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钻床的移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858322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1 09:35
一种钻床的移动装置,包括第一导轨、第一丝杆、第一工作台、第一电机、第二导轨、第二丝杆、第二工作台、第二电机以及程序控制系统;所述第一导轨设有两根,所述第一丝杆设于两第一导轨之间,该第一丝杆与第一工作台的底部连接,且带动第一工作台在两第一导轨上左、右移动,所述第一丝杆的一端与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二导轨设有两根,其固定连接于第一工作台的顶面,所述第二丝杆设于两第二导轨之间,该第二丝杆与第二工作台的底部连接,且带动第二工作台在两第二导轨上前、后移动,所述第二丝杆的一端与第二电机连接;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受控于程序控制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主轴在前后左右方向上的自动定位,迅速改变主轴的钻孔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钻床的移动装置,包括第一导轨、第一丝杆、第一工作台、第一电机、第二导轨、第二丝杆、第二工作台、第二电机以及程序控制系统;所述第一导轨设有两根,所述第一丝杆设于两第一导轨之间,该第一丝杆与第一工作台的底部连接,且带动第一工作台在两第一导轨上左、右移动,所述第一丝杆的一端与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二导轨设有两根,其固定连接于第一工作台的顶面,所述第二丝杆设于两第二导轨之间,该第二丝杆与第二工作台的底部连接,且带动第二工作台在两第二导轨上前、后移动,所述第二丝杆的一端与第二电机连接;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受控于程序控制系统。本技术可实现主轴在前后左右方向上的自动定位,迅速改变主轴的钻孔位置。【专利说明】一种钻床的移动装置
本技术涉及钻床设备领域,具体的说是指一种钻床的移动装置。
技术介绍
立式钻床作为钻床的一种,也是比较常见的金属切削机床,其有着应用广泛、精度高的特点,适用于批量加工。支重轮和引导轮作为挖掘机的重要零部件,其上的主轴一般都需要进行钻孔加工。 现有主轴的钻孔方式主要是采用人工钻孔,技术员把主轴固定在一支架上,然后再把支架搬运到立式钻孔的工作台上进行钻孔,由于支重轮和引导轮的主轴的两端通常都需要钻孔,而采用现有的钻孔技术中,钻头是只能向下移动的,因此技术员只能通过人工移动主轴以此改变所需钻孔的位置。但是,在对主轴钻孔时往往会出现偏差、孔位对不上的问题,而且此种加工方式严重影响钻孔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的是一种钻床的移动装置,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立式钻床只能通过人工改变主轴的钻孔位置。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种钻床的移动装置,包括第一导轨、第一丝杆、第一工作台、第一电机、第二导轨、第二丝杆、第二工作台、第二电机以及程序控制系统;所述第一导轨设有两根,所述第一丝杆设于两第一导轨之间,该第一丝杆与第一工作台的底部连接,且带动第一工作台在两第一导轨上左、右移动,所述第一丝杆的一端与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二导轨设有两根,其固定连接于第一工作台的顶面,所述第二丝杆设于两第二导轨之间,该第二丝杆与第二工作台的底部连接,且带动第二工作台在两第二导轨上前、后移动,所述第二丝杆的一端与第二电机连接;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受控于程序控制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工作台包括平台本体、左固定架、右固定架、前支撑架、后支撑架以及锁紧件;所述左固定架和右固定架固定连接于平台本体的顶面上,所述左固定架的中部设有定位件,所述前支撑架和后支撑架固定连接于左固定架和右固定架之间,所述锁紧件的一端固定于平台本体的顶面上,其另一端可跨过前支撑架和后支撑架而连接于平台本体的顶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为伺服电机。 进一步的,所述锁紧件呈长条状。 由上述对本技术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将主轴固定于第二工作台上,技术员可在程序控制系统输入控制程序,程序控制系统可控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工作,第一电机带动第一丝杆工作,第一丝杆带动第一工作台在第一导轨上左、右移动;第二电机带动第二丝杆工作,第二丝杆带动第二工作台在第二导轨上前、后移动。第一工作台在左、右移动的同时带动第二工作台左、右移动,因此采用本技术可实现主轴在前后左右方向上的自动定位,迅速改变主轴的钻孔位置。较之现有的钻孔方式,本技术在实现自动改变钻孔位置的同时也提高了钻孔的效率以及钻孔精度。 2、所述前支撑架和后支撑架对主轴起到支撑的作用,主轴的一端面顶住定位件,然后锁紧件跨过主轴将主轴锁紧于前、后支撑架上,防止主轴在移动和钻孔时发生位置的改变,避免钻孔时产生误差。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第二工作台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一种钻床的移动装置,包括第一导轨1、第一丝杆2、第一工作台3、第一电机4、第二导轨5、第二丝杆6、第二工作台7、第二电机8以及程序控制系统(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导轨I设有两根,所述第一丝杆2设于两第一导轨I之间,该第一丝杆2与第一工作台3的底部连接,且该第一丝杆2带动第一工作台3在两第一导轨I上左、右移动,所述第一丝杆2的一端与第一电机4连接。所述第二导轨5设有两根,其固定连接于第一工作台3的顶面,所述第二丝杆6设于两第二导轨5之间,该第二丝杆6与第二工作台7的底部连接,且该第二丝杆6带动第二工作台7在两第二导轨5上前、后移动,所述第二丝杆6的一端与第二电机8连接。所述第一电机4和第二电机8均受控于程序控制系统(图中未不出),该第一电机4和第二电机8均为伺服电机。 参照图2。所述第二工作台7包括平台本体71、左固定架72、右固定架73、前支撑架74、后支撑架75以及锁紧件76。所述左固定架72和右固定架73固定连接于平台本体71的顶面上,所述左固定架72的中部设有定位件77,所述前支撑架74和后支撑架75固定连接于左固定架72和右固定架73之间。所述锁紧件76呈长条状,该锁紧件76的一端固定于平台本体71的顶面上,其另一端可跨过前支撑架74和后支撑架75而连接于平台本体71的顶面上。 参照图1和图2。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所述前支撑架74和后支撑架75对主轴9起到支撑的作用,主轴9的一端面顶住定位件77,然后锁紧件76跨过主轴9将主轴9锁紧于支撑架74和后支撑架75上,防止主轴9在移动和钻孔时发生位置的改变,避免钻孔时产生误差。技术员可在程序控制系统(图中未示出)输入控制程序,程序控制系统(图中未示出)可控制第一电机4和第二电机8工作,第一电机4带动第一丝杆2工作,第一丝杆2带动第一工作台3在第一导轨I上左、右移动。第二电机8带动第二丝杆6工作,第二丝杆6带动第二工作台7在第二导轨5上前、后移动。第一工作台3在左、右移动的同时带动第二工作台7左、右移动,因此采用本技术可实现主轴9在前后左右方向上的自动定位,迅速改变主轴9的钻孔位置。 上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技术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技术保护范围的行为。【权利要求】1.一种钻床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轨、第一丝杆、第一工作台、第一电机、第二导轨、第二丝杆、第二工作台、第二电机以及程序控制系统;所述第一导轨设有两根,所述第一丝杆设于两第一导轨之间,该第一丝杆与第一工作台的底部连接,且带动第一工作台在两第一导轨上左、右移动,所述第一丝杆的一端与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二导轨设有两根,其固定连接于第一工作台的顶面,所述第二丝杆设于两第二导轨之间,该第二丝杆与第二工作台的底部连接,且带动第二工作台在两第二导轨上前、后移动,所述第二丝杆的一端与第二电机连接;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受控于程序控制系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钻床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工作台包括平台本体、左固定架、右固定架、前支撑架、后支撑架以及锁紧件;所述左固定架和右固定架固定连接于平台本体的顶面上,所述左固定架的中部设有定位件,所述前支撑架和后支撑架固定连接于左固定架和右固定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钻床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轨、第一丝杆、第一工作台、第一电机、第二导轨、第二丝杆、第二工作台、第二电机以及程序控制系统;所述第一导轨设有两根,所述第一丝杆设于两第一导轨之间,该第一丝杆与第一工作台的底部连接,且带动第一工作台在两第一导轨上左、右移动,所述第一丝杆的一端与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二导轨设有两根,其固定连接于第一工作台的顶面,所述第二丝杆设于两第二导轨之间,该第二丝杆与第二工作台的底部连接,且带动第二工作台在两第二导轨上前、后移动,所述第二丝杆的一端与第二电机连接;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受控于程序控制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乐鹏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市鲤城鸿达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