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扭杆弹簧悬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45417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3 11: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扭杆弹簧悬架结构,包括前车轮总成、前轮悬挂结构、前扭杆弹簧、后车轮总成、后轮悬挂结构、后扭杆弹簧、级联杆;所述前扭杆弹簧的第一末端固定结合至所述前轮悬挂结构的下控制臂,所述前扭杆弹簧的第二末端固定结合至所述级联杆;所述后扭杆弹簧的第一末端固定结合至所述后轮悬挂结构的下控制臂;所述后扭杆弹簧的第二末端固定结合至所述级联杆;所述级联杆级联同侧的前扭杆弹簧和后扭杆弹簧;所述级联杆包括第一套环、第二套环以及连接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的中间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级联杆实现同侧前、后车轮对应的扭杆弹簧的级联,避免了齿轮过度咬合带来的耐用性差、易咬死等缺陷,可达到更好的减震和吸收冲击的作用,有利于保持车辆的平稳性和驾乘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悬挂技术,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扭杆弹簧悬架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的独立悬挂是指每个车轮分别独立地与车体悬架实现弹性结合,从而车轮所受到的路面颠簸震动不会传动到其它车轮,降低了行驶过程中车身的起伏,特别是在高速状态下有利于保持车辆整体稳定性。当然,采用独立悬挂之后,车轮与悬架之间的连接结构也更为复杂,其中需要采用弹簧部件以吸收震动。独立悬挂中所采用的弹簧部件包括扭杆弹簧,扭杆弹簧利用棒状或条状金属弹性杆的扭转变形来承受外力,作为悬架的弹簧应用时具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占用空间小、方便更换维修等优点。扭杆弹簧的一端固定在车身悬架上,另一端则通过控制臂结合于车轮,从而使车轮与悬架之间存在弹性的结合关系。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随着车轮的跳动,控制臂绕着扭杆弹簧的轴线摆动;当控制臂随车轮而上升时,施加外力使扭杆产生扭转变形,吸收冲击能量,而当外力消失后,由于扭杆弹簧的回复能力,使控制臂回到原来的位置。在各车轮的扭杆弹簧完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在路面状况不佳时由于扭杆弹簧的吸收能力饱和,会使悬架受到的冲击过大,车身晃动明显,并且容易造成悬架和扭杆弹簧的损坏。如果实现同侧前、后车轮对应的扭杆弹簧的级联,则有助于改善上述状况,缓解车体震动,降低悬架所受到的冲击,延长零件的寿命。现有技术中采用齿轮结合前后车轮的扭杆弹簧,但是齿轮咬合容易发生过紧而影响对冲击的吸收,而且造成齿轮自身的损坏。技术内容基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扭杆弹簧悬架结构,其采用级联杆实现了同侧前、后车轮对应的扭杆弹簧的级联,从而避免了齿轮联接带来的问题,提高了吸收冲击和降低震动的性能,增加了系统的耐用性。本技术所述的扭杆弹簧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轮总成、前轮悬挂结构、前扭杆弹簧、后车轮总成、后轮悬挂结构、后扭杆弹簧、级联杆;所述前轮悬挂结构包括上控制臂、下控制臂、减震器、稳定杆;所述后轮悬挂结构包括上控制臂、下控制臂、减震器;所述前扭杆弹簧的第一末端固定结合至所述前轮悬挂结构的下控制臂,所述前扭杆弹簧的第二末端固定结合至所述级联杆;所述后扭杆弹簧的第一末端固定结合至所述后轮悬挂结构的下控制臂;所述后扭杆弹簧的第二末端固定结合至所述级联杆;所述级联杆级联同侧的前扭杆弹簧和后扭杆弹簧;所述级联杆包括第一套环、第二套环以及连接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的中间杆,所述前扭杆弹簧的第二末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套环,并且所述后扭杆弹簧的第二末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套环。优选的是,所述级联杆的第一套环、第二套环以及中间杆为一体成型结构。优选的是,所述级联杆还具有安装球销的销孔。优选的是,所述级联杆上的销孔内还活动安装有球销,所述球销可活动地固定在车架上。从而,本技术通过级联杆实现同侧前、后车轮对应的扭杆弹簧的级联,避免了齿轮过度咬合带来的耐用性差、易咬死等缺陷,可达到更好的减震和吸收冲击的作用,有利于保持车辆的平稳性和驾乘的舒适度。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扭杆弹簧悬架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级联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实施例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扭杆弹簧悬架结构,其采用级联杆实现了同侧前、后车轮对应的扭杆弹簧的级联,从而避免了齿轮联接带来的问题,提高了吸收冲击和降低震动的性能,增加了系统的耐用性。图1是本技术所述扭杆弹簧悬架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的扭杆弹簧悬架结构包括前车轮总成1、前轮悬挂结构2、前扭杆弹簧3、后车轮总成(未示出)、后轮悬挂结构(未示出)、后扭杆弹簧4、级联杆5。所述前轮悬挂结构包括上控制臂21、下控制臂22、减震器23、稳定杆24。以上结构用于实现前车轮总成1与车身悬架的弹性连接以及对车轮方向的引导。所述后轮悬挂结构与前轮悬持结构基本类似,包括上控制臂、下控制臂、减震器等。所述前扭杆弹簧3的第一末端固定结合至所述前轮悬挂结构的下控制臂22,该前扭杆弹簧3从第一末端开始向车体后方延伸,所述前扭杆弹簧3的第二末端固定结合至所述级联杆5。相类似的,所述后扭杆弹簧4的第一末端固定结合至所述后轮悬挂结构的下控制臂;所述后扭杆弹簧4的第二末端固定结合至所述级联杆5,从而所述级联杆5级联了同侧的前扭杆弹簧3和后扭杆弹簧4。所述级联杆5上还活动安装有球销6,所述球销6可活动地固定在车架上,加强了级联杆安装的可靠性。图2是本技术所述级联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所述级联杆5包括第一套环51、第二套环52以及连接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的中间杆53,所述级联杆的第一套环51、第二套环52以及中间杆53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前扭杆弹簧3的第二末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套环,并且所述后扭杆弹簧4的第二末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套环。所述级联杆还具有安装球销6的销孔54,销孔内还活动安装有球销,所述球销可活动地固定在车架上。从而,本技术通过级联杆实现同侧前、后车轮对应的扭杆弹簧的级联,避免了齿轮过度咬合带来的耐用性差、易咬死等缺陷,可达到更好的减震和吸收冲击的作用,有利于保持车辆的平稳性和驾乘的舒适度。以上描述中的尺寸和数量均仅为参考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应用尺寸,而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扭杆弹簧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轮总成、前轮悬挂结构、前扭杆弹簧、后车轮总成、后轮悬挂结构、后扭杆弹簧、级联杆;所述前轮悬挂结构包括上控制臂、下控制臂、减震器、稳定杆;所述后轮悬挂结构包括上控制臂、下控制臂、减震器;所述前扭杆弹簧的第一末端固定结合至所述前轮悬挂结构的下控制臂,所述前扭杆弹簧的第二末端固定结合至所述级联杆;所述后扭杆弹簧的第一末端固定结合至所述后轮悬挂结构的下控制臂;所述后扭杆弹簧的第二末端固定结合至所述级联杆;所述级联杆级联同侧的前扭杆弹簧和后扭杆弹簧;所述级联杆包括第一套环、第二套环以及连接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的中间杆,所述前扭杆弹簧的第二末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套环,并且所述后扭杆弹簧的第二末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套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扭杆弹簧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轮总成、前轮悬挂结构、
前扭杆弹簧、后车轮总成、后轮悬挂结构、后扭杆弹簧、级联杆;所述前轮悬
挂结构包括上控制臂、下控制臂、减震器、稳定杆;所述后轮悬挂结构包括上
控制臂、下控制臂、减震器;所述前扭杆弹簧的第一末端固定结合至所述前轮
悬挂结构的下控制臂,所述前扭杆弹簧的第二末端固定结合至所述级联杆;所
述后扭杆弹簧的第一末端固定结合至所述后轮悬挂结构的下控制臂;所述后扭
杆弹簧的第二末端固定结合至所述级联杆;所述级联杆级联同侧的前扭杆弹簧
和后扭杆弹簧;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士森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德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