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郝瑞刚专利>正文

扭把式前驱动后转向电动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46413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22 2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扭把式前驱动后转向电动自行车,包括车架,车架包括链轮套筒、前直梁、扭把套筒、后直梁和后轮叉杆套筒,链轮套筒设置在前直梁的前端,扭把套筒设置在前直梁与后直梁之间,后轮叉杆套筒设置在后直梁的后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平踏的骑行方式,人体正面面积小,空气阻力小;设置的流线型车罩,不仅可以挡风挡寒,更加减小了空气阻力。带有靠背的座椅不仅骑行舒适不易疲劳,还使人腿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因此与现有普及化前转向后驱动电动自行车相比,骑行速度可提高二倍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交通工具,特别是一种扭把式前驱动后转向电动自行车
技术介绍
现有大众化、普及化带有脚蹬链轮的电动自行车均为前转向后驱动结构,这种前转向后驱动电动自行车由于车把、车座与脚蹬链轮的位置关系,使人以近于直立的方式骑行,正面面积大,空气阻力大,还使人腿难以发挥出比自身重量更大的力量,因此骑行极其费力,速度极慢,使人极易疲劳。并且这种近于直立的骑行方式,还使电动自行车的结构复杂,车体大,重心高,自重大,导致耗电量大,行程短,电能的利用效率低。这种近于直立的骑行方式还不适合安装实用美观的流线型车罩,不具有进一步减小空气阻力以及挡风挡寒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平踏方式骑行,空气阻力小,结构简单重量轻,耗电量小,在蓄电池无电时可轻松快速骑行,转向机构可以使人立即即可骑行驾驶的扭把式前驱动后转向电动自行车。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扭把式前驱动后转向电动自行车,包括车架,车架包括链轮套筒、前直梁、扭把套筒、后直梁和后轮叉杆套筒,链轮套筒设置在前直梁的前端,扭把套筒设置在前直梁与后直梁之间,后轮叉杆套筒设置在后直梁的后端;进一步,链轮的转轴安装在链轮套筒之内,扭把安装在扭把套筒之内,后轮叉杆的转轴安装在后轮叉杆套筒之内,电动前轮安装在前轮叉杆之内,后轮安装在后轮叉杆之内,在扭把与后轮叉杆的转轴之间交叉连接有钢丝绳,在后直梁上安装有电池箱,在后直梁的上部安装有带靠背的座椅,在车架上安装有流线型车罩。由上可见,本技术由于采用了平踏的骑行方式,人体正面面积小,空气阻力小;设置的流线型车罩,不仅可以挡风挡寒,更加减小了空气阻力。带有靠背的座椅不仅骑行舒适不易疲劳,还使人腿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因此与现有普及化前转向后驱动电动自行车相比,骑行速度可提高二倍以上。另外,本技术由于车架简单美观,车体小,重量轻,节省原材料。因为重量轻,同时人体的正面面积小,安装的流线型车罩又进一步减小了空气阻力,因此耗电量小,行程长,电能的利用效率高。扭把式的转向机构适应人们已有的自动反应骑行方式,立即即可骑行驾驶。由于利用后轮转向,后轮转向的方向与车体转向时产生的离心力的方向相近,因此转向非常灵活。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扭把式前驱动后转向电动自行车,包括车架,车架主要有链轮套筒1、前直梁2、扭把套筒3、后直梁4、后轮叉杆套筒5,链轮套筒1设置在前直梁2的前端,扭把套筒3设置在前直梁2与后直梁4之间,后轮叉杆套筒5设置在后直梁4的后端;链轮6的转轴安装在链轮套筒1之内,电动前轮7安装在前轮立叉杆9之内,扭把10安装在扭把套筒3之内,后轮叉杆11的转轴安装在后轮叉杆套筒5之内,后轮叉干11上安装有后轮12,在扭把10与后轮叉杆11的转轴之间交叉连接有钢丝绳13;在链轮套筒1与前轮立叉杆9之间连接有前轮叉干8,在链轮6的两侧安装有脚蹬,在链轮6与电动前轮7上的牙轮之间连接有链条14,在后直梁4上安装有带靠背的座椅15,在后直梁4上安装有电池箱16。在后直梁4的后端安装有后座箱17和后车座18。后座箱17把后轮叉杆套筒5遮藏于其内部,后车座18安装在后座箱17的上面。翻开后车座18,则可在后座箱17之内放置物品。电池箱16的中间带有凹槽,凹槽内装有U形铁条,U形铁条吊装在后直梁4上。在前直梁2上安装有车篮19和车罩20,车罩20可以是只安装在前直梁2上前封闭式的,也可以是安装在前直梁2、后直梁4上前封闭与上封闭式的,还可以是前、上、后与左、右全封闭式的。本技术的骑行方式与转向机构的控制方式是:人坐在带有靠背的座椅15上,两腿平伸蹬踏链轮两侧的脚蹬,双手前伸握住扭把10,扭把10通过与后轮叉杆11交叉连接的钢丝绳13控制后轮12转向,即可舒适骑行。本技术由于采用了扭把式的转向机构及转向方式,与人们骑行现有大众化、普及化前转向后驱动电动自行车形成的自动反应机制完全相同,因此可以立即上车骑行。本技术由于具有骑行速度快,骑行舒适不易疲劳,转向灵活,结构简单美观,安装有流线型车罩,耗电量小,行程长,立即即可骑行驾驶等优点,完全可以替代和淘汰现有大众化、普及化的前转向后驱动电动自行车,从而可以实现新的大众化与普及化。尤其在交通时常拥堵的城市中,是一种非常适合的轻便快捷的交通工具。本技术的前轮叉杆8,前轮立叉杆9,后轮叉杆11可以是双侧的保持叉,也可以是单侧的支撑杆。前轮立叉杆9,后轮叉杆11可以是非减震的保持叉、支撑杆,也可以是安装减震器的保持叉、支撑杆。本技术的链轮6与电动前轮7之间的动力传递,可以使用各种已有或将来新专利技术的传动机构与变速机构:可以使用变速或不变速的链轮、链条、牙轮机构,也可以使用圆锥齿轮传动机构等,各种具有动力传递与变速功能的机构均可替换使用。本技术的扭把10与后轮叉干11之间的动力传递与控制机构,可以使用各种已有或将来新专利技术的动力传递与控制机构:可以使用交叉连接的钢丝绳,也可以使用交叉连接的齿带、齿轮机构或链条、链轮机构,还可以使用圆锥齿轮机构,齿轮拉杆机构,齿轮齿条机构,液压机构等,各种具有动力传递和控制功能的机构均可替换使用。除使用钢丝绳外,如果使用其他动力传递与控制机构,时间稍长即会产生间隙,而一旦产生间隙,不仅很难稳定控制电动自行车及其转向,速度稍高后轮即会剧烈摆动,实际上并不实用。使用钢丝绳为了防止其自然断裂而减小危险系数,可以采用双钢丝绳结构。因为两根钢丝绳同时自然断裂的可能性极小,从而更加保险。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应得知在本技术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所得出的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未详细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扭把式前驱动后转向电动自行车,包括车架,车架包括链轮套筒、前直梁、扭把套筒、后直梁和后轮叉杆套筒,其特征在于,链轮套筒设置在前直梁的前端,扭把套筒设置在前直梁与后直梁之间,后轮叉杆套筒设置在后直梁的后端,在后直梁上安装有电池箱,在后直梁上安装有带靠背的座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扭把式前驱动后转向电动自行车,包括车架,车架包括链轮套筒、
前直梁、扭把套筒、后直梁和后轮叉杆套筒,其特征在于,链轮套筒设置在前直
梁的前端,扭把套筒设置在前直梁与后直梁之间,后轮叉杆套筒设置在后直梁的
后端,在后直梁上安装有电池箱,在后直梁上安装有带靠背的座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把式前驱动后转向电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
链轮的转轴安装在链轮套筒之内,电动前轮安装在前轮立叉杆之内,扭把安装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瑞刚
申请(专利权)人:郝瑞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