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差速作用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97466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车辆的差速作用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轴之间的用以提供轴之间差速作用的轴间差速器、设置在轮之间的用以提供轮之间差速作用的轮间差速器、用于测定车辆的运行状态并根据所测定的运行状态来设定预定参数的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参数来设定车辆标的横向摆动率的设定装置、用于测定车辆运行时实际横向摆动率的测定装置、以及包括根据实际横向摆动率与标的横向摆动率之间的差值来控制轴间和轮间差速器差速作用的差速控制装置。通过本差速作用控制,车辆的转向特性可加以改变,以便获得某种需要的特性。(*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差速作用控制装置,特别是车辆的差速作用控制装置,它包括设在前轮之间、后轮之间以及前轴和后轴之间的各个差速器。所谓四轮驱动车辆。除了设在前轮之间的前差速器和设在后轮之间的后差速器以外,在前驱动轴和后驱动轴之间还设有中央差速器。对于四轮驱动车辆来说,不仅在前轮之间和后轮之间可提供适当的差速作用,而且在前轴和后轴之间也能够提供适当的差速作用,以便通过这些差速器消除所谓急转弯制动作用。然而应注意到,对传统的四轮驱动车辆来说,如果车辆的某一车轮开始空转,就难以进行稳定的起动或稳定的加速,这是因为此时发动机的驱动扭矩难以有效地传递到除空转轮以外的其它轮子上。结果,驱动稳定性、制动性能和加速性能都被降低了。为此,1987年公开的日本专利公开说明书NO.62-166114公开了一种可以根据车辆的驱动状态通过液压控制对前、后和/或中央差速器进行锁定和释放的差速作用控制装置。差速作用控制装置接收控制线路中各相应轮的轮速以及转向角信号,根据这些信号判断车辆此时是在粗糙路面上行驶,还是在直行、加速或制动,并且控制前、后和中央差速器,以便改善转向稳定性、制动性能和加速性能。应注意到,传统的差速作用控制装置在某个差速器需要锁定时-->总是将两个或多个差速器同时锁定。因此,传递到车轮上的扭矩值突然改变而引起所谓的扭矩冲击。在上述日本专利公开NO.62-166114中所述的差速作用控制装置中,差速控制是依照诸如加速、减速等某种特定的车辆运行状态来进行的。因此,这显然无法实现使驾驶员感到满意的很好的差速控制。此外,在日本专利公开NO.62-166114所述的差速作用控制装置中,每个差速器是根据不同的控制参数来控制的。然而,最好是检测出各差速器相互间的控制状态并根据车辆的整体行驶特性来控制各个差速器。如果差速器相互独立地控制,就会降低操纵灵活性、行驶稳定性和转向特性。例如,在一个四轮驱动车辆中,当中央差速器锁定时,驱动力在前、后差速器上的分配率是相等的,当中央差速器释放时,驱动力在前差速器上的分配相对于后差速器来说减小。在中央差速器释放的情况下而某一个后轮发生滑移时,若增加对后差速器的驱动力分配,将会加重转向过度的倾向。其原因如下:对车轮的扭矩分配率变化时,尽管此时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没有变化,但从每个车轮传递到地面上的驱动力随之发生了变化。然而应当理解,车轮的容量,也就是每一个车轮能够向地面所传递的驱动力总量,基本上是恒定的而不管传给车轮的力的方向是否有所变化(这一现象还常采用摩擦圆来解释)。因此,如果分配给后轮的驱动力增加,后轮的附着力,也就是后轮对于作用于车辆的侧向力的阻力将减小,从而加剧车辆的转向过度倾向。因此,最好是能够对每个差速器的差速作用控制状态进行检测或监测,以加强对车辆差速作用的全面控制。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对车辆整个运行状态的差速作用的-->控制来提供良好的车辆转向特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差速作用控制装置,通过它获得安全的车辆驾驶特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无论驱动力在前后轮之间的分配怎样变化,都能够根据该驱动力的分配而对每个差速器进行差速控制,以实现良好的运行特性。本专利技术上述和其它的目的可通过下述装置-车辆的差速作用控制装置来实现,它包括设置在轴之间的用以提供轴之间差速作用的轴间差速器、设置在轮之间的用以提供轮之间差速作用的轮间差速器、用于测定车辆的运行状态并根据所测定的运行状态来设定预定参数的参数设定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参数来设定车辆标定横向摆动率的标的横向摆动率设定装置、用于测定车辆运行时实际横向摆动率的测定装置、以及包括根据实际横向摆动率和标的横向摆动率之间的差值来控制轴间和轮间差速器差速作用的差速控制装置。在较佳的实施例中,当标的横向摆动率小于实际横向摆动率时,相对于轮间差速器而言,差速控制装置增加轴间差速器的约束差速作用的约束力。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轮间差速器包括设置在前轮之间的前差速器和设置在后轮之间的后差速器。当标的横向摆动率大于实际横向摆动率时,相对于其余的差速器而言,差速控制装置增加后差速器的差速约束力。在另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当标的横向摆动率小于实际横向摆动率时,相对于前、后差速器而言,差速控制装置增加轴间差速器的差速约束力。当标的横向摆动率大于实际横向摆动率时,相对于前-->差速器而言,差速控制装置最好是增加后差速器以及轴间差速器的差速约束力。这样就可以校正车辆的转向不足倾向。另外,当实际横向摆动率大大超过标的横向摆动率时,差速控制装置停止进行差速控制,避免差速约束力发生变化。在另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当实际横向摆动率大大超过标定横向摆动率时,差速控制装置减小前差速器的差速约束力。根据本专利技术,对于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测定以便根据运行状态设定标的横向摆动率并且以标的横向摆动率收敛于实际横向摆动率的方式来进行差速控制。标的横向摆动率依照它的预定特征来确定,标的横向摆动率预定特征是根据车辆的转向角而预先设定的。这样,如果转向角被测出,那么根据与转向角之间的预定关系,标定横向摆动率就能够正确地给出。一般来说,当轴间差速器的差速作用被约束时,在前轮之间和后轮之间的驱动力分配都是相等的,于是车辆趋向于直线行驶,另一方面意味着在转弯时,对车辆的控制就有转向不足的倾向。与上述内容相反,如果轮间差速器的差速作用受到约束,传到左、右轮的驱动力相等,因此使车辆有直线行驶的倾向。如果车辆处于恒定的转向操纵中使轴间差速器能够有差速作用,在前、后轮之间的差速作用就能够消除急转弯制动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转向特性被控制而趋向于转向过度,从而使车辆的最小转弯半径减小。控制后差速器以约束左、右后轮之间的差速作用时,转弯过程中的外侧后轮承受后差速器的制动扭矩。因此,与侧向力相比,车轮的附着力大部分以制动力产生作用,这使得转弯时外侧后轮对侧向力的阻力减小。于是,车辆的转向特性被控制而趋向于转向过度。-->根据本专利技术,差速控制装置依照参数设定车辆的标定横向摆动率,并且根据实际和标的横向摆动率来控制轴间和轮间差速器的差速作用。这样,通过差速控制就可以改变车辆的转向特性,以此获得所需的转向特性。例如,假定实际横向摆动率大于标的横向摆动率,或者转向特性有转向过度的倾向,与轮间差速器的差速作用相比轴间差速器的差速作用受到约束。因此,如上所述,驱动力在前后轮之间相等分配,也就是前后轮之间的差速作用被约束。结果抑制急转弯转向作用,以使车辆的转向特性朝着转向不足方面调整。特别是对于同时设有前、后差速器的车辆来说,如果实际横向摆动率小于标定横向摆动率,换言之,车辆若有转向不足的特性,与其它差速器相比后差速器的差速约束力有所增加,当实际横向摆动率大于标定横向摆动率时,也就是车辆若有转向过度特性,与前、后差速器相比轴间差速器的差速约束力有所增加,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抑制车辆过大的转向过度倾向。此外,如果实际横向摆动率小于标的横向摆动率,与前差速器相比后差速器的差速约束力有所增加,并且如果与前差速器相比轴间差速器的差速约束力有所增加,就能够有效地使车辆趋向于转向不足。如果实际横向摆动率大大超过标的横向摆动率,就停止对差速作用的差速控制,防止差速作用变化。这样,即使此时车辆正处于紧急状态,车辆的转向特性也能保持不变,这使驾驶员能保持车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差速作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设置在轴之间的用以提供轴之间差速作用的轴间差速器,设置在轮之间的用以提供轮之间差速作用的轮间差速器,用于测定车辆的运行状态并根据所测定的车辆运行状态来设定预定参数的参数设定装置, 用于根据所述参数来设定车辆标的横向摆动率的标定横向摆动率设定装置,用于测定车辆运行时实际横向摆动率的横向摆动率测定装置,以及根据车辆的实际横向摆动率和标的横向摆动率之间的差值来控制轴间和轮间差速器差速作用的差速控制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JP 1993-1-12 003171/1993;JP 1993-2-15 025770/931、一种车辆的差速作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设置在轴之间的用以提供轴之间差速作用的轴间差速器,设置在轮之间的用以提供轮之间差速作用的轮间差速器,用于测定车辆的运行状态并根据所测定的车辆运行状态来设定预定参数的参数设定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参数来设定车辆标的横向摆动率的标定横向摆动率设定装置,用于测定车辆运行时实际横向摆动率的横向摆动率测定装置,以及根据车辆的实际横向摆动率和标的横向摆动率之间的差值来控制轴间和轮间差速器差速作用的差速控制装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作用控制装置,其中,当标定横向摆动率小于实际横向摆动率时,相对于轮间差速器而言,控制装置增加轴间差速器的约束差速作用的约束力。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作用控制装置,其中,轮间差速器包括设置在前轮之间的前差速器和设置在后轮之间的后差速器,当标的横向摆动率大于实际横向摆动率时,相对于其余的差速器而言,差速控制装置增加后差速器的差速约束力。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作用控制装置,其中,轮间差速器包括设置在前轮之间的前差速器和设置在后轮之间的后差速器,当标的横向摆动率小于实际横向摆动率时,相对于前、后差速器而言,差速控制装置增加轴间差速器的差速约速力。-->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作用控制装置,其中,轮间差速器包括设置在前轮之间的前差速器和设置在后轮之间的后差速器,当标的横向摆动率大于实际横向摆动率时,相对于前差速器而言,差速控制装置增加后差速器以及轴间差速器的差速约束力。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作用控制装置,其中,当实际横向摆动率大大超过标的横向摆动率时,差速控制装置停止进行控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志谷有司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