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量节流式液体阻尼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6232 阅读:2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动车用的《大流量节流式液体阻尼减震器》其重要的结构特征是,不设置夹层贮液池,因此活塞⑨的工作面积得以增大,于是节流的流量也随之增大,所以运动平稳性提高,散热条件改善,常见的提前失效现象得以辟免,尤其是简化了结构,使生产减本降低了很多。(*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的减震装置,尤其是汽车的车身与车轮之间设置的液体阻尼减震器。目前,公知的液体阻尼减震器的构造是由一个工作油缸,活塞把油缸分隔成上腔和下腔,外面套装一个管状的基础元件支撑管,它的内壁与油缸的外壁组成的空间是贮液池,上端用弹性材料的密封元件密封,活塞轴与活塞连接,通过轴线被同轴密封,这样构成了一个通过活塞轴的传递,活塞可以沿油缸轴线住复运动的密闭柱状容器,活塞体中设置了两组轴向的孔,一组是活塞下行时向上腔进液的通道,并且上方端面还设置了相应的单向片阀,阻止液体返流,另一组是节流通道,联合下端面设置的单向限压节流片阀在活塞上行时产生节流阻尼力。这个节流阻尼力与车身的质量载荷相匹配,车辆行驶过程中造成的车身与车轮间距离的变化,通过活塞轴带动活塞不断地往复运动,由于节流阻尼力的作用,往复运动的频率与波长得到了控制,同时也遵循能量守恒的物理规律,节流阻尼力转换成了当量的热。这个热向体外的传导散发必须通过贮液池后才能实现,这样对于散热是十分不利的。当活塞上行,油缸上腔容积缩小,液体介质通过活塞体中设置的节流机构喷出并产生出热量进入油缸下腔,当活塞下行,未经过冷却的热液又立即吸入油缸上腔,如此往复,热量反复积累导致温度异常升高,特别是车辆行驶的路面条件不好时造成车身与车轮间的距离变化激烈,产生出大量的热,车辆运行速度这时也被迫降低,同时风速也随之降低,散热条件更加恶化,积累滞留的温度恶化了系统工作条件,于是导致液体介质分解变质,节流限压阀因热被劳节流能力下降,尤其是使密封元件提前老化变性失去密封能力,表现为介质泄漏而失效。正如专利的分类号F16F9/14申请号97118748提名为《延长液力减震器寿命并改善其使用性能的方法》文摘中描述的“尤其是车用筒式液力减震器工作原理及其它方面的改进,使之寿命不依赖于密封元件—油封”。说明这是一个已经引起关注的现象。在专利申请号00246771.2题名为《外循环式液体阻尼减震器》所提出的通过缩短散热途径,阻隔热回传入油缸内的两个技术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因热的滞留积累导致的减震性能降低,特别是解决了提前失效的问题,但是生产成本没有改变。传统的液体阻尼减震器与外循环式液体阻尼减震器都有一个专门的油缸及相应的阀,从液尼减震器的工作原理上探讨,一个油缸与活塞配对所构成的往复液尼机构,便能够满足衰减消除机械振动波的条件,那么取消专门的油缸,使用支撑管的园柱孔作为油缸,与活塞配对工作,不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因活塞工作横截面积增大而运动平稳性增加,尤其是没有贮液池的阻碍而具备了有利的散热条件,这个方案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性能,同时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但是受到安装条件的约束。目前车辆配置的液尼减震器通常有两种安装形式,一种是支撑管园柱外表面设置的供支承和连接的结构。另一种是在两端设置吊环式支承连接结构,这种结构园柱外表面通常是一个规范的园柱体。支撑管园柱外表面所设的支承连接装置,多数需要采用熔焊工艺来固接在园柱外表面上,目前液尼减震器所使用的油缸管大都是通过冷拨挤压成形,具有很好的尺寸精度与光洁度,生产成本比切削加工获得的油缸孔低很多,当支撑管的孔用作油缸孔后,也同样可以通过冷拨挤压获得,但是外表面熔焊时的高温会使孔的尺寸精度与光洁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如果通过切削加工来恢复,生产成本会增高很多,尤其是设置的支承结构,在工作的交变载荷作用下使支撑管的壁发生微量挠动,一个具有油缸功能的孔因为这种挠动,会使活塞不能正常的往复运动。本技术的目的是在液尼减震器的外表面是一个规范的园柱体结构形式内,提供一种用支撑管的孔来实现油缸的功能,其结构中没有传统的贮液池,油缸及补偿阀的液体阻尼减震器。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当减震器的外表面是一个规范的园柱体条件下,通过增大活塞直径来与支撑管的孔满足配合性质,构成一个类似往复式油缸的机构,取消传统的油缸、补偿阀及贮液池,活塞把支撑管的孔分隔成上腔和下腔,当活塞下行,上腔产生的负压与下腔产生的正压,联合作用下,开启活塞体上设置的进油通道的单向片阀,液体介质进入上腔,当活塞上行,弹簧推动单向片阀关闭,节流孔控制流量,于是活塞运动速度得到控制,节流孔的下方设置一个环形的减压腔,液体介质通过节流孔做功后转换出大量的热,喷射入减压腔中流速降低,热液与管壁的接触时间延长,使热传导出体外,减压腔中涂覆阻热层,减少活塞吸收的热量,再通过减压腔下端与管壁间构成的回油间隙使热液充分与管壁接触,进一步冷却,返回下腔,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活塞的工作面积,在规定的许用空间内达到了最大值,从而在等同的节流阻滞力前题下,由于流量发挥到了最大,所以使工作平稳性大大增加。由于流量增大,介质所承受的剪切摩擦减小,工作寿命得到延长。机械功转换出的热由于没有贮液池的阻隔,传导散发途径有利,不发生热的滞留积累现象,于是系统工作温度条件得到改善,特别是结构充分简化,生产成本得以降低。结合附图描述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附图是轴向剖面。①活塞轴;②支撑管;③单向片阀;④进油道;⑤节流孔;⑥阻热涂层;⑦减压腔;⑧回油间隙;⑨活塞。活塞⑨直接把支撑管②分隔成上腔和下腔,当活塞轴①带动活塞⑨下行,下腔中的液压油通过进油道④打开单向片阀③进入上腔,同时节流孔⑤也协同向上腔进液,当活塞⑨上行,单向片阀③关闭,节流孔⑤控制流量,满足节流阻尼力,液压油从节流孔⑤喷出,阻尼产生出大量的热,进入减压腔⑦流速降低,使热传导给支撑管②散发出体外,阻热涂层⑥阻隔热传导给活塞⑨,经回油间隙⑧迫使液压油进一步充分与支撑管②按触,有利热向体外散发后回到下腔,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权利要求1.一种机动车用的大流量节流式液体阻尼减震器,由支撑管、活塞、减压腔、阻热涂层构成,其特征是支撑管的园柱孔是一个基准孔,活塞是一个园柱体,安装在基准孔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流量节流式液体阻尼减震器,其特征是减压腔是设置在活塞体上位于节流孔下端的一个环形槽沟。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流量节流式液体阻尼减震器,其特征是减压腔内涂覆阻热涂层。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动车用的《大流量节流式液体阻尼减震器》其重要的结构特征是,不设置夹层贮液池,因此活塞⑨的工作面积得以增大,于是节流的流量也随之增大,所以运动平稳性提高,散热条件改善,常见的提前失效现象得以辟免,尤其是简化了结构,使生产减本降低了很多。文档编号B60G13/00GK2464565SQ00255710公开日2001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00年10月6日 优先权日2000年10月6日专利技术者任敬东, 董建明, 董志丹, 任霄凌 申请人:重庆汇洋减振器厂, 董建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动车用的大流量节流式液体阻尼减震器,由支撑管、活塞、减压腔、阻热涂层构成,其特征是:支撑管的园柱孔是一个基准孔,活塞是一个园柱体,安装在基准孔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敬东董建明董志丹任霄凌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汇洋减振器厂董建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