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67639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9 01: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对电容器的电荷进行放电的电动压缩机。电动压缩机包括压缩部、使压缩部旋转的电动机、使电动机驱动的驱动电路、收纳压缩部以及电动机的壳体和收纳驱动电路的逆变器罩。通过壳体和逆变器罩来构成电动压缩机的外廓。驱动电路包括从电源线接受电力的逆变器电路、连接在电源线与接地线之间的电容器电路以及与电容器电路连接且对积蓄在电容器电路中的电荷进行放电的放电电路。电动压缩机还包括电容器罩,该电容器罩至少包围并收纳电容器电路和放电电路并且被配置于逆变器罩的内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压缩机
[0001 ]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压缩机,尤其涉及一体组装驱动电动机的驱动电路而构成的电动压缩机。
技术介绍
近年来,作为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或者燃料电池汽车等车辆的压缩机,正在开发为了小型化而将驱动电动机的驱动电路一体化的电动压缩机。在这种电动压缩机中,逆变器单元被安装在内置有电动机和压缩机构的壳体中。 此处,在汽车等车辆与障碍物等碰撞而对电动压缩机施加较大力的这种情况下,收纳在逆变器单元内部的使电动机驱动的驱动电路会发生损伤,蓄积比较大的电荷的电容器有可能发生漏电。因此,公开了防止该漏电的技术。 例如,日本特开2010-148296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在壳体内收纳压缩机构和驱动压缩机构的马达,在壳体的一部分具备控制马达驱动的逆变器的电动压缩机。该电动压缩机中,由安装于基板的至少一个电容器以及其它电部件构成的逆变器被收纳于固定在壳体的逆变器壳内。在该电动压缩机中,配置有相对于电容器隔开间隔对置的放电部件。 然而,在汽车与障碍物等相碰撞的情况下,考虑到各种碰撞形态,预测电动压缩机在哪个方向以及角度受到冲击较困难。因此,根据日本特开2010-148296号公报所公开的技术,根据碰撞形态的不同,有可能产生放电部件不适当地突入电容器、电容器的电荷未被放电或者至被放电为止花费时间等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冲击时能够可靠且迅速地对电容器的电荷进行放电的电动压缩机。 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动压缩机具备压缩部;电动机,其使压缩部旋转;驱动电路,其使电动机驱动;壳体,其收纳压缩部以及电动机;以及逆变器罩,其收纳驱动电路,通过壳体和逆变器罩来构成电动压缩机的外廓,驱动电路包括:逆变器电路,其从电源线接受电力;电容器,其被连接在电源线与接地线之间;以及放电电路,其与电容器连接,并对被积蓄于电容器的电荷进行放电,电动压缩机还具备电容器罩,电容器罩至少包围并收纳电容器和放电电路,并且被配置于逆变器罩的内侧。 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方面以及优点根据与添加的附图相关联地理解的与该专利技术有关的下面的详细说明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遵照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压缩机的整体构成的示意图。 图2是驱动电动压缩机马达的驱动电路的电路图。 图3是表示逆变器单元的内部的层叠构造的图。 图4是图3的V1-VI部分的示意剖视图。 图5是图3的V1-VI部分的示意剖视图的其它例子。 图6A是用于说明形成于电路基板的折断线α的位置的图。 图6Β是用于说明形成于电路基板的折断线α的位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此外,图中同一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不重复其说明。 参照图1,对遵照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压缩机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电动压缩机110包括在具有有底筒状的铝制(金属材料制)的吸入壳体112接合盖状的铝制(金属材料制)的排放壳体111而形成的壳体、收纳在吸入壳体112中的压缩部115以及电动机116、和以与吸入壳体112 —体化的方式安装的逆变器单元140。另外,电动压缩机110的外廓由壳体和逆变器单元140的逆变器罩144构成。 在吸入壳体112的周壁底部侧形成吸入端口(未图示)。在吸入端口连接外部制冷剂回路(未图示)。在排放壳体111的盖侧形成排放端口 114。排放端口 114与外部制冷剂回路连接。在吸入壳体112内收纳用于压缩制冷剂的压缩部115、和用于驱动压缩部115的电动机116。虽然未图示,但例如压缩部115构成为包括固定在吸入壳体112内的定涡旋、和与定涡旋对置配置的动涡旋。 定子(固定件)117被固定于吸入壳体112的内周面。定子117包括在吸入壳体112的内周面固定的定子芯117a和卷绕于定子芯117a的齿(未图示)的绕组117b。 另外,在吸入壳体112内,旋转轴119以插入到定子117内的状态下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并且,在该旋转轴119上固定转子(旋转件)118。 逆变器单元140被安装于相对于吸入壳体112与排放壳体111相反的一侧的外面。逆变器单元140包括铝基部142、电路基板146、和逆变器罩144。 逆变器罩144覆盖电路基板146,保护电路基板146不受灰尘、湿气等的影响。逆变器罩144优选为了轻型化由树脂形成,更优选为了抑制从电路基板146产生的电磁噪声被放射至外部,逆变器罩144通过在树脂内部配置金属制的板来形成。逆变器罩144经由形成在铝基部142的底板161上的腿部156、158通过螺钉152、154彼此紧固地固定于吸入壳体112。在逆变器罩144形成有从外部供给直流电源电压的筒状的电源输入端口 143。 电路基板146以电路基板146的安装面与旋转轴119的轴方向正交的方式被收纳在逆变器罩144与铝基部142之间的收纳空间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部115、电动机116以及逆变器单元140按这一顺序沿着旋转轴119的轴方向并列设置。 铝基部142通过使用螺钉152、154被旋装于吸入壳体112。铝基部142以及吸入壳体112均是热传导性良好的金属制的,并被紧贴。因此,铝基部142实现将逆变器单元140内部的热量传导至吸入壳体112并使逆变器单元140散热的作用。 电路基板146通过螺钉148、150以与底板161相分离的状态被固定于在铝基部142的底板161上形成的腿部160、162。在该分离的空间中收纳有安装于电路基板146的电动机116的驱动控制电路(逆变器电路)、和以下图2所示的形成滤波器电路的电磁绕组LI以及电容器电路4。 由逆变器单元140控制的电力被供给电动机116,由此转子118以及旋转轴119以受控制的转速旋转,压缩部115被该旋转驱动。通过驱动压缩部115,进行制冷剂从外部制冷剂回路经由吸入端口向吸入壳体112内的吸入、吸入到吸入壳体112内的制冷剂由压缩部115进行压缩、以及经过压缩的制冷剂经由排放端口 114向外部制冷剂回路的排放。 参照图2,对驱动电动压缩机马达的驱动电路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驱动电路100包括电磁绕组LI以及电容器电路4、逆变器电路14、泄漏电阻电路6、内部电源电压产生部8、电阻电路10和控制电路30。 逆变器电路14包括U相臂15、V相臂16和W相臂17。U相臂15、V相臂16和W相臂17分别连接在正极母线PL与负极母线SL之间。 U相臂15包括串联连接在正极母线PL与负极母线SL之间的晶体管Q3、Q4、以及分别与晶体管Q3、Q4反并联连接的二极管D3、D4。晶体管Q3、Q4的连接节点与电动机116的定子的U相绕组的一端连接。 V相臂16包括串联连接在正极母线PL与负极母线SL之间的晶体管Q5、Q6、以及分别与晶体管Q5、Q6反并联连接的二极管D5、D6。晶体管Q5、Q6的连接节点与电动马达116的定子的V相绕组一端连接。 W相臂17包括串联连接在正极母线PL与负极母线SL之间的晶体管Q7、Q8、以及分别与晶体管Q7、Q8反并联连接的二极管D7、D8。晶体管Q7、Q8的连接节点与电动机116的定子的W相绕组的一端连接。 电动机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具备:压缩部;电动机,其使所述压缩部进行旋转;驱动电路,其使所述电动机驱动;壳体,其收纳所述压缩部以及所述电动机;以及逆变器罩,其收纳所述驱动电路,通过所述壳体和所述逆变器罩来构成所述电动压缩机的外廓,所述驱动电路包括:逆变器电路,其从电源线接受电力;电容器,其被连接在所述电源线与接地线之间;以及放电电路,其与所述电容器连接并对被积蓄于所述电容器的电荷进行放电,所述电动压缩机还具备电容器罩,所述电容器罩至少包围并收纳所述电容器和所述放电电路,并且被配置于所述逆变器罩的内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9.03 JP 2013-1822501.一种电动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部; 电动机,其使所述压缩部进行旋转; 驱动电路,其使所述电动机驱动; 壳体,其收纳所述压缩部以及所述电动机;以及 逆变器罩,其收纳所述驱动电路, 通过所述壳体和所述逆变器罩来构成所述电动压缩机的外廓, 所述驱动电路包括: 逆变器电路,其从电源线接受电力; 电容器,其被连接在所述电源线与接地线之间;以及 放电电路,其与所述电容器连接并对被积蓄于所述电容器的电荷进行放电, 所述电动压缩机还具备电容器罩,所述电容器罩至少包围并收纳所述电容器和所述放电电路,并且被配置于所述逆变器罩的内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是金属制的, 所述电容器罩具有比所述壳体的破坏强度高的破坏强度。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容器罩和所述逆变器罩相互分离地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矢野顺也水藤健黑木和博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