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机进汽调节阀连杆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27651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21 0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轮机进汽调节阀连杆机构,结构为转轴两端通过支撑架固定在基板上,能旋转;连杆Ⅳ一端通过支撑架固定在基板上,能旋转;连杆Ⅰ、连杆Ⅱ、连杆Ⅲ一端分别固定在转轴上,连杆Ⅰ另一端通过导向连接件与双向液压油缸的油缸活塞杆连接,且油缸活塞杆穿过基板,连杆Ⅱ另一端通过导向连接件与低压调节阀连杆相连,低压调节阀连杆穿过基板与低压调节阀相连,连杆Ⅲ初始位置与连杆Ⅳ相距h米,连杆Ⅲ转动后与连杆Ⅳ接触,带动连杆Ⅳ绕连接点旋转;弹簧两端固定在基板和弹簧托盘上;连杆Ⅴ一端固定在连杆Ⅳ上,另一端穿过弹簧与弹簧托盘相连;高压调节阀连杆一端固定在弹簧托盘上,另一端与高压调节阀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安全可靠,便于安装调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适用于汽轮机领域,具体涉及汽轮机进汽调节阀连杆机构,是汽轮机高低压参数进汽调节控制机构。
技术介绍
汽轮机一般采用单一蒸汽参数进汽,设置一个调节阀就能控制,但是当电厂由于额定参数蒸汽流量不足、同时又需要保证机组输出功率稳定,这时必须额外补汽。通常的补汽方法有中间级补汽、主蒸汽管道直接补汽、两路汽源分别进汽。中间级补汽,蒸汽比容大,结构复杂,只在余热回收领域使用;主蒸汽管道直接补汽属于外切换范畴,在国内电厂普遍采用,但切换时容易引起负荷波动。两路汽源分别进汽,在国外比较普遍,国内鲜有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改进上述技术上的不足,提供一种汽轮机进汽调节阀连杆机构,同时控制两种汽源的进汽,属于内切换,汽源切换时,负荷无波动。本技术具有安全可靠,结构简单,便于安装、检修和调整。本技术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汽轮机进汽调节阀连杆机构,包括连杆Ⅰ、连杆Ⅱ、连杆Ⅲ、转轴、连杆Ⅳ、双向液压油缸、低压调节阀连杆、连杆Ⅴ、基板、弹簧、弹簧托盘、高压调节阀连杆、低压调节阀、高压调节阀、导向连接件、支撑架,其特征在于:转轴两端分别通过支撑架固定在基板上,且能旋转;连杆Ⅳ一端通过另一支撑架固定在基板上,且能绕连接点O旋转;连杆Ⅰ、连杆Ⅱ、连杆Ⅲ一端分别固定在转轴上,连杆Ⅰ另一端通过导向连接件与双向液压油缸的油缸活塞杆连接,且油缸活塞杆穿过基板,连杆Ⅱ另一端通过另一导向连接件与低压调节阀连杆相连,低压调节阀连杆穿过基板与低压调节阀相连,连杆Ⅲ初始位置与连杆Ⅳ不接触,相距h米,连杆Ⅲ转动一段距离后与连杆Ⅳ一端接触,并带动连杆Ⅳ绕连接点O旋转;弹簧一端固定在基板上,另一端固定在弹簧托盘上;连杆Ⅴ一端固定在连杆Ⅳ上,另一端穿过弹簧与弹簧托盘相连;高压调节阀连杆一端固定在弹簧托盘上,另一端与高压调节阀相连。双向液压油缸向上移动时:低压调节阀先打开,低压调节阀完全打开后,再打开高压调节阀;液压油缸向下移动时:连杆Ⅲ与连杆Ⅳ自动脱开,高压调节阀通过在基板上的压缩弹簧力自动关闭,油缸活塞移动到终点位置时,低压调节阀完全关闭。所述的连杆Ⅰ、连杆Ⅱ、连杆Ⅲ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彼此夹角固定不变。所述的连杆Ⅳ绕连接点O旋转;连杆Ⅳ通过铰链与连杆Ⅴ联接;连杆Ⅳ由连杆Ⅲ驱动,在初始位置时,彼此不接触。所述的连杆Ⅲ与转轴固定,且固定位置通过键调整与连杆Ⅰ的夹角。所述的连杆Ⅱ与转轴固定,且固定位置通过键调整与连杆Ⅰ的夹角。本技术适用于两种进汽汽源的汽轮机调节控制机构,安全可靠,便于安装调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另一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本技术汽轮机进汽调节阀连杆机构,包括连杆Ⅰ1、连杆Ⅱ2、连杆Ⅲ3、转轴10、连杆Ⅳ4、双向液压油缸11、低压调节阀连杆6、连杆Ⅴ7、基板8、弹簧18、弹簧托盘17、高压调节阀连杆9、低压调节阀13、高压调节阀12、导向连接件14、转轴支撑架15,其特征在于:转轴10两端分别通过支撑架15固定在基板8上,且能自身旋转;连杆Ⅳ4一端通过另一支撑架15固定在基板8上,且能绕连接点O旋转,连杆Ⅰ1、连杆Ⅱ2、连杆Ⅲ3一端分别固定在转轴10上,连杆Ⅰ1另一端通过导向连接件14与双向液压油缸11的油缸活塞杆5连接,导向连接件14与油缸活塞杆5之间通过螺母16连接,且油缸活塞杆5穿过基板8,连杆Ⅱ2另一端通过另一导向连接件14与低压调节阀连杆6相连,导向连接件14与低压调节阀连杆6之间通过另一螺母16连接,低压调节阀连杆6穿过基板8与低压调节阀13相连,连杆Ⅲ3初始位置与连杆Ⅳ4相距一段距离h米,h值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连杆Ⅲ3转动一段距离h米后与连杆Ⅳ4一端接触,并能带动连杆Ⅳ4绕连接点O旋转;弹簧18一端固定在基板8上,另一端固定在弹簧托盘17上;连杆Ⅴ7一端固定在连杆Ⅳ4上,另一端穿过弹簧18与弹簧托盘17相连;高压调节阀连杆9一端通过又一螺母16固定在弹簧托盘17上,另一端与高压调节阀12相连上。所述的连杆Ⅰ1、连杆Ⅱ2、连杆Ⅲ3通过转轴10连接在一起,彼此夹角固定不变,所述的连杆3与转轴10固定,且固定位置通过键调整与连杆Ⅰ1的夹角。所述的连杆Ⅱ2与转轴10固定,且固定位置通过键调整与连杆Ⅰ1的夹角。所述的连杆Ⅳ4一端绕连接点O旋转,连杆Ⅳ4通过铰链与连杆Ⅴ7联接,连杆Ⅳ由连杆Ⅲ驱动,在初始位置时,彼此不接触。双向液压油缸向上移动时:低压调节阀先打开,低压调节阀完全打开后,再打开高压调节阀;液压油缸向下移动时:连杆Ⅲ与连杆Ⅳ4自动脱开,高压调节阀通过在基板上的压缩弹簧力自动关闭,油缸活塞移动到终点位置时,低压调节阀完全关闭。初始位置时:双向液压油缸11的活塞在最底端,低压调节阀13、高压调节阀13均处于关闭位置(弹簧18设置了预紧力),为了确保严密关闭不漏汽,关闭位置可以通过螺母16进行调整。活塞向上移动时:通过导向连接件14保证双向液压油缸11的活塞不摆动,并带动连杆Ⅰ1绕着转轴10旋转,转轴10旋转带动连杆Ⅱ2、连杆Ⅲ3一起旋转,低压调节阀13的阀碟慢慢被打开,低压蒸汽进入了汽轮机,双向液压油缸11的活塞继续向上移动,直到低压调节阀13完全打开,此时跟着一起旋转的连杆Ⅲ3已经移动了一段空行程h米,此时连杆Ⅲ3与连杆Ⅳ4刚好接触,如果低压蒸汽参数满足汽轮机要求,双向液压油缸11的活塞就停止往上移动了,若此时汽轮机出力仍然满足不了负荷要求,双向液压油缸11的活塞需向上继续移动,将带动连杆Ⅳ4绕支点O逆时针旋转,提起高压调节阀12的阀碟,弹簧18继续被压缩,高压蒸汽沿着阀碟进入了汽轮机,双向液压油缸11的活塞移动到油缸的上端位置时,高压调节阀12完全被打开。当需要降低汽轮机的负荷时,即减少蒸汽量,双向液压油缸11的活塞开始向下移动时:连杆Ⅳ4、高压调节阀12的阀碟在弹簧18力的作用下,自动回位,高压调节阀12随着双向液压油缸11的活塞向下移动一定距离时,高压调节阀12自动关闭。在高压调节阀12关闭后,低压调节阀13才开始慢慢关闭,低压调节阀13的阀碟的关闭力主要来自双向液压油缸11的活塞向下的液压力转换而来。如此反复循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汽轮机进汽调节阀连杆机构,包括连杆Ⅰ、连杆Ⅱ、连杆Ⅲ、转轴、连杆Ⅳ、双向液压油缸、低压调节阀连杆、连杆Ⅴ、基板、弹簧、弹簧托盘、高压调节阀连杆、低压调节阀、高压调节阀、导向连接件、支撑架,其特征在于:转轴两端分别通过支撑架固定在基板上,且能旋转;连杆Ⅳ一端通过另一支撑架固定在基板上,且能绕连接点O旋转;连杆Ⅰ、连杆Ⅱ、连杆Ⅲ一端分别固定在转轴上,连杆Ⅰ另一端通过导向连接件与双向液压油缸的油缸活塞杆连接,且油缸活塞杆穿过基板,连杆Ⅱ另一端通过另一导向连接件与低压调节阀连杆相连,低压调节阀连杆穿过基板与低压调节阀相连,连杆Ⅲ初始位置与连杆Ⅳ不接触,相距h米,连杆Ⅲ转动一段距离后与连杆Ⅳ一端接触,并带动连杆Ⅳ绕连接点O旋转;弹簧一端固定在基板上,另一端固定在弹簧托盘上;连杆Ⅴ一端固定在连杆Ⅳ上,另一端穿过弹簧与弹簧托盘相连;高压调节阀连杆一端固定在弹簧托盘上,另一端与高压调节阀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汽轮机进汽调节阀连杆机构,包括连杆Ⅰ、连杆Ⅱ、连杆Ⅲ、转轴、
连杆Ⅳ、双向液压油缸、低压调节阀连杆、连杆Ⅴ、基板、弹簧、弹簧托
盘、高压调节阀连杆、低压调节阀、高压调节阀、导向连接件、支撑架,
其特征在于:转轴两端分别通过支撑架固定在基板上,且能旋转;连杆Ⅳ
一端通过另一支撑架固定在基板上,且能绕连接点O旋转;连杆Ⅰ、连杆
Ⅱ、连杆Ⅲ一端分别固定在转轴上,连杆Ⅰ另一端通过导向连接件与双向
液压油缸的油缸活塞杆连接,且油缸活塞杆穿过基板,连杆Ⅱ另一端通过
另一导向连接件与低压调节阀连杆相连,低压调节阀连杆穿过基板与低压
调节阀相连,连杆Ⅲ初始位置与连杆Ⅳ不接触,相距h米,连杆Ⅲ转动一
段距离后与连杆Ⅳ一端接触,并带动连杆Ⅳ绕连接点O旋转;弹簧一端固
定在基板上,另一端固定在弹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李鹏李卫平尹东辉梅政文胡哺松胡少文王伏凯袁秀英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长江动力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