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66135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8 2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包括:气囊组件,所述气囊组件包括:气袋,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设于气袋上的气袋定位组件和设置在车身上的车身定位组件,气袋定位组件和车身定位组件配合以固定气袋在车身上的位置。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用行人保护安全装置,包括:以上所述的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至少一个气体发生器,所述气体发生器连接所述气袋,感应装置,用于收集车辆碰撞信息,并发送车辆碰撞信号,和电子控制单元,用于接收车辆碰撞信号并触发气体发生器以打开气囊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及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及装置。
技术介绍
人车交通事故是道路交通事故的常见类型,在人车交通事故中,行人在交通事故中属于弱势群体,死亡率、重伤率和致残率较高。我国目前处于混合交通,交通密集、行人众多,易发生交通事故。自2001年起我国每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稳定在10万人以上,对于行人的保护迫在眉睫,需要全面和细致的研究。 现有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动机罩气囊,在保险杠上方紧靠保险杠处开始展开,气囊的折叠模式和断面设计保证气囊展开时能与汽车前端的轮廓相合,以保证儿童头部和成人腿部的安全;一类是前围气囊系统,它的作用则是提供二次碰撞保护,防止行人被甩到发动机罩上后部被前窗底部碰伤。由于前围气囊系统所用的碰撞传感器比较简单,故更易于投产使用。但现阶段的前围安全气囊在展开时的方向及定位性需要进一步改善,以保证前围安全气囊的保护效果。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帘装置,该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帘装置,在碰撞发生时,气囊展开,平铺在整个挡风玻璃及发动机罩上,以此起到增大缓冲空间,保护行人的作用。虽然该气囊在驾驶员正前方打开的安全气帘部分区域采用高透度材料,以此来保证驾驶员的视野,但是没有防止气囊偏移的结构。气囊在展开时面积较大,受到汽车行驶过程产生的空气阻力作用,平铺在整个挡风玻璃上的气囊会产生位置上的偏移,既影响对行人的保护效果,又不能保证驾驶员的视野。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行人保护安全气囊在打开时,受外力影响容易偏移影响驾驶员视野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包括:气囊组件,所述气囊组件包括:气袋,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设于气袋上的气袋定位组件和设置在车身上的车身定位组件,气袋定位组件和车身定位组件配合以固定气袋在车身上的位置。 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用行人保护安全装置,包括:以上所述的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至少一个气体发生器,所述气体发生器连接所述气袋,感应装置,用于收集车辆碰撞信息,并发送车辆碰撞信号,和电子控制单元,用于接收车辆碰撞信号并触发气体发生器以打开气囊组件。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及装置,通过在气袋上设置的气袋定位组件和在车身上设置的车身定位组件,气袋定位组件和车身定位组件配合以固定气袋在车身上的位置,保证气囊在完全打开后即便受到外力影响也不会发生位置的偏移,既确保驾驶员的视野,又保证完全打开后的安全气囊能够完全覆盖车身前部两侧的A立柱、后视镜以及大部分的前挡风玻璃和前舱盖,完全覆盖了车辆前部的碰撞硬点,保证了行人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气囊未打开时的车辆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气囊完全打开时的车辆前部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气囊完全打开时的车辆侧部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定位条的示意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车身定位件和对应的气袋定位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包括:气囊组件,所述气囊组件包括: 气袋200, 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设于气袋200上的气袋定位组件310和设置在车身上的车身定位组件320,气袋定位组件310和车身定位组件320配合以固定气袋200在车身上的位置。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通过在气袋200上设置的气袋定位组件310和在车身上设置的车身定位组件320,气袋定位组件310和车身定位组件320配合以固定气袋200在车身上的位置,保证气囊在完全打开后即便受到外力影响也不会发生位置的偏移,既确保驾驶员的视野,又保证完全打开后的安全气囊能够完全覆盖车身前部两侧的A立柱、后视镜以及大部分的前挡风玻璃和前舱盖,完全覆盖了车辆前部的碰撞硬点,保证了行人的安全。 优选的,所述气袋200为透明度高的材料制成。这样可以保证驾驶员的视野内非常清楚,不会造成其他事故的发生。所述气袋200展开后的厚度范围为:150mnT250mm。 具体的,所述气袋200在驾驶员视野位置设有呈“U”的缺口 220。这样可以保证在气袋200打开后,无论气袋200的材料是否透明度高,都可以确保驾驶员的视野,不会造成二次事故。 具体的,所述车身定位组件320沿左A立柱、前舱盖和右A立柱设置,所述车身定位组件320设置于A立柱的车身内侧和前舱盖的下部,气袋200展开后,所述气袋定位组件310的位置对应车身定位组件320。更具体的,所述车身定位组件320包括若干车身定位件321,所述车身定位件321依次沿左A立柱、前舱盖和右A立柱间隔设置。更具体的,所述车身定位件321的间隔距离范围为:250mnT350mm。所述气袋定位组件310包括若干气袋定位件311,当气袋200完全打开后,所述气袋定位件311配合相应的车身定位件321,即:所述气袋定位件311依次沿左A立柱、前舱盖和右A立柱间隔设置。更具体的,所述气袋定位件311的间隔距离范围为:250mnT350mm。 具体的,所述气袋定位组件310和车身定位组件320为永久性磁铁制成。气袋定位组件310采用轻质材料,优选的,气袋定位组件310比车身定位组件320的吸附面积小、质量轻且体积小,避免增加气袋200的质量,损耗气囊展开的能量。气袋定位组件310和车身定位组件320的接触面可以为各种形状。更具体的,所述气袋定位组件310和与之配合的车身定位组件320之间的磁铁吸附力范围为:10旷20N,即:一个气袋定位件311和与之配合的一个车身定位件321之间的磁铁吸附力范围为:10旷20N。 利用了永久性磁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囊组件,所述气囊组件包括:气袋(200),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设于气袋(200)上的气袋定位组件(310)和设置在车身上的车身定位组件(320),气袋定位组件(310)和车身定位组件(320)配合以固定气袋(200)在车身上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囊组件,所述气囊组件包括: 气袋(200), 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设于气袋(200)上的气袋定位组件(310)和设置在车身上的车身定位组件(320),气袋定位组件(310)和车身定位组件(320)配合以固定气袋(200)在车身上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气袋(200)展开后的厚度范围为:150mm?25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袋(200)在驾驶员视野位置设有呈“U”的缺口(22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定位组件(320)沿左A立柱、前舱盖和右A立柱设置,气袋(200)展开后,所述气袋定位组件(310)的位置对应车身定位组件(32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定位组件(320)包括若干车身定位件(321),所述车身定位件(321)依次沿左A立柱、前舱盖和右A立柱间隔设置,所述气袋定位组件(310)包括若干气袋定位件(311),当气袋(200)完全打开后,所述气袋定位件(311)配合相应的车身定位件(32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定位件(321)的间隔距离范围为:25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阙会武李亮亮黄海燕石为利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