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而提供一种能够改善蒸发器的传热性能,提高制冷系统性能的蒸发器。最下排的换热管一端与分液管连接,另一端与密闭的第一分流引气箱连接,其余换热管的两端与第一分流引气箱和密闭的第二分流引气箱连接,与每排换热管作为制冷剂进口的一端相对应的位置的第一分流引气箱或第二分流引气箱内壁上连接有挡液板,每个挡液板与相对应的第一分流引气箱或第二分流引气箱之间形成向上的引气通道,第一分流引气箱和第二分流引气箱上部连接有回气管。该蒸发器每个流程的换热管的两端分别经分流引气箱分离后引出,增加换热管内液体的润湿性,强化了蒸发器的传热效果,提高了制冷系统的运行性能。(*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制冷
,特别是涉及一种带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
技术介绍
制冷系统中冷却空气的蒸发器,为强化传热效果,采用翅片管式,制冷剂在管内流动蒸发沸腾,管内气体的比率逐渐增多,制冷剂液体与换热管内表面的润湿比例逐渐减少,会导致管内干涸现象,严重影响蒸发器的传热性能,造成制冷系统的性能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能够改善蒸发器的传热性能,提高制冷系统性能的带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包括多排换热管,最下排的所述换热管一端与分液管连接,另一端与密闭的第一分流引气箱连接,其余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分流引气箱和密闭的第二分流引气箱连接,与每排所述换热管作为制冷剂进口的一端相对应的位置的所述第一分流引气箱或第二分流引气箱内壁上分别连接有挡液板,每个所述挡液板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分流引气箱或第二分流引气箱之间形成向上的引气通道,所述第一分流引气箱和第二分流引气箱上部分别连接有回气管。所述挡液板由连接成一体的向上的斜板和直板组成,所述斜板与所述第一分流引气箱或第二分流引气箱内壁焊接,所述直板与所述第一分流引气箱或第二分流引气箱之间形成向上的所述气体通道。所述挡液板为一向上倾斜的斜体板,所述斜体板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分流引气箱或第二分流引气箱内壁之间形成向上的所述引气通道。每根所述换热管上安装有翅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制冷剂下进上出式管式蒸发器,每个流程的换热管的两端分别经分流引气箱分离后引出,以减少流入后面换热管束内的气体含量,保持管内高液体润湿流动,能够改善蒸发器的传热性能,增加换热管内液体的润湿性,强化了蒸发器的传热效果,提高了制冷系统的运行性能。2、本技术的带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结构简单,加工装配方便,安全可靠,节能环保。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技术带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的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所示为图1的B向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带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是在现有管式蒸发器的结构上增加了排气部分的结构。包括多排换热管,最下排的所述换热管一端与分液管连接,另一端与密闭的第一分流引气箱连接,其余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分流引气箱和密闭的第二分流引气箱连接,与每排所述换热管作为制冷剂进口的一端相对应的位置的所述第一分流引气箱或第二分流引气箱内壁上分别连接有挡液板,每个所述挡液板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分流引气箱或第二分流引气箱之间形成向上的引气通道,所述第一分流引气箱和第二分流引气箱上部分别连接有回气管。每根所述换热管上安装有翅片。其中,挡液板有两种结构:一种是:所述挡液板由连接成一体的斜板和直板组成,所述斜板与所述第一分流引气箱或第二分流引气箱内壁焊接,所述直板与所述第一分流引气箱或第二分流引气箱之间形成向上的所述气体通道。另一种是:所述挡液板为一向上倾斜的斜体板,所述斜体板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分流引气箱或第二分流引气箱内壁之间形成向上的所述引气通道。以下以具有6排换热管的管式蒸发器为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技术具有6排换热管的管式蒸发器的示意图如图1-图3所示,包括第一换热管3-1、第二换热管3-2、第三换热管3-3、第四换热管3-4、第五换热管3-5和第六换热管3-6,第一换热管3-1的制冷剂进口一端与分液管7连接,第一换热管3-1的制冷剂出口的一端与第一分流引气箱2连接,第二换热管3-2、第三换热管3-3、第四换热管3-4、第五换热管3-5和第六换热管3-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分流引气箱2和第二分流引气箱4连接,在与第二换热管3-2作为制冷剂进口一端相对应位置的第一分流引气箱2内壁上连接有第一挡液板6-1,在与第三换热管3-3作为制冷剂进口一端相对应位置的第二分流引气箱4的内壁上连接有第二挡液板6-2,在与第四换热管3-4作为制冷剂进口一端相对应位置的第一分流引气箱2内壁上连接有第三挡液板6-3,在与第五换热管3-5作为制冷剂进口一端相对应位置的第二分流引气箱4的内壁上连接有第四挡液板6-4,在与第六换热管3-6作为制冷剂进口一端相对应位置的第一分流引气箱2内壁上连接有第五挡液板6-5。第一挡液板6-1、第三挡液板6-3和第五挡液板6-5与第一分流引气箱2的内壁之间分别形成向上的引气通道,第二挡液板6-2和第四挡液板6-4与第二分流引气箱4内壁之间分别形成向上的引起通道。第一分流引气箱2上部连接有第一回气管1,第二分流引气箱4上部连接有第二回气管5。其中,第一挡液板6-1、第二挡液板6-2和第三挡液板6-3采用由连接成一体的斜板和直板组成结构,第四挡液板6-4和第五挡液板6-6采用向上倾斜的斜体板结构。第一换热管3-1、第二换热管3-2、第三换热管3-3、第四换热管3-4、第五换热管3-5和第六换热管3-6上分别安装有翅片8。在制冷系统中,将分液管7与制冷系统的热力膨胀阀的出口连接,第一回气管1和第二回气管5与制冷压缩机的进气管连接。经过截流降压后的低温低压制冷剂液体,经分液管7进入第一换热管3-1的通道内,吸热蒸发后的气体和液体混合流体,进入第一分流引气箱2底部空间,在第一分流引气箱2内,不同密度的气体和液体分离,气体上升从第一挡液板6-1与第一分流引气箱2内壁之间的引气通道向上流动,沿第一挡液板6-1表面流动的液体,由于制冷压缩机的抽吸,进入第二换热管3-2的通道内,吸热蒸发后的气体和液体混合流体进入第二分流引气箱4底部空间,不同密度的气体和液体分离,气体上升从第二挡液板6-2与第二分流引气箱4的内壁之间的引气通道向上流动,沿第二挡液板6-2表面流动的液体,由于制冷压缩机的抽吸,进入第三换热管3-3的通道内,吸热蒸发后的气体和液体混合流体进入第一分流引气箱2中部空间,不同密度的气体和液体分离,气体上升从第三挡液板6-3与第一分流引气箱2内壁之间的引气通道向上流动,沿第三挡液板6-3表面流动的液体,由于制冷压缩机的抽吸,进入第四换热管6-4的通道内,吸热蒸发后的气体和液体混合流体,进入第二分流引气箱4中部空间,不同密度的气体和液体分离,气体上升从第四挡液板6-4与第二分流引气箱4内壁之间的引气通道向上流动,沿第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包括多排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最下排的所述换热管一端与分液管连接,另一端与密闭的第一分流引气箱连接,其余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分流引气箱和密闭的第二分流引气箱连接,与每排所述换热管作为制冷剂进口的一端相对应的位置的所述第一分流引气箱或第二分流引气箱内壁上分别连接有挡液板,每个所述挡液板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分流引气箱或第二分流引气箱之间形成向上的引气通道,所述第一分流引气箱和第二分流引气箱上部分别连接有回气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包括多排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最下排
的所述换热管一端与分液管连接,另一端与密闭的第一分流引气箱连接,其余
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分流引气箱和密闭的第二分流引气箱连接,
与每排所述换热管作为制冷剂进口的一端相对应的位置的所述第一分流引气箱
或第二分流引气箱内壁上分别连接有挡液板,每个所述挡液板与相对应的所述
第一分流引气箱或第二分流引气箱之间形成向上的引气通道,所述第一分流引
气箱和第二分流引气箱上部分别连接有回气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分流引气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宁静红,申江,刘兴华,叶庆银,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商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