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扣装置的安装构造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228503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8 11: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扣装置的安装构造的技术,能够抑制带扣向孔部接触。带扣装置(60)以使带扣(63)与形成在车辆用座垫(31)的一部分上的贯穿孔(35)相面对的方式而安装。贯穿孔(35)的内壁面(100)由形成于前方的前面部(101)、左右的侧面部(102、103)、和后面部(104)构成。具有底面部(115),该底面部以从左右的侧面部(102、103)中的一方的侧面部(102)下降至另一方的侧面部(103)的方式延伸,并封堵贯穿孔(3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扣装置的安装构造的技术,能够抑制带扣向孔部接触。带扣装置(60)以使带扣(63)与形成在车辆用座垫(31)的一部分上的贯穿孔(35)相面对的方式而安装。贯穿孔(35)的内壁面(100)由形成于前方的前面部(101)、左右的侧面部(102、103)、和后面部(104)构成。具有底面部(115),该底面部以从左右的侧面部(102、103)中的一方的侧面部(102)下降至另一方的侧面部(103)的方式延伸,并封堵贯穿孔(35)。【专利说明】带扣装置的安装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安全带用的带扣与座垫相面对的、安全带用的带扣装置。
技术介绍
在车辆的后部座席中,存在采用了座垫在车宽方向的范围内连续的座席的情况。乘员在落座于座席上时,佩戴安全带。安全带的佩戴通过将安全带的舌板插入到与座垫相面对的带扣中而进行。作为具有这样结构的带扣的现有技术,具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 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带扣装置构成为,将带扣收纳于形成在座垫上的孔部中,使带扣从该孔部与车室内相面对。在带扣的下部安装有带扣织带。 在这样的带扣装置中,由于在带扣与孔部之间存在间隙,所以在车辆的行驶中带扣在孔部内活动。对于这一点,具有改善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8092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带扣活动的技术。 根据方案1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扣装置的安装构造,供安全带用的带扣装置安装,其中,在车辆用的座垫的一部分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穿的大致矩形状的贯穿孔,以使带扣与上述贯穿孔相面对的方式来安装安全带用的带扣装置,其特征在于,大致矩形状的上述贯穿孔的内壁面由形成于前方的前面部、从该前面部的左右的端部朝向后方延伸的左右的侧面部、和连接这些左右的侧面部的后面部构成,具有底面部,该底面部以从左右的侧面部中的一方的侧面部下降至另一方的侧面部的方式延伸,并封堵上述贯穿孔。 优选的是如方案2所述,上述内壁面的前面部在从侧方观察上述座垫时,从下向上且向前方倾斜地形成。 专利技术效果 在方案1的专利技术中,底面部形成为从一方的侧面部朝向另一方的侧面部下降的下降斜面。由此,在带扣的下端部,施加有从底面部向另一方的侧面部推压的力。由此,能够抑制带扣的活动。 在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内壁面的前面部在从侧方观察座垫时,从下向上且向前方倾斜地形成。即,前面部形成为锥状。在从座垫的下方插入带扣及带扣织带时,前面部起到引导作用,从而能够容易地插入带扣及带扣织带。即,能够提高组装性。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带扣装置的安装构造的车室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俯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4是图2的4-4线剖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袋状部件及带扣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的袋状部件的分解图。 附图标记说明 31…左部座垫(座垫) 35、45…贯穿孔 41…右部座垫(座垫) 51…中央部座垫(座垫) 63、73、83、93 …带扣 100…内壁面 101...前面部 102…左侧面部(一方的侧面部) 103…右侧面部(另一方的侧面部) 104…后面部 115…底面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专利附图】【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此外,说明中,左右是指以车辆的乘员为基准的左右,前后是指以车辆的前进方向为基准的前后。另外,图中Fr表示前,Rr表示后,L表示从乘员观察时的左,R表示从乘员观察时的右,Up表示上,Dw表示下。 实施例 如图1所示,在车辆10的车室11的后部,在车宽方向的范围内配置有供乘员落座的座椅20。该座椅20是车室11内的配置在第3排的座椅。 该座椅20上能够落座3名乘员,与各个乘员对应地配置有三个安全带装置14?16。安全带装置14?16由供落座在座椅20左端的乘员佩戴的左部安全带装置14、供落座在座椅20右端的乘员佩戴的右部安全带装置15、和供落座在座椅20中央的乘员佩戴的中央部安全带装置16构成。 此外,座椅20可以是独立动作的三个座椅连续的结构,也可以是在一个座椅上形成有凹凸的结构。而且,还能够仅使供左端的乘员落座的部位独立,并使供右端和中央的乘员落座的部位一体地形成。即,座椅20的独立或连续能够任意地选择。 同时参照图2,座椅20由供左端的乘员落座的左部座椅30、供右端的乘员落座的右部座椅40、和供中央的乘员落座的中央部座椅50构成。 左部座椅30由供乘员落座的左部座垫31 (座垫31)、和从该左部座垫31的后端立起且供乘员倚靠的左部座椅靠背32构成。右部座椅40及中央部座椅50也是同样的。SP,右部座椅40由右部座垫41 (座垫41)和右部座椅靠背42构成。中央部座椅50由中央部座垫51 (座垫51)和中央部座椅靠背52构成。 在安全带装置14?16中,分别采用了以往公知的安全带装置。左部安全带装置14使安装在织带14a上的舌板与配置在左部座椅30的车宽中央侧的左部带扣装置60 (带扣装置60)嵌合而佩戴。右部安全带装置15也是同样的。即,使安装在织带15a上的舌板与配置在右部座椅40的车宽中央侧的右部带扣装置70 (带扣装置70)嵌合而佩戴。 中央部安全带装置16通过在织带16a上安装插销板(latch plate)和舌板而构成。乘员使插销板与配置在右部座椅40的车宽中央侧的第2中央部带扣装置90 (带扣装置90)嵌合后,使舌板与配置在左部座椅30的车宽中央侧的第1中央部带扣装置80 (带扣装置80)嵌合,从而佩戴安全带。 在左部座垫31的车宽中央部的后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将左部座垫31贯穿的大致矩形状的贯穿孔35。在该贯穿孔35中,左部带扣装置60的带扣63和第2中央部带扣装置90的带扣93相面对。 更准确而言,贯穿孔35以使呈大致U字状地形成在左部座垫31上的孔部的前端被中央部座垫51的侧面封堵的方式形成为大致矩形状。 右部座垫41也是同样的。即,在右部座垫41的车宽中央部的后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将右部座垫41贯穿的大致矩形状的贯穿孔45。在该贯穿孔45中,右部带扣装置70的带扣73和第1中央部带扣装置80的带扣83相面对。 此外,贯穿孔35、45既可以形成在一个座垫的一部分上,也可以通过两个座垫而形成。 在下图以后,以与左部座垫31的贯穿孔35相面对的带扣装置60、90为例,详细说明带扣装置的安装构造。与右部座垫41的贯穿孔45相面对的带扣装置70、80的安装构造和与左部座垫31的贯穿孔35相面对的带扣装置60、90的安装构造相同,省略说明。 以下,将左部带扣装置60及第2中央部带扣装置90适当地称为带扣装置60、90。将左部座垫31及中央部座垫51适当地称为座垫31、51。 如图3及图4所示,贯穿孔35的内壁面100由形成于前方的前面部101、从该前面部101的左右的端部朝向后方延伸的左右的侧面部102、103、和连接这些左右的侧面部102、103的后端的后面部104构成。 如上所述,前面部101、左侧面部102及后面部104通过左部座垫31而形成,右侧面部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带扣装置的安装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扣装置的安装构造,供安全带用的带扣装置安装,其中,在车辆用的座垫的一部分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穿的大致矩形状的贯穿孔,以使带扣与所述贯穿孔相面对的方式来安装所述安全带用的带扣装置,其特征在于,大致矩形状的所述贯穿孔的内壁面由形成于前方的前面部、从该前面部的左右的端部朝向后方延伸的左右的侧面部、和连接这些左右的侧面部的后端的后面部构成,具有底面部,该底面部以从左右的侧面部中的一方的侧面部下降至另一方的侧面部的方式延伸,并封堵所述贯穿孔。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水越敏充阿部克彦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