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烤房排湿余热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102331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04 14:07
密集烤房排湿余热利用系统,涉及一种密集烤房烟叶烘烤中使用的排湿余热利用系统,解决现有密集烤房在排湿过程中,排出的热能直接排放在空气中白白浪费等问题,由低温传输管道、高温传输管道、导流管、调节阀、分流箱等组成。低温传输管道位于加热间顶部,高温传输管道位于加热间循环风机台版上部,分流箱安装于排湿口外侧,导流管分别安装在分流箱上、下侧以及加热间循环风机的内侧、上侧,调节阀位于每个导流管的出口或进口位置。本装置通过回收烟叶烘烤过程中所排出的大量湿热废气的余热,配合烤房加热间内循环风机运转产生的负压将废气调配到需要热量的烤房或通过回潮室内的引流风机将湿热废气引入用于烟叶回潮,从而降低烟叶烘烤过程的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密集烤房排湿余热利用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密集烤房烟叶烘烤中使用的排湿余热利用系统,适用于多个集中密集烤房烟叶烘烤排湿过程中,对湿热废气回收利用的管线系统。
技术介绍
密集烤房的排湿方式是采用常温常湿的空气在循环风机作用下经与换热器热交换升温后进入烤房,与烤房内的高温高湿蒸汽进行置换,湿热废气从烤房排湿口处排出,从而达到降低烤房内湿度的目的。 在排湿过程中,烤房内温度远高于常温下的空气温度,为确保排湿过程烤房内温度不下降,往往需加大供热设备的供热量,使得常温空气经与供热设备热交换后,能迅速升温,从而实现“稳温排湿”或“升温排湿”的烘烤工艺。另一方面,烤房所排出的湿热废气携带了大量的热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白白浪费,据有关权威专家分析,烤房排湿时,所排出的湿热蒸汽造成的热量损失约占烟叶烘烤过程中燃料所产生的总热量的40% -70%。回收密集烤房定色期排出的低温湿热废气,将其传输到变黄期烤房进行升温、稳温或传输到回潮室内进行烟叶回潮,也可以传输到干筋停炉等待出房的烤房内进行初步回潮。回收干筋期烤房排出的高温湿热废气,将其传输到定色期烤房内进行循环利用。从而达到降低煤耗、电耗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现有密集烤房在排湿过程中,排出的热能直接排放在空气中白白浪费等问题,提供一种密集烤房排湿余热利用系统。 密集烤房排湿余热利用系统,该系统包括低温传输管道、高温传输管道、低温输出导流管、低温导入导流管、高温输出导流管、高温导入导流管、多个调节阀和分流箱;低温传输管道位于密集烤房加热间的顶部,高温传输管道位于加热间循环风机台版上部,分流箱安装在密集烤房左右两侧排湿口的外侧,所述分流箱的上下两侧分别与低温输出导流管的一端和高温输出导流管一端连接,低温输出导流管的另一端与低温传输管道连接,高温输出导流管的另一端与高温传输管道连接,所述高温导入导流管和低温导入导流管分别设置在加热间循环风机的内侧和上侧;所述多个调节阀分别设置在低温输出导流管、低温导入导流管、高温输出导流管和高温导入导流管上。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系统安装于密集烤房左右两侧的烤房排湿口处及加热间上部。利用气体由高压向低压处扩散流动的特性,当烟叶烘烤处于变黄期时,分流箱上下部的调节阀关闭,本烤房不会将废气排送到传输管道,而是通过百叶窗直接排放空气中;当需热烤房加热间上部低温传输管道导流管内的输出调节阀打开(高温传输管道的输出调节阀关闭),此处产生负压,定色期的低温湿热废气将被吸入到本烤房用于升温和稳温。当烟叶烘烤处于定色期时,分流箱上部低温传输管道的导入调节阀打开,低温余热废气在有需要时(管道内有负压)会被吸入到低温传输管道,进入低温变黄烤房内被利用,多余废气则通过百叶窗直接排放空气中;当需热烤房加热间循环风机内侧的高温传输管道内的输出调节阀打开(低温传输管道的输出调节阀关闭)此处产生负压,,干筋期的高温湿热废气将被吸入到本烤房用于定色排潮。当烟叶烘烤处于干筋期时,分流箱下部高温传输管道的导入调节阀打开(低温传输管道的导入调节阀关闭),高温余热废气在有需要时(管道内有负压)会被吸入到高温传输管道,进入温度较低的烤房内被利用,多余废气则通过百叶窗直接排放空气中;加热间内导流管的输出调节阀全部关闭,本烤房不吸入余热废气。 本新型实现回收密集烤房烟叶烘烤过程中所排出的湿热废气的余热,通过管道传输到相对较低温度的烤房内,实现余热的再利用。该系统能够回收密集烤房定色期排出的低温湿热废气,将其传输到变黄期烤房进行升温、稳温或传输到回潮室内进行烟叶回潮,也可以传输到干筋停炉等待出房的烤房内进行初步回潮。回收干筋期烤房排出的高温湿热废气,将其传输到定色期烤房内进行循环利用。从而达到降低煤耗、电耗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密集烤房排湿余热利用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密集烤房排湿余热利用系统中高温传输管道的主视图; 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密集烤房排湿余热利用系统中高温传输管道的俯视图; 图4为本技术所述的密集烤房排湿余热利用系统中低温传输管道的主视图; 图5为本技术所述的密集烤房排湿余热利用系统中低温传输管道的俯视图; 图5为本技术所述的密集烤房排湿余热利用系统中低温传输管道的俯视图; 图6为本技术所述的密集烤房排湿余热利用系统的侧视图。 图中:1、低温传输管道,2、低温输出导流管,3、低温输出调节阀,4、分流箱,5、低温导入导流管,6、低温导入调节阀,7、高温传输管道,8、高温输出导流管,9、高温输出调节阀,10、高温导入导流管,11、高温导入调节阀,12、循环风机,13、百叶窗。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至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密集烤房排湿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由低温传输管道1、高温传输管道7、低温输出导流管2、低温导入导流管5、高温输出导流管8、高温导入导流管10、低温输出调节阀3、低温导入调节阀6、高温输出调节阀9、高温导入调节阀11、分流箱4及百叶窗组成。低温传输管道位I于加热间顶部,高温传输管道7位于加热间循环风机台版上部,分流箱4安装于排湿口外侧,分流箱4的外端安装百叶窗13,所述分流箱4的上下两侧分别与低温输出导流管2的一端和高温输出导流管8 一端连接,低温输出导流管2的另一端与低温传输管道I连接,高温输出导流管8的另一端与高温传输管道7连接,所述高温导入导流管10和低温导入导流管5分别设置在加热间循环风机的内侧和上侧;所述低温输出调节阀3和高温输出调节阀9分别位于低温输出导流管2和高温输出导流管8的出口或进口位置,所述低温导入调节阀6和高温导入调节阀11分别位于低温导入导流管5和高温导入导流管10的出口或进口位置。 本实施方式所述的由传输管道、导流管、分流箱与调节阀共同组成排湿余热利用系统的传输调控装置,利用加热间内循环风机运转时风机入风口区域空间产生的负压作为传输动力。 本实施方式所述的排湿余热利用系统安装于密集烤房左右两侧的烤房排湿口处及加热间上部,对排湿余热直接利用并且对管道进行外保温以减少余热回收与利用的过程损失。结合图1的安装方式进行密集烤房现场安装,安装时应注意与烤房各结合面应做密封处理,管道处于烤房外的位置需做外保温,确保最大限度回收与再利用排湿余热。 结合图2至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高温传输管道和低温传道管道、导流管等均采用直径250mmPVC管道, 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高温传输管道和低温传道管道采用直径250mm的PVC管及三通、弯头的串接而成,低温(50度以下)、高温(50度以上、68度以下)余热废气可以由引流风机牵引直接进入回潮室用于烟叶回潮。标准烤房加热间内安装的循环风机12是七号四叶轴流风机,风量15000m3/h以上,风压170-250Pa,实测高温余热导入口与输出口之间风压差为50Pa左右,设隔壁烤房排湿口位置风压等于标准大气压,根据伯努利方程wp =0.5 τ *v2/g,在标准状态下(气压为1013hPa,温度为15°C ),空气重度r = 0.01225 [kN/m3]。纬度为45°处的重力加速度g = 9.8[m/s2],我们得到风速为9米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密集烤房排湿余热利用系统,该系统包括低温传输管道(1)、高温传输管道(7)、低温输出导流管(2)、低温导入导流管(5)、高温输出导流管(8)、高温导入导流管(10)、分流箱(4)和多个调节阀;低温传输管道(1)位于密集烤房加热间的顶部,高温传输管道(7)位于加热间循环风机(12)台版上部,分流箱(4)安装在密集烤房左右两侧排湿口的外侧,所述分流箱(4)的上下两侧分别与低温输出导流管(2)的一端和高温输出导流管(8)的一端连接,低温输出导流管(2)的另一端与低温传输管道(1)连接,高温输出导流管(8)的另一端与高温传输管道(7)连接,所述高温导入导流管(10)和低温导入导流管(5)分别设置在加热间循环风机(12)的内侧和上侧;所述多个调节阀分别设置在低温输出导流管(2)、低温导入导流管(5)、高温输出导流管(8)和高温导入导流管(10)上。

【技术特征摘要】
1.密集烤房排湿余热利用系统,该系统包括低温传输管道(I)、高温传输管道(7)、低温输出导流管(2)、低温导入导流管(5)、高温输出导流管(8)、高温导入导流管(10)、分流箱⑷和多个调节阀;低温传输管道⑴位于密集烤房加热间的顶部,高温传输管道(7)位于加热间循环风机(12)台版上部,分流箱⑷安装在密集烤房左右两侧排湿口的外侧,所述分流箱(4)的上下两侧分别与低温输出导流管(2)的一端和高温输出导流管(8)的一端连接,低温输出导流管(2)的另一端与低温传输管道(I)连接,高温输出导流管(8)的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牧艾连元郭改善宋艳林许可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省烟草公司白城市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