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线束插接件的固定基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66823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7 08: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线束插接件的固定基座,包括基座本体、可开合地设于所述基座本体的第一盖板,和连接于所述第一盖板的第二盖板,所述基座本体设有插接座,车身线束穿过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基座本体之间的线束通过孔,并将所述车身线束的插接件插接于所述插接座内,并通过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半封闭于所述基座本体内,且所述固定基座固定于车身钣金与内饰板之间。采用此技术方案,将插接件可靠固定在插接座内,并通过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半封闭于基座本体内,保证了插接件的合理布置和可靠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身线束插接件的固定基座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具体涉及一种车身线束插接件的固定基座。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电子功能的增加,车身线束通过插接件与电器功能元件连接,以传输信号。每一个电器功能元件都连接若干个插接件,因此,插接件的布置以及固定对整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现有的插接件无固定,容易发生插接件与电器功能元件之间连接松动或脱落,导致信号无法传输而使零部件丧失功能,尤其当多个插接件位置比较靠近时,合理布置插接件的位置尤其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线束插接件的固定基座,可改善插接件的布置和固定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做出了如下技术改进:一种车身线束插接件的固定基座,包括基座本体、可开合地设于所述基座本体的第一盖板,和连接于所述第一盖板的第二盖板,所述基座本体设有插接座,车身线束穿过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基座本体之间的线束通过孔,并将所述车身线束端部的插接件插接于所述插接座内,所述车身线束通过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半封闭于所述基座本体内,且所述固定基座固定于车身钣金与内饰板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盖板的第一固定端与所述基座本体为一体式结构,其第一自由端与所述基座本体卡接或分离,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基座本体处于分离状态时,所述第一盖板可绕所述第一固定端与所述基座本体的相交线相对于所述基座本体翻转。优选地,所述第二盖板的第二固定端与所述第一盖板为一体式结构,其第二自由端与所述基座本体卡接或分离,所述第二自由端与所述基座本体处于分离状态时,所述第二盖板可绕所述第二固定端与所述第一盖板的相交线相对于所述第一盖板翻转。优选地,所述第一自由端通过第一卡接部与所述基座本体卡接,所述第二自由端通过第二卡接部与所述基座本体卡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盖板的第一卡脚,和设于所述基座本体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脚与所述第一卡槽配合卡接。优选地,所述第二卡接部包括设于所述第二盖板的第二卡槽,和设于所述基座本体的第二卡脚,所述第二卡脚与所述第二卡槽配合卡接。优选地,还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包括自所述第一盖板向所述基座本体一侧凸出的凸起、和设于所述凸起的挡板,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基座本体处于卡接状态时,所述挡板与所述基座本体配合限位。优选地,所述基座本体还设有线束卡爪,所述线束卡爪卡住所述车身线束。优选地,所述插接座的插接口设有导向面,所述插接座内设有卡接孔和限位槽,所述卡接孔与所述插接件的卡扣配合卡接,所述限位槽与所述插接件配合限位。优选地,所述基座本体靠近所述车身钣金的表面设有支撑柱和限位柱,所述支撑柱与所述车身钣金配合支撑,所述限位柱与所述车身钣金配合限位。本专利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线束插接件的固定基座,包括基座本体、可开合地设于所述基座本体的第一盖板,和连接于所述第一盖板的第二盖板,所述基座本体设有插接座,车身线束穿过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基座本体之间的线束通过孔,并将所述车身线束的插接件插接于所述插接座内,所述车身线束通过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半封闭于所述基座本体内,且所述固定基座固定于车身钣金与内饰板之间。采用此技术方案,将插接件可靠固定在插接座内,并通过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半封闭于基座本体内,保证了插接件的合理布置和可靠固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固定基座的一个实施例的扣合状态示意图Ⅰ;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固定基座的一个实施例的扣合状态示意图Ⅱ;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固定基座的一个实施例的分离状态的示意图;图4为图1中A部位的放大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卡脚的一个实施例的放大视图;图6为图4中的B-B视图;图7为图4中的C-C视图;图8为图1中的D-D视图;图9为图1中的E-E视图;图10为图3中的F-F视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基座本体与车身钣金的卡接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固定基座;10-基座本体;11-第一卡槽;12-第一卡接板;13-楔形凸起;14-第二卡脚;15-弧形凹槽;16-线束卡爪;17-第一加强筋;18-卡爪;20-第一盖板;21-第一卡脚;22-凸起;23-挡板;24-缺口;25-第二加强筋;26-海绵;30-第二盖板;31-第二卡槽;32-第二卡接板;40-插接座;41-导向面;42-卡接孔;43-限位槽;44-安装槽;50-车身钣金;60-内饰板;70-支撑柱;80-限位柱;90-插接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介绍。结合图1-1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线束插接件的固定基座100,为了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对此做出了如下技术改进:包括基座本体10、可开合地设于基座本体10的第一盖板20,和连接于第一盖板20的第二盖板30,基座本体10设有插接座40,车身线束穿过第二盖板30与基座本体10之间的线束通过孔,且将车身线束端部的插接件90插接于插接座40内,所述车身线束通过第一盖板20和第二盖板30半封闭于基座本体10内,且固定基座100固定于车身钣金50与内饰板60之间。采用此技术方案,将插接件90可靠固定在插接座40内,所述车身线束通过第一盖板20和第二盖板30半封闭于基座本体10内,保证了插接件90的合理布置和可靠固定,避免车身线束杂乱交缠、弯折破损而导致电器功能无法实现。上述的技术方案中,优选第一盖板20的第一固定端与基座本体10为一体式结构,其第一自由端与基座本体10卡接或分离,第一自由端与基座本体10处于分离状态时,第一盖板20可绕第一固定端与基座本体10的相交线相对于基座本体10翻转。此方案中,第一盖板20的第一固定端与基座本体10之间利用较少材料连接而形成薄壁结构,保证两者之间可相对自由翻转,翻转次数大于1000次,满足使用要求,此方案通过一体加工成型即实现了第一盖板20相对于基座本体10的扣合或分离,较采用其他连接结构如枢接、铰接等相比,制造更加简单,且节省安装程序。同理,第二盖板30的第二固定端与第一盖板20为一体式结构,其第二自由端与基座本体10卡接或分离,第二自由端与基座本体10处于分离状态时,第二盖板30可绕第二固定端与第一盖板20的相交线相对于第一盖板20翻转。此方案采用与上述相同的方案,模具的设计相对简单,同时,零部件运输方便等,零部件的数量相对减少。第一盖板20的第一自由端和第二盖板30的第二自由端均优选与基座本体10卡接,即第一自由端通过第一卡接部与基座本体10卡接,第二自由端通过第二卡接部与基座本体10卡接,此方案安装简单且方便,省时省力。第一卡接部优选包括设于第一盖板20的第一卡脚21,和设于基座本体10的第一卡槽11,第一卡脚21与第一卡槽11配合卡接。具体地,基座本体10自其外壁延伸出第一卡接板12,第一卡接板12与外壁之间留有预设间隙,预设间隙即为第一卡槽11;相应地,第一盖板20设有楔形卡脚,楔形卡脚的小端穿过第一卡槽11并通过其大端的端面卡接固定于第一卡接板12的下沿。此卡接结构简单,可解可靠。且更优地,第一盖板20与第一卡接板12的接触部位还设有至少一个楔形凸起13,当第一卡脚21卡入第一卡槽11时,各楔形凸起13分别与第一卡接板12形成干涉,以此增加两者之间的卡接作用力,避免卡接松动或脱落,在本实施例中,楔形凸起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车身线束插接件的固定基座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线束插接件的固定基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本体、可开合地设于所述基座本体的第一盖板,和连接于所述第一盖板的第二盖板,所述基座本体设有插接座,车身线束穿过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基座本体之间的线束通过孔,并将所述车身线束端部的插接件插接于所述插接座内,所述车身线束通过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半封闭于所述基座本体内,且所述固定基座固定于车身钣金与内饰板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线束插接件的固定基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本体、可开合地设于所述基座本体的第一盖板、连接于所述第一盖板的第二盖板和限位部,所述基座本体设有插接座,车身线束穿过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基座本体之间的线束通过孔,并将所述车身线束端部的插接件插接于所述插接座内,所述车身线束通过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半封闭于所述基座本体内,且所述固定基座固定于车身钣金与内饰板之间;所述限位部包括自所述第一盖板向所述基座本体一侧凸出的凸起、和设于所述凸起的挡板,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基座本体处于卡接状态时,所述挡板与所述基座本体配合限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的第一固定端与所述基座本体为一体式结构,其第一自由端与所述基座本体卡接或分离,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基座本体处于分离状态时,所述第一盖板可绕所述第一固定端与所述基座本体的相交线相对于所述基座本体翻转。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板的第二固定端与所述第一盖板为一体式结构,其第二自由端与所述基座本体卡接或分离,所述第二自由端与所述基座本体处于分离状态时,所述第二盖板可绕所述第二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洪磊汤艳葛晋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