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密闭连续供料中频生物质干馏垃圾加热炉,包括:炉体、中频加热系统、投送料系统、出料系统、隔热保温装置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氧间接加热方式,提高了生物质干馏炉的效率,生物质干馏炉将生物质转化为可再生利用的可燃气、废弃生物质油和炭的速度(效率)、经济性和环保。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双活塞液压加料装置。进料活塞与送料活塞垂直布置,进料活塞上方有储料斗,物料由进料活塞推送到送料活塞和推头前的受料段,进料活塞的行程稍短,以形成一个密闭段,送料活塞向炉体内推压送料时已与空气隔绝。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过程无污染、当天把生活垃圾处理完毕、当天把生活垃圾的90%以上转化为清洁新能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密闭连续供料中频生物质干馏垃圾加热炉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干馏加热炉,尤其是涉及一种密闭连续供料中频生物质干馏垃圾 加热炉。
技术介绍
散落在城市生活垃圾中的生物质广泛分布于人类生活中,现有的散落在城市生活 垃圾中的生物质处理技术主要有堆肥技术、焚烧技术、填埋技术。 采用堆肥技术处理生物质,基本上可以达到无害化的指标,并生产有机肥。但是, 由于对堆肥的工作环境治理价格昂贵,很多地方原料收集上不是很精细,往往会造成堆肥 质量不好,牵制了堆肥技术推广和发展。 焚烧技术是各国多年一直研究的项目,经过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焚烧技术似乎 解决了二恶英的污染问题,但是,由于操作不当等的原因,国外发达国家,现有的焚烧厂周 围二恶英的积累证实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近几年国内也出现多次人民群众反对 建立焚烧厂的呼声和事件。 填埋工艺是多年来为人们所接受且广泛应用的技术,随着对填埋工艺标准的不断 提高和费用的增加,填埋工艺对环境的危害已逐渐减少,但是,填埋工艺会占用大量的土地 的弊端使其难以为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密闭连续供料中频生物质干馏垃圾加热炉, 该加热炉提高了生物质干馏炉的效率。 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密闭连续供料中频生物质干馏垃圾加热炉包括有炉体、中频加热系统、投送料系统、出 料系统、水池和隔热保温装置,炉体的进料端与投送料系统同一管径连接,炉体的出料端与 出料系统垂直相贯连接;所述的出料系统包括有圆筒形钢管、排气横管、碳出料管和碳出料 控制阀,碳出料管和碳出料控制阀连接在圆筒形钢管的末端,碳出料管直接插入水池中,排 气横管连接在圆筒形钢管的上端;中频加热系统包括有中频电控装置、铜管式线圈和铜管 式线圈的冷凝系统,所述的中频加热系统包在炉体加热段的外面并与炉体绝缘相连;所述 的隔热保温装置由耐火砖和用耐火泥砌筑而成,炉体的外层和铜管式线圈的内外层都砌筑 在隔热保温装置中。 所述的炉体为圆筒型结构,炉体上设有排气孔、炉内配有加热管,加热管与出料 系统相连。 所述的投送料系统包括双活塞液压加料装置和储料斗,双活塞液压加料装置由进 料活塞送料活塞,推头组成,进料活塞与送料活塞垂直布置,进料活塞上方有储料斗,投送 料系统,与炉体相连,推头向炉体内推压送料。 所述的的水池矩形池体,矩形池体内安装有蚊龙出炭装置。 toon] 本专利技术所具有的优点与效果是: 本专利技术采用隔绝空气的中频加热方式,提高了生物质干馏炉的效率和经济性。一般干 馏炉采用可燃气加热时间长的24小时,时间最短的半小时,而本专利技术只需要5-10分钟。 本专利技术的密闭连续供料方式,采用双活塞液压加料装置。进料活塞与送料活塞垂 直布置,进料活塞上方有储料斗,物料由进料活塞推送到送料活塞和推头前的受料段。进料 活塞向炉体内推压送料。进料活塞的行程稍短,推动推头向炉体内推压送料,以形成一个密 闭段,送料活塞向炉体内推压送料送料活塞向炉体内推压送料时已与空气隔绝,加上干馏 过程水蒸汽膨胀使炉体处于正压状态,确保了无空气进入。 密闭连续供料中频生物质干馏垃圾加热炉是废弃生物质干馏的主要装置,用中频 生物质干馏加热炉来干馏废弃生物质,使生物质转化成可利用的可燃气、油、液、炭,变得快 速和经济。中频干馏加热炉由炉体、中频加热系统、投送料系统、出料系统、隔热保温装置等 组成。实验证明中频干馏加热炉,将生物质转化为可再生利用的可燃气、生物质油、液和炭 的速度不到10分钟,工作效率高和有良好的经济性。本专利技术中频加热系统包在炉体的外 面。中频电控装置与铜管式线圈相连,通电使包在铜管式线圈内的炉体在涡流作用下迅速 升温,为了保护铜管式线圈在工作中不融化,铜管式线圈与铜管式线圈的冷凝系统相连。 本专利技术加热炉输出端分为两路:一路由出料系统钢管上连排气横管将气体输出端 与旋风分离器的输入端相连,经过:冷凝塔、气体净收集和净化系统(有真空泵等)、废弃生 物质油气罐、进而进入燃气发电装置;一路为出碳端通过碳粉出料管直接插入水池的矩形 池体下由蚊龙出炭装置将炭排出。 本专利技术采用无氧间接加热方式,干馏炉采用中频加热,提高了将生物质转化为可 再生利用的可燃气、生物质油和炭的速度(效率)和经济性。 将本专利技术与其它现有的垃圾处理工艺相比较,只有本专利技术可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处 理过程无污染、当天把生活垃圾处理完毕、当天把生活垃圾的90%以上转化为清洁新能源 (处理前仅有石类物质和金属需分类)。使用本专利技术干馏垃圾的过程中杜绝了二恶英的产 生,从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角度可以广泛应用于生活垃圾(厨余垃圾)、医疗垃圾、污泥 等的处理。 将本专利技术配套了碳粉分离系统、废弃生物质油储罐、观察运行状态的各种仪器,仪 表,控制运行状态的各种阀门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结合形成以干馏为主的综合处理系统后与 其它的垃圾处理方式相比较结果如表1 :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密闭连续供料中频生物质干馏垃圾加热炉侧视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密闭连续供料中频生物质干馏垃圾加热炉俯视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密闭连续供料中频生物质干馏垃圾加热炉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密闭连续供料中频生物质干馏垃圾加热炉包括有炉体1、中 频加热系统2、投送料系统3、出料系统4、水池5和隔热保温装置6,炉体1的进料端与投送 料系统3同一管径连接,炉体1的出料端与出料系统4这二根管子互相垂直相贯连接;所述 的出料系统4包括有圆筒形钢管44、排气横管43、碳出料管41和碳出料控制阀42,碳出料 管41和碳出料控制阀42连接在圆筒形钢管的末端,碳出料管41直接插入水池5中,排气 横管43连接在圆筒形钢管的上端;中频加热系统2包括中频电控装置21、铜管式线圈22、 铜管式线圈的冷凝系统23。中频加热系统2包在炉体1加热段的外面并与炉体1绝缘相 连,中频电控装置21与铜管式线圈22相连,通电使包在铜管式线圈22内的炉体1在涡流 作用下迅速升温,为了保护铜管式线圈22在工作中不融化,铜管式线圈22与铜管式线圈的 冷凝系统23相连。所述的隔热保温装置6由耐火砖61和用耐火泥62砌筑而成,炉体1的 外层和铜管式线圈22的内外层都砌筑在隔热保温装置6中。 本发有加热炉的输出端分为两路:一路由出料系统4的圆筒形钢管44上连排气横 管43,排气横管将气体(蒸汽、不可凝可燃气、油气)输出端与旋风分离器的输入端相连,之 后经过冷凝塔、气体净收集和净化系统(有真空泵等)、废弃生物质气罐(洗脱蒸汽、洗净不 可凝可燃气、析出生物质油)、进而进入燃气发电装置;另一路为出碳端通过碳粉出料管直 接插入水池5的矩形池体内,由蚊龙出炭装置52将炭排出。 所述的炉体1为圆筒型结构,炉体材料选用有利于中频发热并耐热的材料,如含 碳合金钢。炉体上设有排气孔11、炉内配有加热管12,加热管12与出料系统4相连。 所述的投送料系统3包括双活塞液压加料装置31和储料斗32,双活塞液压加料装 置31由进料活塞311送料活塞312,推头313组成,进料活塞与送料活塞垂直布置,进料活 塞311上方有储料斗32,投送料系统3,与炉体1相连,推头313向炉体内推压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密闭连续供料中频生物质干馏垃圾加热炉,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炉体(1)、中频加热系统(2)、投送料系统(3)、出料系统(4)、水池(5)和隔热保温装置(6),炉体(1)的进料端与投送料系统(3)同一管径连接,炉体(1)的出料端与出料系统(4)垂直相贯连接;所述的出料系统(4)包括有圆筒形钢管(44)、排气横管(43)、碳出料管(41)和碳出料控制阀(42),碳出料管(41)和碳出料控制阀(42)连接在圆筒形钢管的末端,碳出料管(41)直接插入水池(5)中,排气横管(43)连接在圆筒形钢管的上端;中频加热系统(2)包括有中频电控装置(21)、铜管式线圈(22)和铜管式线圈的冷凝系统(23),所述的中频加热系统(2)包在炉体(1)加热段的外面并与炉体(1)绝缘相连;所述的隔热保温装置(6)由耐火砖(61)和用耐火泥(62)砌筑而成,炉体(1)的外层和铜管式线圈(22)的内外层都砌筑在隔热保温装置(6)中。
【技术特征摘要】
1. 密闭连续供料中频生物质干馏垃圾加热炉,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炉体(1)、中频加热 系统(2)、投送料系统(3)、出料系统(4)、水池(5)和隔热保温装置(6),炉体(1)的进料端 与投送料系统(3)同一管径连接,炉体(1)的出料端与出料系统(4)垂直相贯连接;所述 的出料系统(4)包括有圆筒形钢管(44)、排气横管(43)、碳出料管(41)和碳出料控制阀 (42),碳出料管(41)和碳出料控制阀(42 )连接在圆筒形钢管的末端,碳出料管(41)直接插 入水池(5)中,排气横管(43)连接在圆筒形钢管的上端;中频加热系统(2)包括有中频电控 装置(21)、铜管式线圈(22)和铜管式线圈的冷凝系统(23),所述的中频加热系统(2)包在 炉体(1)加热段的外面并与炉体(1)绝缘相连;所述的隔热保温装置(6)由耐火砖(61)和 用耐火泥(62)砌筑而成,炉体(1)的外层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正明,米建春,贝洪毅,
申请(专利权)人:贝洪毅,米建春,陆一波,上海中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