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动车乘员用安全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4959 阅读:2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机动车乘员用安全带,包括织带、带扣及与其配套使用的锁舌以及包括固定支撑管、吸能管、刚性绳索和吸能锤的能量吸收装置,刚性绳索从吸能管中穿过,下端与吸能锤的一头紧固连接,吸能管是插入固定支撑管内的可形变的吸能管,其外壁与固定支撑管的内壁贴合。通过吸能锤与可形变的吸能管的快速摩擦,在机动车碰撞发生的瞬间,比较均匀地吸收更多的冲击能量转化为热能。在最外层设有厚度与强度足够的固定支撑管,在机动车发生碰撞事故时不会发生可形变的吸能管断裂失效现象,更有利于保护乘员安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被动性三点式安全带的替代产品,可以广泛用作包括轿车、吉普车、面包车和微型车在内的所有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和前排成人乘员的安全带。(*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安全器具,尤其是涉及一种机动车乘员用安全带
技术介绍
安全带是装备机动车的选装件,是最基本的乘员保护装置。它既能限 制座椅上的乘员躯体向前移动,又能限制其上躯体过度前倾,当机动车碰 撞时,能防止或减轻乘员所受伤害。我国规定包括轿车、吉普车、面包车 和微型车在内的所有小型客车,在行驶时驾驶员和前排乘员都必须使用安 全带。安全带有多种,其中被动式连续性三点安全带使用最普遍。包括织 带、带扣锁、调节件、巻收器和安装固定件。织带是由腰肩连续带组成的 柔性带状物,是构成安全带的主体,具有足够的强度、延伸性能和吸收能 量的性能,将乘员约束在座椅上。带扣的锁舌套在织带上并可沿织带滑动, 在靠近肩部的车体上有一个固定点,在织带肩部固定点附近装有一个高度 调节器,织带能同时跨过乘员腹部以下部位并横跨在肩部,通过一个位于 座椅一侧的低位固定点协调其所发挥的作用,防止乘员躯体前移和防止上 半身前倾,增强乘员的安全性。带扣锁是既能把乘员约束在安全带内,又 能快速解脱的连接装置。高度调节器是用于调节织带上固定点高度的部件。 巻收器是用于收巻、贮存部分或全部织带,并在增加某些机构后能锁止织 带拉出。安装固定件是与车体或座椅构件相接的耳片、插件和螺栓等,各 国对于安全固定件的安装位置和安装标准也有明确的规定。有些被动性三 点式安全带,还添加有可以变形吸能的刚性零件或者在安全带结构内的某个零件上加载变形吸能功能,如中国专利CN1350945A公开的一种《吸能 式安全带》。这种吸能式安全带,包括带扣锁座、带扣锁插扣件,其特征在 于还包括能量吸收器,所述能量吸收器由吸能管和安放在其中的能量传 递件组成,所述吸能管由导向支撑管和与其连成一体的能量吸收管组成, 导向支撑管的孔径大于能量吸收管的孔径,导向支撑管的内孔与能量吸收 管内孔之间的过渡部分为锥面或球面,所述吸能管的下端固定在车身上, 所述能量传递件包括牵拉绳,其下端系有悬垂物,上端与所述带扣锁插扣 件的插座或带扣锁座相连接,所述悬垂物位于所述导向支撑管内并与其相 配合,所述能量吸收器还包括一个与其相并接的防脱织物带,其长度基本等于所述吸能管的长度的二倍。这种吸能式安全带利用吸能管将碰撞过程 中乘员的动能转化为克服零件变形所需要的功,减少乘员伤害,从而达到 保护乘员的目的。但是,在碰撞冲击力过大时,会发生吸能管断裂失效现 象,不但其吸能结构失效,而且会增加乘员发生更大位移,存在发生较严 重的二次碰撞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弥补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出一 种能够在机动车碰撞时,利用吸能管吸收部分冲击能量,且不会发生吸能 管断裂失效现象的机动车乘员用安全带本技术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这种机动车乘员用安全带,包括织带、带扣及与其配套使用的锁舌, 以及包括固定支撑管、吸能管、刚性绳索和吸能锤的能量吸收装置,所述 带扣的锁舌套在织带上并可沿织带滑动,所述固定支撑管通过安装固定件 固定在车体或座椅构件上,所述刚性绳索从吸能管中穿过,上端连接所述 带扣,下端与所述吸能锤的一头紧固连接。这种机动车乘员用安全带的特点是所述吸能管是可形变的吸能管,所述吸能管插入所述固定支撑管内, 其外壁与所述固定支撑管的内壁贴合。当发生机动车碰撞时,织带带动刚 性绳索,从而带动吸能锤克服自重穿入可形变的吸能管,通过吸能锤与可 形变的吸能管内壁的快速摩擦以及可形变的吸能管产生的挤压形变,产生 巨大的阻力,同时由于可形变的吸能管的弹性变形,使得吸能锤可以继续 滑移,减小碰撞时吸能锤的加速度而吸收冲击能量,减少加载在乘员身体 上的载荷,有效保护乘员安全,且不会发生吸能管断裂失效现象,而固定 支撑管不发生形变或者只发生微量形变,刚性绳索以及与吸能锤连接处不 会断裂失效。本技术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所述可形变的吸能管,其上段是完整的圆管,下段是沿轴向切开为两半的圆管,且下段的圆管长于上段的圆管。所述可形变的吸能管是硬质合成树脂吸能管。根据受到作用力的大小不同,可形变的吸能管的弹性变形量也不同,相应产生的形变阻力、摩擦力也有所不同。当发生机动车碰撞时,能相应产生形变阻力、摩擦力,吸收冲击能量。所述硬质合成树脂包括硬质泡沬型聚氨酯、硬质聚苯乙烯泡沬塑料。所述固定支撑管的上端面是设有可穿过刚性绳索的通孔的封闭面,下 端面是配有螺纹盖的敞口面。所述固定支撑管是碳钢管,有足够的厚度与强度。所述固定支撑管通过安装固定件固定在车体或座椅构件上,是通过安 装固定件固定在位于座椅一侧的低位固定点。所述安装固定件包括设有安装孔且与固定支撑管的螺纹盖固定连接 的耳片,以及通过安装孔将耳片固定在车体或座椅构件上的螺栓。所述耳片与螺纹盖固定连接是焊接。所述吸能锤呈橄榄状,其短轴向最大直径大于吸能管的内直径,二者的比例为(1.4~2.0) :1。 一旦发生机动车碰撞,吸能锤由刚性绳索牵拉向 带扣方向滑移时,在可形变的吸能管内克服自重及与可形变的吸能管内壁 的摩擦力,并压迫可形变的吸能管发生挤压形变,以吸收冲击能量。所述吸能锤是钢制锤,有足够的刚性。所述刚性绳索是钢丝,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所述织带包括腰带和肩带。在织带肩部固定点下方位于座椅另一侧的低位固定点,设有用于收 巻、贮存部分或全部织带的织带巻收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对比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吸能锤与可形变的吸能管的快速摩擦,在机动车碰撞 发生的瞬间,比较均匀地吸收更多的冲击能量转化为热能。在最外层设有 厚度与强度足够的固定支撑管,在机动车发生碰撞事故时不会发生可形变 的吸能管断裂失效现象,更有利于保护乘员安全。本技术是被动性三 点式安全带的替代产品,可以广泛用作包括轿车、吉普车、面包车和微型 车在内的所有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和前排成人乘员的安全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解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能量吸收装置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并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l、图2所示的可吸收能量的安全带,包括巻收器l、织带2、锁 舌3、连接件4、带扣5、钢丝6、钢制吸能锤7、固定支撑管8、可形变的 合成树脂吸能管9、螺纹盖10、耳片11和螺栓12。固定支撑管8通过螺纹盖IO、耳片ll,螺栓12固定在位于座椅一侧的低位固定点。可形变的 合成树脂吸能管9插入固定支撑管8内,钢丝6从可形变的合成树脂吸能 管9中穿过,其上端连接带扣5,下端紧固连接吸能锤7的一头。巻收器l 的连接件4通过螺钉固定在织带2肩部固定点下方位于座椅另一侧的低位 固定点。锁舌3穿过织带2插入带有吸能装置的带扣5上。当发生机动车碰撞时,织带2通过带扣5带动钢丝6,从而带动吸能 锤7克服自重穿入可形变的合成树脂吸能管9,通过吸能锤7与可形变的 合成树脂吸能管9内壁的快速摩擦以及可形变的合成树脂吸能管9自身的 形变,吸收冲击能量,减少加载在乘员身体上的载荷,有效保护乘员安全。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 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 型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动车乘员用安全带,包括织带、带扣及与其配套使用的锁舌,以及包括固定支撑管、吸能管、刚性绳索和吸能锤的能量吸收装置,所述带扣的锁舌套在织带上并可沿织带滑动,所述固定支撑管通过安装固定件固定在车体或座椅构件上,所述刚性绳索从吸能管中穿过,上端连接所述带扣,下端与所述吸能锤的一头紧固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管是可形变的吸能管,所述吸能管插入所述固定支撑管内,其外壁与所述固定支撑管的内壁贴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求辉程怡春韩超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