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缸、泵送机构及混凝土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55047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8 18: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压缸、泵送机构及混凝土泵。该液压缸包括缸筒、设置在所述缸筒内的活塞和连接所述活塞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包括设置在所述活塞两侧的主杆和辅杆,所述辅杆上滑动套设有底座,所述底座与活塞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所述缸筒上的第一油口位于所述底座远离弹性元件的一侧,所述底座、活塞和缸筒之间形成密封腔,所述密封腔上设置有第二油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液压缸既可实现长行程状态,也可实现短行程状态,并且具有占用空间小、重量轻、加工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压缸、泵送机构及混凝土泵
本技术主要涉及液压及工程机械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液压缸,以及设置有该液压缸的泵送机构及混凝土泵。
技术介绍
在工程机械中有些设备在进行设备维护时要求执行元件退到工作位置后端更后的位置进行维护,这时需要在液压缸活塞的行程基础上再增加一个返回行程,同时须保证设备工作时活塞只在工作行程范围内往复运动。 申请号为201020684689.1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工程机械及其液压油缸,包括相互连接的主油缸和调节油缸,主油缸活塞与调节油缸活塞之间设置有调节活塞杆,所述调节油缸包括油孔,所述油孔开设于所述调节油缸的缸筒的无杆腔的一侧。该液压油缸可以调节主油缸活塞的工作行程,能同时满足主油缸活塞长行程行走和短行程行走的要求。 前述液压油缸虽然能满足设备正常工作和维护时的行程变动需要,但由于其在主油缸基础上附加了一个单独的调节油缸,占用空间较大,增加了主油缸的整体长度,并且具有重量大、加工成本高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压缸,既可实现长行程动作,也可实现短行程动作,并可解决现有技术中占用空间大、加工成本高的缺陷或者至少其中之一。 本技术的液压缸,包括缸筒、设置在所述缸筒内的活塞和连接所述活塞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包括设置在所述活塞两侧的主杆和辅杆,所述辅杆上滑动套设有底座,所述底座与活塞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所述缸筒上的第一油口位于所述底座远离弹性元件的一侧,所述底座、活塞和缸筒之间形成密封腔,所述密封腔上设置有第二油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油口与控制所述密封腔进油和回油的控制阀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阀为二位二通换向阀、二位四通换向阀或二位三通换向阀,所述控制阀连接于油箱和所述第二油口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杆的辅杆的端部设置有挡圈,用于限制所述底座从所述辅杆上脱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油口位于所述密封腔靠近所述缸筒端部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和所述辅杆之间设置有密封套。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元件为套装在所述辅杆上的压簧。 进一步地,所述缸筒包括相互可拆卸连接的筒体和端盖,所述端盖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向所述缸筒的外侧突出,其内部形成用于容纳所述辅杆的空间。 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泵送机构,包括料斗、以及设置于所述料斗上的分配阀和二个输送缸,所述分配阀用于交替地与所述输送缸连通,所述输送缸内设置有可往复运动的砼活塞,所述砼活塞与前述任一项的液压缸连接。 本技术的又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混凝土泵,所述混凝土泵设置有前述的泵送机构。 本技术的液压缸,在活塞杆的一端套设有底座,并在底座与活塞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所述缸筒上的第一油口位于所述底座远离弹性元件的一侧,所述底座、活塞和缸筒之间形成密封腔,所述密封腔上设置有第二油口。 在短行程状态时,第二油口截止,密封腔内容纳有液压油并形成高压,伸出时从第一油口进油,油压作用在底座端面,缩回时从第一油口出油;在长行程状态时,第二油口打开,密封腔内的液压油流向油箱,弹性元件受到压缩,则底座和活塞之间的距离变小,活塞杆进一步缩回,即在短行程基础上再增加了一个返回行程。 与现有技术的结构不同,本技术取消了调节油缸或定位活塞结构,有效地减少了液压缸总长,占用空间小,便于整机的空间布局;此外,本技术还可使液压缸重量得到减轻,减少了活塞与缸筒的配合长度,明显地降低了加工成本,并具有易于实施的优点。 【附图说明】 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液压缸在短行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液压缸在长行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密封套-10筒体-11 端盖-12 主杆-21 辅杆-22 活塞-3 底座-4 弹性元件-5 第一油口 -6 第二油口 -7 控制阀-8 油箱-9 挡圈-40 延伸部-120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图1和图2所示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液压缸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所示是在短行程的状态图,图2所示是在长行程的状态图。 该实施例的液压缸至少包括缸筒、活塞杆、活塞3、底座4和弹性元件5。活塞3设置在缸筒内,活塞杆与活塞3连接。此外,该活塞杆包括设置在活塞3两侧的主杆21和辅杆22,活塞3将活塞杆分为两侧,在图1和图2所示的方位中,分为左侧和右侧。主杆21和辅杆22之间可分体形成,也可一体形成。主杆21用于驱动连接外部结构,如砼活塞等。 前述底座4滑动套设在辅杆22上,底座4可相对于辅杆22轴向移动。优选该底座4也可在缸筒的内壁前后滑动。弹性元件5设置在底座4与活塞3之间,在弹性元件5受到压缩时,底座4和活塞3之间的距离变小。该弹性元件5可以是多种可能结构,具有多种可能的安装方式。优选该弹性元件5为套装在辅杆22上的压簧。 缸筒上的第一油口 6位于底座4远离弹性元件5的一侧,底座4、活塞3和缸筒之间形成密封腔,该密封腔上设置有第二油口 7。第一油口 6和第二油口 7均可实现打开和截止两个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液压缸可以为单作用缸,更优选地其为双作用缸,此时在活塞3远离弹性元件5 —侧的腔体(该腔体类似于普通油缸的有杆腔)上还设置有第三油口,该第三油口可进油和出油,进而配合活塞杆的伸缩动作。前述第一油口 6、第三油口为与活塞3伸缩动作配合的进出油口,而第二油口 7为用于退活塞的泄油口。其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主要用于区分不同的部件,但不对部件进行具体限制。 在图1所示的短行程状态中,第二油口 7截止,密封腔内容纳有液压油并形成高压,伸出时从第一油口 6进油,油压作用在底座4端面,缩回时从第一油口 6出油;在图2所示的在长行程状态中,第二油口 7打开,密封腔内的液压油流向油箱9,弹性元件5受到压缩,则底座4和活塞3之间的距离变小,活塞杆进一步缩回,即在短行程基础上再增加了一个返回行程。 前述实施例既可实现长行程动作,也可实现短行程动作,并且与现有技术相比,取消了调节油缸或定位活塞结构,有效地减少了液压缸总长,占用空间小,此外该实施例还可使液压缸重量得到减轻,明显地降低加工成本。 前述第二油口 7可采用手动或自动等方式实现打开和截止,优选第二油口 7与控制密封腔进油和回油的控制阀8连接,该控制阀8可采用多种可能结构。优选控制阀8为二位二通换向阀、二位四通换向阀或二位三通换向阀,控制阀8连接于油箱9和第二油口 7之间。对于二位四通或二位三通换向阀,需要将其中部分油口截止。以二位四通换向阀为例,包括? 口、I 口、八口和8 口,其中的? 口连接油箱9,I 口截止-上口和8 口中其一连接第二油口 7,另一个截止。 进一步地,为了限制底座从辅杆22上脱落,在辅杆22的端部设置有挡圈40 ;第二油口 7优选位于密封腔靠近缸筒端部的一侧,即图1和图2所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压缸,包括缸筒、设置在所述缸筒内的活塞(3)和连接所述活塞(3)的活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包括设置在所述活塞(3)两侧的主杆(21)和辅杆(22),所述辅杆(22)上滑动套设有底座(4),所述底座(4)与活塞(3)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5),所述缸筒上的第一油口(6)位于所述底座(4)远离弹性元件(5)的一侧,所述底座(4)、活塞(3)和缸筒之间形成密封腔,所述密封腔上设置有第二油口(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缸,包括缸筒、设置在所述缸筒内的活塞(3)和连接所述活塞(3)的活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包括设置在所述活塞(3)两侧的主杆(21)和辅杆(22),所述辅杆(22)上滑动套设有底座(4),所述底座(4)与活塞(3)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5),所述缸筒上的第一油口(6)位于所述底座(4)远离弹性元件(5)的一侧,所述底座(4)、活塞(3)和缸筒之间形成密封腔,所述密封腔上设置有第二油口(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口(7)与控制所述密封腔进油和回油的控制阀(8)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8)为二位二通换向阀、二位四通换向阀或二位三通换向阀,所述控制阀(8)连接于油箱(9)和所述第二油口(7)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的辅杆(22)的端部设置有挡圈(40),用于限制所述底座(4)从所述辅杆(22)上脱落。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晓燕朱正洪陈俊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