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的门把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810311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24 15:56
在用于机动车的门把手装置中,其具有框架状的把手载体(6);手柄(4),其可活动地支承在把手载体(6)上;机械耦合装置(7、7’);以及起配重闭锁体作用的闭锁装置(8、8’)。应该创造一种解决方案,通过它以构造简单的方式且成本低廉地提供了一种门把手装置,其中闭锁装置由于碰撞情况在出现持续很久的振动时或出现强烈振动时也能可靠且安全地阻挡手柄或偏转杠。这一点通过以下方式得以实现,即闭锁装置(8、8’)能够在加速力的作用下在第二阻挡方向(22)上从正常运行位置移出,在该第二阻挡方向上关闭结构(5)的操纵通过手柄(4)和/或耦合装置(7、7’)来阻挡,其中该第二阻挡方向(22)与第一阻挡方向(21)是相反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在用于机动车的门把手装置中,其具有框架状的把手载体(6);手柄(4),其可活动地支承在把手载体(6)上;机械耦合装置(7、7’);以及起配重闭锁体作用的闭锁装置(8、8’)。应该创造一种解决方案,通过它以构造简单的方式且成本低廉地提供了一种门把手装置,其中闭锁装置由于碰撞情况在出现持续很久的振动时或出现强烈振动时也能可靠且安全地阻挡手柄或偏转杠。这一点通过以下方式得以实现,即闭锁装置(8、8’)能够在加速力的作用下在第二阻挡方向(22)上从正常运行位置移出,在该第二阻挡方向上关闭结构(5)的操纵通过手柄(4)和/或耦合装置(7、7’)来阻挡,其中该第二阻挡方向(22)与第一阻挡方向(21)是相反的。【专利说明】用于机动车的门把手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门把手装置,其具有框架状的把手载体;手柄,其可活动地支承在把手载体上,用来由人打开机动车的门或罩;机械的耦合装置,通过该耦合装置能够将手柄的运动传递到车辆侧的关闭结构上;以及起配重闭锁体(Massensperre)作用的闭锁装置,它可活动地保持在把手载体上并且这样构成,即它在加速力的作用下能够在第一阻挡方向上从正常运行位置中移出,在该正常运行位置中能够操作该手柄,在该第一阻挡方向上通过该手柄和/或耦合装置来阻挡关闭结构的操纵。
技术介绍
这种门把手装置具有起配重闭锁体作用的闭锁装置,并且应该避免,发生事故时出现的加速力引起手柄或门把手的操纵并且不受期望地打开机动车车门,这会给车辆的乘客带来巨大的危险。即在用机动车的常见门把手装置中,待由使用者操纵的把手部件机械地与车辆侧的关闭结构(或原本的门锁)耦合。门把手或手柄的运动通过该机械的耦合装置传递到关闭结构上,并且使门打开。在发生事故时,这些加速力会在不利的情况下发挥作用,例如该把手构件被使用者操纵,因为该把手可能由于惯性而在开启方向上加速。在手柄或门把手没有相应闭锁装置的情况下,把手构件相对于车辆的运动可能会通过机械的耦合装置转换到车辆的关闭结构上,并且使门打开。这种情况的示例性场景经常是侧面碰撞到障碍物或其它车辆。这种起配重闭锁体作用的闭锁装置也称为碰撞闭锁体,并且对于门把手装置来说由现有技术已知。 例如DE19929022C2描述了一种相应的配重闭锁体,其形式是可摆动的节段,该节段在碰撞情况下应该不参与把手操纵。在发生事故时,力施加到闭锁节段上并且阻挡了把手的不期望运动,这同样在力的作用下出现。 前述的门把手装置例如还从DE102009053553A1已知。在该门把手装置中,通过碰撞闭锁体将附加力作用在手柄或门把手上,因此应该可靠地避免手柄的不期望的运动。 这种碰撞闭锁体能够设计成摆动配重体,因此碰撞闭锁体由于力的作用例如转移到手柄的运动路径中,并因此阻挡手柄。除此之外还已知碰撞闭锁体,它啮合到阻挡位置中并且在它激活和啮合之后只有通过有针对性地嵌入门把手单元中才能再次失效,因此能够在正常运行时再次使用该门把手。 在由现有技术已知的、具有配重闭锁体或闭锁装置的门把手装置中缺点是,在产生加速力时该闭锁装置能够来回振动或摆动,因此闭锁装置在其摆动过程中可能位于即使发生碰撞事故也不会阻挡偏转杠或手柄的位置上,所述配重闭锁体或闭锁装置在激活时不会限动,而是移回或摆回到其正常运行位置。其原因是,已知的闭锁装置只在相对小的调节行程范围中是活跃的,该调节行程范围阻挡了偏转杠或手柄的操纵,因此在出现强烈的振动时或在持续很久的振动时由于加速力的作用会出现这样的危险,即在闭锁装置来回振动或摆动时,该调节行程范围还不足以可靠地避免或偏转杠的阻挡。因此该闭锁装置在碰撞情况下在摆动时尽管它是激活的仍然可能占据一个位置,在该位置中它没有阻挡手柄或偏转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创造一种解决方案,它以构造简单的方式且成本低廉地提供了一种门把手装置,其中闭锁装置由于碰撞情况在出现持续很久的振动时或出现强烈振动时也能可靠且安全地阻挡手柄或偏转杠。 在前述类型的门把手装置中,此目的按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方式得以实现,即闭锁装置能够在加速力的作用下在第二阻挡方向上从正常运行位置移出,在该第二阻挡方向上关闭结构的操纵通过手柄和/或耦合装置来阻挡,其中该第二阻挡方向与第一阻挡方向是相反的。 本专利技术的有利的且适宜的构造方案和改进方案由从属权利要求得出。 通过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机动车的门把手装置,它的特征在于适合功能的构造以及简单且成本低廉的结构。由于闭锁装置在加速力的作用下不仅能在第一阻挡方向上,而且在第二阻挡方向上从正常运行位置移动出来,所以提高了闭锁装置的应用范围,因为它现在不再只在存在加速力(该加速力在唯一的预定的方向上生效)的情况下才激活,而且还能在加速力的作用下在第二方向上激活。闭锁装置的该特征例如在碰撞情况下是有利的,此时在加速力的作用下会出现明显的振动过程,这导致闭锁装置在正常运行位置和阻挡位置之间进行来回振动或摆动。由于按本专利技术闭锁装置在碰撞情况下也能在第二阻挡方向上运动,所以即使在碰撞时在闭锁装置回振或摆动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阻挡手柄和/或耦合装置,因为闭锁装置在从第一阻挡方向上摆回时越过正常运行位置移动到第二阻挡位置,因此闭锁装置不会在正常运行位置中停留,而只是穿越该正常运行位置。 为了既当闭锁装置设置在其正常运行位置中时,也当闭锁装置由于加速力的作用而在第一或第二阻挡方向上移动时,确保门把手装置的安全且准确的功能性,在门把手装置的构造性方案中有利的是,耦合装置具有至少一个与闭锁装置共同作用的活动套口。通过该活动套口能够精确地确定,在哪些情况下可进行手柄的正常运行,在哪些情况下不能。 就此而言,本专利技术在有利的构造方案中还规定,闭锁装置具有活动凹槽,在该活动凹槽中耦合装置的活动套口为了操纵手柄在闭锁装置的布局中可至少活动到正常运行位置中。这不排除,稱合装置的活动套口不会完全地活动穿过活动凹槽。 为了使门把手装置的构造空间尽可能小,在本专利技术的构造方案中规定,闭锁装置至少逐段地构成为中空圆柱体,其中活动凹槽从中空圆柱体的敞开端部上开始在其纵向方向上延伸地变形。 为了使耦合装置和闭锁装置达到期望的且精确预定的相互作用,在本专利技术的改进方案中存在着构造上简单且成本低廉的方案,即在闭锁装置的正常运行位置中在手柄未操纵的情况下活动套口伸进中空圆柱体的敞开端部中,并且在操纵手柄的情况下该操纵套口穿透活动凹槽从中空圆柱体中移出并且远离闭锁装置。 对于上述构造方案来说备选的是,为了实现最小的构造空间,闭锁装置至少逐段地构成为片状元件,闭锁装置的活动凹槽在该片状元件的侧表面上构成为单侧敞开的引导通道,该引导通道与片状元件的中心偏置地在其侧表面上延伸。 在本专利技术的改进方案中在上述构造中通过以下方式给出了耦合装置和闭锁装置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在闭锁装置的正常运行位置中在手柄未操纵的情况下活动套口设置在弓I导通道之外,但在操纵手柄的情况下该操纵套口移动到该引导通道中。 同样为了实现设计得最小的构造空间,有效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其它构造方案中闭锁装置借助旋转轴线可旋转地支承在把手载体上,并且闭锁装置在第一或第二阻挡方向上的运动是闭锁装置的旋转运动。 该最小的构造空间还可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机动车的门把手装置,其具有:‑框架状的把手载体(6);‑手柄(4),其可活动地支承在把手载体(6)上,用来由人打开机动车(1)的门或罩;‑机械的耦合装置(7、7’),通过该耦合装置能够将手柄(4)的运动传递到车辆侧的关闭结构(5)上;‑以及起配重闭锁体作用的闭锁装置(8、8’),它可活动地保持在把手载体(6)上并且这样构成,即它在加速力的作用下能够在第一阻挡方向(21)上从正常运行位置中移出,在该正常运行位置中能够操作该手柄(4),在该第一阻挡方向上通过该手柄(4)和/或耦合装置(7、7’)来阻挡关闭结构(5)的操纵。其特征在于,闭锁装置(8、8’)能够在加速力的作用下在第二阻挡方向(22)上从正常运行位置移出,在该第二阻挡方向上关闭结构(5)的操纵通过手柄(4)和/或耦合装置(7、7’)来阻挡,其中该第二阻挡方向(22)与第一阻挡方向(21)是相反的。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德烈亚斯·贝克拉尔夫·莱恩赫夫马里奥·克里斯滕森
申请(专利权)人:胡夫·许尔斯贝克和福斯特有限及两合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