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媒蒸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61021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8 16: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冷媒蒸发器。冷媒蒸发器(1)具有第一管单元(41)的层叠体与第二管单元(51)的层叠体。第一管单元(41)具有第一管(42)、第三管(43)、与第一管(42)连通的第一容器形成部(46)、以及与第三管(43)连通的第二容器形成部(47)。第二管单元(51)具有第二管(52)、第四管(53)、与第二管(52)连通的第四容器形成部(57)、以及与第四管(53)连通的第三容器形成部(5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冷媒蒸发器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本专利技术基于2012年7月4日申请的日本国申请号2012-150267号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记载内容。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冷媒蒸发器,该冷媒蒸发器从被冷却流体吸热而使冷媒蒸发,从而对被冷却流体进行冷却。
技术介绍
冷媒蒸发器与压缩机等一起构成制冷循环系统。冷媒蒸发器通过使在外部流动的被冷却流体(例如空气)与在内部流动的冷媒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从被冷却流体吸热而使冷媒蒸发,从而作为对被冷却流体进行冷却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发挥功能。 作为这种冷媒蒸发器,有通过将第一、第二蒸发部在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以串联的方式配置而构成的结构,该第一、第二蒸发部具有通过层叠供冷媒流动的多个管而构成的热交换芯部、以及与多个管的两端侧连通的一对容器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作为这样的结构的冷媒蒸发器,有如下冷媒蒸发器,其在以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作为前后方向而沿前后排列的第一、第二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具有前后U回转型的冷媒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在该前后U回转型的冷媒蒸发器中,第一、第二蒸发部的一对容器部中的一方的容器部均位于多个管的一端侧,第一、第二蒸发部的一对容器部中的另一方的容器部均位于多个管的另一端侧。并且,向第一蒸发部的一方的容器部流入的冷媒在通过第一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之后,从第一蒸发部的另一方的容器部流出,向第二蒸发部的另一方的容器部流入。之后,流入到第二蒸发部的另一方的容器部的冷媒朝向与通过第一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的冷媒相反的方向通过第二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之后从第二蒸发部的一方的容器部流出。 另外,作为对前后U回转型的冷媒蒸发器进行的改进,有具有如下结构的冷媒蒸发器:在使从第一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流出的冷媒向第二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流入时,在热交换芯部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调换在第一、第二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流动的冷媒(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以下,将该结构的冷媒蒸发器称作现有结构的冷媒蒸发器。在该冷媒蒸发器中,构成为使在第一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的宽度方向一侧流动的冷媒向第二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的宽度方向另一侧流动,并且使在第一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的宽度方向另一侧流动的冷媒向第二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的宽度方向一侧流动。 并且,在现有结构的冷媒蒸发器中,为了实现这样的冷媒流,利用相对于进行冷媒的集合以及分配的容器部独立的中间容器部或外部连通部等冷媒调换部将第一、第二蒸发部的另一方的容器部彼此连接(参照专利文献I)。即,在以往结构的冷媒蒸发器中,设置有仅以在使从第一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流出的冷媒向第二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流入时调换冷媒流为目的的专用的冷媒调换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4124136号公报(与US2004/0206490A1对应)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4024095号公报 然而,在冷媒蒸发器的内部蒸发的冷媒与用于进行压缩机内部的润滑的冷冻机油一起在制冷循环系统内循环。 在上述的以往结构的冷媒蒸发器中,由于存在中间容器部、外部连通部等冷媒调换部,因此与上述的前后U回转型的冷媒蒸发器比较,冷媒蒸发器的内容积增加。因此,在上述的以往结构的冷媒蒸发器中,存在于蒸发器内的冷冻机油量增多,导致在制冷循环系统的运转中向压缩机流入的冷冻机油量的降低。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一种层叠型的冷媒蒸发器,该层叠型的冷媒蒸发器没有构成为在热交换芯部的宽度方向上调换在第一、第二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流动的冷媒,而是通过层叠多个将一对芯板接合而构成管与容器部的一部分的管单元,由此将管与容器部形成为一体。在该冷媒蒸发器中,也设置有与使在管中流动的冷媒分配或者集合的容器部独立的中间容器部。因此,在想要利用层叠型的冷媒蒸发器实现在热交换芯部的宽度方向上对在第一、第二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流动的冷媒进行调换的结构的情况下,也仅能想到设置与使冷媒集合或者分配的容器部独立的中间容器部的结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会产生上述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媒蒸发器,使得在使从第一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流出的冷媒向第二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流入时在热交换芯部的宽度方向上调换在第一、第二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流动的冷媒的冷媒蒸发器中,能够抑制在制冷循环系统的运转中向压缩机流入的冷冻机油量的降低。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冷媒蒸发器中, 第一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具有由多个管中的第一管组构成的第一芯部以及由第二管组构成的第二芯部, 第二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具有第三芯部以及第四芯部,该第三芯部由多个管中的在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与第一芯部对置的第三管组构成,该第四芯部由多个管中的在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与第二芯部对置的第四管组构成, 第一芯部与第三芯部为层叠多个第一管单元而成的结构,该第一管单元通过将一对芯板接合而成, 第一管单元具有:第一管;与第一管的一端侧连通,用于形成一端侧的第一容器部的容器形成部;第一容器形成部,其与第一管的另一端侧连通,用于形成另一端侧的第一容器部;第三管;与第三管的一端侧连通,用于形成一端侧的第二容器部的容器形成部;第二容器形成部,其与第三管的另一端侧连通,用于形成另一端侧的第二容器部, 第二芯部与第四芯部为层叠多个第二管单元而成的结构,该第二管单元通过将一对芯板接合而成, 第二管单元具有:第四管;与第四管的一端侧连通,用于形成一端侧的第二容器部的容器形成部;第三容器形成部,其与第四管的另一端侧连通,用于形成另一端侧的第一容器部;第二管;与第二管的一端侧连通,用于形成一端侧的第一容器部的容器形成部;以及第四容器形成部,其与第二管的另一端侧连通,用于形成另一端侧的第二容器部。 由此,在第一管单元中,另一端侧的第一容器部与第一芯部连通,在第二管单元中,另一端侧的第一容器部与第四芯部连通,因此,在冷媒从一端侧的第一容器部流入到第一芯部的情况下,从第一芯部流出的冷媒经由另一端侧的第一容器部向第四芯部流入。 另外,在第一管单元中,另一端侧的第二容器部与第二芯部连通,在第二管单元中,另一端侧的第二容器部与第三芯部连通,因此,在冷媒从一端侧的第一容器部流入到第二芯部的情况下,从第二芯部流出的冷媒经由另一端侧的第二容器部向第三芯部流入。 这样,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层叠型的冷媒蒸发器中,构成为在不另外设置冷媒调换部的情况下在管的层叠方向即热交换芯部的宽度方向上调换冷媒流,因此,与如现有结构的冷媒蒸发器那样另外设置冷媒调换部的情况比较,能够减少冷媒蒸发器整体的内容积。其结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抑制在制冷循环系统的运转中向压缩机流入的冷冻机油量的降低。 第一、第二蒸发部为层叠多个管单元而成的结构,该管单元通过将一对纵长的板状部件呈中空对合状接合而在内部具有第一、第二蒸发部的冷媒流路, 一个管单元具有: 一端侧的第一贯通孔部以及一端侧的第二贯通孔部,其位于管单元的纵向一端侦U,且在层叠方向上贯通; 另一端侧的第一贯通孔部以及另一端侧的第二贯通孔部,其位于管单元的纵向另一端侧,且在层叠方向上贯通; 第一冷媒流路,其与一端侧的第一贯通孔部连通,且呈朝向管单元的纵向另一端侧延伸的形状;以及 第二冷媒流路,其与第一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媒蒸发器,其是在被冷却流体与冷媒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冷媒蒸发器(1),所述被冷却流体在所述冷媒蒸发器的外部流动,在所述冷媒蒸发器中,具备在所述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串联配置的第一蒸发部(20)以及第二蒸发部(10),所述第一蒸发部以及所述第二蒸发部各自具有:热交换芯部(11、21),其通过层叠供冷媒流动的多个管(42、43、52、53)而构成;一端侧的第一容器部(32)及一端侧的第二容器部(31),其与所述多个管的一端侧连通,进行在所述多个管中流动的冷媒的集合或分配;以及另一端侧的第一容器部(33)及另一端侧的第二容器部(34),其与所述多个管的另一端侧连通,进行在所述多个管中流动的冷媒的集合或分配,所述第一蒸发部的所述热交换芯部(21)具有由所述多个管中的第一管(42)组构成的第一芯部(21a)、以及由所述多个管中的第二管(52)组构成的第二芯部(21b),所述第二蒸发部(10)的所述热交换芯部(11)具有第三芯部(11a)以及第四芯部(11b),所述第三芯部(11a)由所述多个管中的在所述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芯部(21a)对置的第三管(43)组构成,所述第四芯部(11b)由所述多个管中的在所述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芯部(21b)对置的第四管(53)组构成,所述第一芯部及所述第三芯部为层叠多个第一管单元(41)而成的结构,所述第一管单元(41)通过将一对芯板(41a、41b)接合而成,所述第一管单元(41)具有:所述第一管(42);与所述第一管的一端侧连通,用于形成所述一端侧的第一容器部(32)的容器形成部(44);第一容器形成部(46),其与所述第一管的另一端侧连通,用于形成所述另一端侧的第一容器部(33);所述第三管(43);与所述第三管的一端侧连通,用于形成所述一端侧的第二容器部(31)的容器形成部(45);以及第二容器形成部(47),其与所述第三管的另一端侧连通,用于形成所述另一端侧的第二容器部(34),所述第二芯部及所述第四芯部为层叠多个第二管单元(51)而成的结构,所述第二管单元(51)通过将一对芯板(51a、51b)接合而成,所述第二管单元具有:所述第四管(53);与所述第四管的一端侧连通,用于形成所述一端侧的第二容器部(31)的容器形成部(55);第三容器形成部(56),其与所述第四管的另一端侧连通,用于形成所述另一端侧的第一容器部(33);所述第二管(52);与所述第二管的一端侧连通,用于形成所述一端侧的第一容器部(32)的容器形成部(54);以及第四容器形成部(57),其与所述第二管的另一端侧连通,用于形成所述另一端侧的第二容器部(34)。...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7.04 JP 2012-1502671.一种冷媒蒸发器,其是在被冷却流体与冷媒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冷媒蒸发器(1),所述被冷却流体在所述冷媒蒸发器的外部流动,在所述冷媒蒸发器中, 具备在所述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串联配置的第一蒸发部(20)以及第二蒸发部(10), 所述第一蒸发部以及所述第二蒸发部各自具有: 热交换芯部(11、21),其通过层叠供冷媒流动的多个管(42、43、52、53)而构成; 一端侧的第一容器部(32)及一端侧的第二容器部(31),其与所述多个管的一端侧连通,进行在所述多个管中流动的冷媒的集合或分配;以及 另一端侧的第一容器部(33)及另一端侧的第二容器部(34),其与所述多个管的另一端侧连通,进行在所述多个管中流动的冷媒的集合或分配, 所述第一蒸发部的所述热交换芯部(21)具有由所述多个管中的第一管(42)组构成的第一芯部(21a)、以及由所述多个管中的第二管(52)组构成的第二芯部(21b), 所述第二蒸发部(10)的所述热交换芯部(11)具有第三芯部(Ila)以及第四芯部(11b),所述第三芯部(Ila)由所述多个管中的在所述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芯部(21a)对置的第三管(43)组构成,所述第四芯部(Ilb)由所述多个管中的在所述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芯部(21b)对置的第四管(53)组构成, 所述第一芯部及所述第三芯部为层叠多个第一管单元(41)而成的结构,所述第一管单元(41)通过将一对芯板(41a、41b)接合而成, 所述第一管单元(41)具有: 所述第一管(42); 与所述第一管的一端侧连通,用于形成所述一端侧的第一容器部(32)的容器形成部(44); 第一容器形成部(46),其与所述第一管的另一端侧连通,用于形成所述另一端侧的第一容器部(33); 所述第三管(43); 与所述第三管的一端侧连通,用于形成所述一端侧的第二容器部(31)的容器形成部(45);以及 第二容器形成部(47),其与所述第三管的另一端侧连通,用于形成所述另一端侧的第二容器部(34), 所述第二芯部及所述第四芯部为层叠多个第二管单元(51)而成的结构,所述第二管单元(51)通过将一对芯板(51a、51b)接合而成, 所述第二管单元具有: 所述第四管(53); 与所述第四管的一端侧连通,用于形成所述一端侧的第二容器部(31)的容器形成部(55); 第三容器形成部(56),其与所述第四管的另一端侧连通,用于形成所述另一端侧的第一容器部(33); 所述第二管(52); 与所述第二管的一端侧连通,用于形成所述一端侧的第一容器部(32)的容器形成部(54);以及 第四容器形成部(57),其与所述第二管的另一端侧连通,用于形成所述另一端侧的第二容器部(34)。2.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茶谷章太长泽聪也石坂直久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