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型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80274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5 09: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叶片型换热器,包括若干个换热组、翅片组、绝热板、能够自行旋转的空心转轴、与换热组相互连通的立铜管,所述的立铜管的数量与换热组的个数相同,所述的立铜管的轴线与换热组所在平面相互垂直,所有的立铜管相互靠拢、均设于空心转轴的内部,所述的绝热板的两端与空心转轴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的空心转轴通过绝热板带动所有的立铜管转动。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制冷剂与室外空气的均匀换热。若空气源热泵V型换热器由于风量和风速不均匀而影响换热效果,即可使用叶片型换热器。将换热器与风机有效的结果在一起,用换热器代替风机原来的叶片,在实际运行中换热器不断转动,与迫使空气从下往上流动实现热交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叶片型换热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叶片型换热器。
技术介绍
空气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室外空气的能源利用室外空气的能源从低位热源向高位热源转移的制冷、制热装置。夏季,制冷剂在大气侧换热器排热到大气中;冬季,制冷剂在大气侧换热器中吸收大气中的热量。因此大气侧换热器与大气中的换热效果直接影响了热泵的效率。目前空气源热泵大气侧换热器多采用V型换热器,在风机转动时,迫使空气从下往上流动,经过V型换热器完成热交换。但在实际工程中上大下小的V型换热器如图3所示虽然能够加速空气流动,但是同时也导致出风的风量、风速的不均匀,也就是说,离风机越近,出风的风速越大,而远离风机即V字底部,则出风的风速较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叶片型换热器,使得实际使用时风机的风量均匀、能够提高制冷剂与空气的换热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叶片型换热器,包括若干个换热组、翅片组、绝热板、能够自行旋转的空心转轴、与换热组相互连通的立铜管,所述的立铜管的数量与换热组的个数相同,所述的立铜管的轴线与换热组所在平面相互垂直,所有的立铜管相互靠拢、均设于空心转轴的内部,所述的绝热板的两端与空心转轴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的空心转轴通过绝热板带动所有的立铜管转动;所述的换热组均包括呈方框状的换热框和两个相互平行的连接铜管,所述的换热框和连接铜管内部均为空心,所述的连接铜管与换热框相互连通,所述的换热组的连接铜管两两相互连通后再与立铜管相互连通,所述的翅片组设于所述的换热框内部。进一步地,所述的翅片组与换热框的内壁呈过盈配合。进一步地,所述的绝热板与空心转轴的内壁之间通过焊接连接。进一步地,在所述的换热组还包括总铜管,所述的总铜管的一端与两两连通后的连接铜管相连通、另一端与立铜管相互连通,所述的连接铜管与总铜管共同形成“Y”字型,所述的立铜管的轴线与总铜管的轴线相互垂直。进一步地,所述的换热组和立铜管的数量均为4个,所述的空心转轴套设于4个立铜管的外围,所述的换热组围绕空心转轴的轴线均匀分布,每两个相近的换热组的连接铜管相互连通、其轴线相互垂直。进一步地,所述的绝热板的数量为两块,所述的绝热板相互交叉垂直,所述的绝热板将空心转轴分成四个小空间。进一步地,所述的立铜管分别套入空心转轴的四个空间固定,所述的立铜管的外壁与空心转轴的内壁相互接触。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制冷剂与室外空气的均匀换热。若空气源热泵V型换热器由于风量和风速不均匀而影响换热效果,即可使用叶片型换热器。将换热器与风机有效的结果在一起,用换热器代替风机原来的叶片,在实际运行中换热器不断转动,与迫使空气从下往上流动实现热交换。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叶片型换热器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叶片型换热器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的空气源热泵V型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换热组、2-翅片组、3-绝热板、4-空心转轴、5-立铜管。【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图2,叶片型换热器,包括若干个换热组1、翅片组2、绝热板3、能够自行旋转的空心转轴4、与换热组1相互连通的立铜管5,立铜管5的数量与换热组1的个数相同,立铜管5的轴线与换热组1所在平面相互垂直,所有的立铜管5相互靠拢、均设于空心转轴4的内部,绝热板3的两端与空心转轴4的内壁固定连接,空心转轴4通过绝热板3带动所有的立铜管5转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可以转动的换热组1来带动空气流动,从而使得空气通过翅片组2形成换热,也就是说,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能够代替风机中的旋转叶片,不仅能够与空气进行换热,而且还能够通过旋转来加速空气流动,形成至下而上的气流,大大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具体地,换热组1均包括呈方框状的换热框和两个相互平行的连接铜管,换热框和连接铜管内部均为空心,连接铜管与换热框相互连通,换热组1的连接铜管两两相互连通后再与立铜管5相互连通,翅片组2设于换热框内部。在此种结构中,翅片组2能够随着换热组1的转动而转动,使得气流能够近乎垂直地通过翅片组2,从而使得整个换热器出风的风速保持均匀,避免了不同风速的出风对使用者产生影响。进一步地,翅片组2与换热框的内壁呈过盈配合。生产者可以将翅片组2通过热胀冷缩的方法套在换热组1上,即均匀加热翅片组2后,将其迅速嵌入冷的换热框内部,确保翅片组与换热框的表面紧密贴合。具体地,绝热板3与空心转轴4的内壁之间通过焊接连接。具体地,在换热组1还包括总铜管,总铜管的一端与两两连通后的连接铜管相连通、另一端与立铜管5相互连通,连接铜管与总铜管共同形成“Y”字型,立铜管5的轴线与总铜管的轴线相互垂直。为了更好地实施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实施方式,即换热组1和立铜管5的数量均为4个,空心转轴4套设于4个立铜管5的外围,换热组1围绕空心转轴4的轴线均匀分布,每两个相近的换热组1的连接铜管相互连通、其轴线相互垂直。也就是说,4个换热组1两两垂直,形成一个“十”字。具体地,绝热板的数量为两块,绝热板相互交叉垂直,绝热板将空心转轴分成四个小空间。进一步地,立铜管5分别套入空心转轴4的四个空间固定,立铜管5的外壁与空心转轴4的内壁相互接触。其中,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适用于与空气源热泵一同使用,4个立铜管5分别为两组冷媒进管和冷媒出管,如图1和图2所示,箭头所指示的就是冷媒的运动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在工作时,首先启动外界的空气源热泵,随即旋转空心转轴4,带动换热组1和翅片组2围绕空心转轴4旋转,使得整个换热器代替风机的叶片进行旋转,从而使得空气从下往上流过翅片组2。此时冷媒首先从立铜管5进入换热器内部,依次通过总铜管和连接铜管,然后到达换热框,与流过翅片组2的空气进行冷热交换,最后再离开换热框,依次通过连接铜管和总铜管之后,到达另一个立铜管5内部,并从该立铜管5处离开整个换热器。上述实施例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任何对本专利技术简单变换后的方案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叶片型换热器

【技术保护点】
叶片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换热组(1)、翅片组(2)、绝热板(3)、能够自行旋转的空心转轴(4)、与换热组(1)相互连通的立铜管(5),所述的立铜管(5)的数量与换热组(1)的个数相同,所述的立铜管(5)的轴线与换热组(1)所在平面相互垂直,所有的立铜管(5)相互靠拢、均设于空心转轴(4)的内部,所述的绝热板(3)的两端与空心转轴(4)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的空心转轴(4)通过绝热板(3)带动所有的立铜管(5)转动;所述的换热组(1)均包括呈方框状的换热框和两个相互平行的连接铜管,所述的换热框和连接铜管内部均为空心,所述的连接铜管与换热框相互连通,所述的换热组(1)的连接铜管两两相互连通后再与立铜管(5)相互连通,所述的翅片组(2)设于所述的换热框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叶片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换热组(1)、翅片组(2)、绝热板(3)、能够自行旋转的空心转轴(4)、与换热组(1)相互连通的立铜管(5),所述的立铜管(5)的数量与换热组(1)的个数相同,所述的立铜管(5)的轴线与换热组(1)所在平面相互垂直,所有的立铜管(5)相互靠拢、均设于空心转轴(4)的内部,所述的绝热板(3)的两端与空心转轴(4)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的空心转轴(4)通过绝热板(3)带动所有的立铜管(5)转动;所述的换热组(1)均包括呈方框状的换热框和两个相互平行的连接铜管,所述的换热框和连接铜管内部均为空心,所述的连接铜管与换热框相互连通,所述的换热组(1)的连接铜管两两相互连通后再与立铜管(5)相互连通,所述的翅片组(2)设于所述的换热框内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翅片组(2)与换热框的内壁呈过盈配合。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毅王高远朱和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