅靠背进一步向前倾斜的一种状态。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将结合图1至23进一步详细叙述本专利技术的三个具体典型实施例。第一具体典型实施例现在将结合图1至17叙述第一具体典型实施例。在图1至3示出的收缩式座椅中,借助斜倚装置26可以前后调节座椅靠背20相对于座椅座垫10的倾斜角度。斜倚装置26可以使座椅背20向前倾斜,使其重叠在座椅座垫10上,并将座椅靠背20保持在该状态中。座椅座垫10通过一对左右前腿部40和一对左右后腿部60支承在车辆底面F上(图2和图3)。如图2和图3所示,斜倚装置26使座椅座垫10的座垫框体12与座椅靠背20的靠背框体22相互连接。前腿部40和后腿部60将座垫框体12支承在底面F上。前腿部40和后腿部60较佳地与座垫框体12以及底面F形成一个四铰接点连杆机构。由此形成的连杆机构允许座垫框体12(座椅座垫10)折叠到底面F上。如图4所示,座垫框体12和靠背框体22均主要由U形管制成。诸下臂16附连于座垫框体12的两端,而诸上臂24附连于靠背框体22的两端。上、下臂16和24通过斜倚装置26连接在一起。此外,左右下臂16通过在其间延伸的一加强杆14相互连接。当座椅靠背20通过斜倚装置26前后倾斜时,座椅靠背20的所产生的倾斜动作可以较佳地通过左右单独的缆索79传输到两个锁定机构G(将在下文中描述)。也就是说,缆索支架16a附连于左右下臂16,而连接支架24a附连于左右上臂24。每根缆索79包括一外管79a和一内缆索79b。外管79a的一端与缆索支架16a相连。内缆索79b的一端与连接支架24a相连。一个用于驱动斜倚装置26的驱动装置30附连于座垫框体12的下臂16之一。驱动装置30包括一电动机32和一差动机构34。电动机32能够可控制地沿正向及反向旋转。电动机32的旋转动作较佳地可以通过差动机构34传递到斜倚装置26之一的操作轴36上,藉此使操作轴36旋转。操作轴36的旋转动作通过一连杆37传递到另一斜倚装置26的斜倚轴38上。这样,驱动装置30可以同步地操作两个斜倚装置26。如图5所示,前腿部40均由管子形成。前腿部40的下端固定在下部支承构件42上。此外,前腿部40的上端分别设有上支承部46。下支承构件42的两端由固定在底面F上的一对轴承支架44可转动地支承。两个上支承部46通过铰接销47分别与设置在座垫框体12的前底面上的右、左铰接支架12a可转动地连接。因而,前腿部40相对于座垫框体12的前部和底面F构成四铰接点连杆机构的一部分。例如,如图2、3和5所示,用于将座垫框体12折叠到底面F上或用于将其恢复到初始位置的驱动装置50被定位在前腿部40的前面。驱动装置50包括一电动机52和一差动机构54。如图3最佳地所示,电动机52和差动机构54附连于一安装支架56。可以理解的是,安装支架56可以较佳地固定在底面F上。电动机52可以沿正向和反向可控制地旋转,并且其旋转动作较佳地可以转变成差动机构54的操作构件58(即螺杆)的往复运动。一连接构件58a与操作构件58的一前端相连。连接构件58a通过一连接销58b可旋转地与一连接构件或连接臂42a相连。可以认识到,连接臂42a固定在前腿部40的下支承构件42上,并且向前倾斜。此外,连接构件58a的前端设有一钩部58a-1。该钩部58a-1被定位成可以与固定在前腿部40下部上的一配合构件48配合和脱开。如图2、6和7所示,诸后腿部60具有相同的结构,并且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附连于底面的收缩式座椅,它包括:一座椅座垫;一座椅靠背,所述座椅靠背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座椅座垫上;一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用于将所述座椅座垫支承在底面上,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一前腿部和一后腿部,它们与所述座椅座垫和底 面可枢转地相连,以使座椅可以在一使用状态和一收缩状态之间转换,所述前、后腿部分别具有一不同的连杆长度,从而在所述前腿部的旋转范围与所述后腿部的旋转范围之间产生差异;以及一补偿机构,所述补偿机构在所述连杆机构的操作范围内用于补偿所述前 、后腿部的旋转范围之间的差异。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今城卓酒井真人
申请(专利权)人:亚乐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