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侧式安全气囊导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9658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侧式安全气囊导板14,其包括:设于一中柱2两边的支撑架100,其固定于一位于一顶板和一顶篷4之间的内板6上,并支撑一安全气囊装置10的下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撑架10包括:一直向部110,其固定于位于所述顶板和所述顶篷4之间的所述内板6上;一横向支撑部120,其伸延自所述直向部110,以支撑固定于所述内板6上的所述安全气囊装置10的下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侧式安全气囊导板,具体涉及一种在汽车受撞击时,可令一安装在一顶板及一顶蓬之间的侧式安全气囊稳定地展开的汽车侧式安全气囊导板。
技术介绍
汽车安全气囊跟安全带一样,是在汽车受撞击时用以保护司机或乘客免受伤害的一种装置。安全气囊可安装在司机座位前的方向盘内、乘客座位前的手套箱内及汽车的两边,即车门隔邻的顶板和顶蓬之间。汽车安全气囊跟安全带一样,利用一撞击检测传感器和一电子控制装置运作以在汽车受撞击时保护乘客。发生撞击时,撞击检测传感器向电子控制装置发出测传信号,电子控制装置启动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令安全气囊充气。气体发生器与本身处于折叠状态的安全气囊连接,并由电子控制装置控制操作。一内置加热器加热并燃起火药,随即燃烧一气体发生剂,令大量氮气(以下称为“气体”)注入安全气囊,安全气囊即膨胀起来。因此,安全气囊在发生撞击时充气,以保护司机及乘客的头部及上身。侧式安全气囊用于防止横向撞击发生时与汽车车门的撞击引起的伤害,下面利用图1和2作出描述。如图1所示,一侧式安全气囊10(以下称为一“安全气囊装置”)设置成可向一中柱展开,即安装在一顶板(图中未示)和一顶蓬4之间的一B-柱。所述安全气囊装置10包括一安装在里面并由一电子控制装置(图中未示)控制的气体发生器20,根据撞击强度注入大量气体到一安全气囊管16内。即是,所述顶蓬4有一贴向所述内板6的门槛4a,所述门槛4a安装在所述中柱2的一上端隔邻。如图2所示,所述顶板(图中未示)和所述顶蓬4之间安装了多个内板6和加固架8。所述顶蓬4包括相邻设置的一门饰板和一中柱2。如上面所述,所述安全气囊装置10安装在所述顶蓬4和所述中柱2的隔邻。所述安全气囊装置10安装在一箱体12的一边,即一紧固部12a和所述内板6以螺栓系紧,一处于折叠状态的安全气囊管16设于所述箱体12内,一箱门12b安装在所述箱体12的一边,并可被所述安全气囊管16开启。具体而言,当所述安全气囊管16展开时,可被所述安全气囊管16开启的所述箱门12b的上端与所述箱体12分离,并转动至和所述中柱2的一上端接触,以阻塞所述中柱2和所述内板6之间的空间,以稳定的引导所述安全气囊管16展开。再者,由于与所述顶蓬4连接的所述中柱2包括一安装在里面的安全带(图中未示),令所述中柱2弯向汽车内,故可防止所述安全气囊管16在所述安全气囊管16展开时进入所述中柱2和所述内板6之间的空间。另外,一导板14安装在所述箱体12的一下表面,即与所述中柱2隔邻的一表面,以使要展开的所述安全气囊管16接触所述内板6,并控制所述箱体12的所述下表面的转动,令所述箱门12b稳固的接触所述中柱2。即是,所述安全气囊管16展开,令所述箱体12的下表面在所述箱门12b的上端与所述箱体12分离的同时被推向下。此时,所述箱体12和所述导板14接触所述内板6,以控制所述箱体12的下表面的转动,并所述箱门12b稳固的接触所述中柱2的上端,以阻塞所述中柱2和所述内板6之间的空间,并防止所述安全气囊管16进入所述空间。因此,如图2的虚线所示,使用所述导板14和所述箱体12的所述箱门12b,以阻塞所述中柱2和所述内板6之间的空间,所述安全气囊管16稳定的展开到汽车内,而不是所述中柱2和所述内板6之间的空间,以有效保护司机及乘客的头部及上身。如图2的虚线所示,所述顶蓬4的所述箱门12b的开启线和所述中柱2的上端分开,使所述安全气囊管16经过所述开口释出并展开到汽车内。同时,由于所述安全气囊管16在高速高压的情况下充气,所述顶蓬4引导所述安全气囊管16沿所述开启线展开。但是,所述顶蓬4从设有所述气体发生器20的后端开始开启至汽车的前端,并所述安全气囊管16同时展开。此时,所述顶蓬4的开启线从所述中柱2向汽车内部的弯曲较安装时为多,并受所述中柱2两边压向车底架,即所述内板6,的压力较安装时为少。因此,所述中柱2外的所述顶蓬4不能顺利开启,并阻碍所述安全气囊管16的顺利展开,令司机或乘客受危。所述导板14也是所述安全气囊装置10的一个重要组件,其可决定撞击时司机或乘客的安危。但是,由于和所述箱体12的下表面转动的所述导板14呈简单的片状,强度不十分高,其或会在所述安全气囊管16展开时被气压损坏,而不是和所述内板6接触以减震。在此情况下,薄片状的所述箱门12b和所述中柱2的上端撞击,被损坏或折迭的碎片插入所述中柱2和所述内板6之间,所述正展开的安全气囊管16或会进入所述中柱2和所述内板6之间的空间,而未能防止司机或乘客受伤。再者,由于所述导板14呈简单的片状,强度不十分高,所述安全气囊管16展开时,所述导板14或会因气压和所述箱体12的下表面转动,并与所述内板6接触和造成损坏。因此,所述安全气囊管16或会进入所述中柱2和所述内板6之间,未能达到保护司机或乘客的目的。另外,损坏了的导板14也不能换掉。沿汽车整个车顶内衬边缘安装的安全气囊装置一般称为“侧式安全气囊”或“帘幕式安全汽囊”。侧式安全气囊的另一问题在于一内导引件或会因外来冲击而变形,由于侧式安全气囊两边没有任何辅助导引件,或会阻碍安全气囊的展开。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侧式安全气囊导板,其可把安全气囊管快速稳定的展开到车内,其利用一支撑架支撑一处于一顶板和一顶蓬之间的安全气囊装置,以及在所述安全气囊管展开时运用所述支撑架快速开启所述顶蓬,以防止司机或乘客因撞击汽车侧面而受伤。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侧式安全气囊导板,其可把安全气囊管快速稳定的展开到车内,以防止司机或乘客在撞击中受伤,其利用一处于一安全气囊箱体的一下表面的空气层形成减震部以代替一导板,以防止安全气囊管展开时安全气囊箱体受损。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侧式安全气囊导板,其可支撑一安全气囊箱体的一下表面,并在安全气囊管展开时快速稳定的引导安全气囊管到汽车内。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侧式安全气囊导板,其可利用一导板的一底表面的一弯曲部,使一安全气囊管初次展开时,一安全气囊箱体的一箱门有较稳定的展开角度,并利用该弯曲部减震。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侧式安全气囊导板,其安全气囊可正常展开,而不受一中柱所阻碍。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侧式安全气囊导板,其包括设于一中柱两边的支撑架,其固定于一位于一顶板和一顶蓬之间的内板上,并支撑一安全气囊装置的下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撑架包括一直向部,其固定于位于所述顶板和所述顶蓬之间的所述内板上;一横向支撑部,其伸延自所述直向部,以支撑固定于所述内板上的所述安全气囊装置的下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侧式安全气囊导板,其包括一设有一安全气囊管和一箱门的安全气囊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管安装于所述安全气囊箱体内,并设于所述中柱和所述顶蓬之间的一边界上;所述箱门在所述展开的安全气囊管驱使下向一边展开;一中空的减震部在所述箱门下形成;一折皱部安装于所述减震部的一面,以在所述安全气囊管展开时挤压所述减震部。本专利技术的再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侧式安全气囊导板,其包括一设有一安全气囊管、一箱门和一导板的安全气囊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管安装于所述安全气囊箱体内,并设于一中柱和一顶蓬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侧式安全气囊导板,其包括:设于一中柱两边的支撑架,其固定于一位于一顶板和一顶蓬之间的内板上,并支撑一安全气囊装置的下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撑架包括: 一直向部,其固定于位于所述顶板和所述顶蓬之间的所述内板 上;一横向支撑部,其伸延自所述直向部,以支撑固定于所述内板上的所述安全气囊装置的下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伦俞炳善金兑佑李东俊吴殷焕崔钧淳金正翰
申请(专利权)人:德尔斐韩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