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R-ABL 融合蛋白突变体及其编码基因、表达载体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10791083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7 20: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BCR-ABL融合蛋白突变体编码基因,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还提供了包含该核苷酸序列的表达载体及其构建方法;还提供了一种BCR-ABL融合蛋白突变体,该突变体是基于BCR-ABL/c-ABL SH3结构域位点突变而设计,位于ABL SH3结构79位的苏氨酸突变为酪氨酸,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2。构建的BCR-ABL融合蛋白突变体竞争性结合RIN1,直接阻滞和减少胞内RIN1与BCR-ABL的结合,联合IM作用,进而增加细胞对IM的敏感性,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同时克服了直接敲除RIN1基因引发的潜在并发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BCR-ABL融合蛋白突变体及其编码基因、表达载体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
,具体涉及BCR-ABL融合蛋白突变体及其编码基因、表达载体及其构建方法,还涉及该BCR-ABL融合蛋白突变体及其编码基因、表达载体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BCR-ABL融合蛋白具有异常激活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myelogenousleukemia,CML)的典型标志,大于90%的CML病人表达BCR-ABL融合基因,而正常细胞中不表达BCR-ABL融合蛋白,且ABL位于胞核,RIN1主要定位胞浆。位于ABL段的SH3结构与BCR-ABL蛋白激酶活性激活有着直接的关系,可负向调控BCR-ABL的活性,其关键位点的突变或结合配体的改变均可引起伊马替尼(Imatinib,IM)耐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IM,在CML的治疗中有可喜的成效,是治疗CML的里程碑,但是由于BCR-ABL激酶区T315I突变等原因,造成临床15%-20%病人对IM耐药,给CML的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因此,解决IM耐药的问题已经成为CML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发现,RIN1蛋白——Ras抑制因子1,是ABL的一个直接的激活因子并且控制对IM敏感的调定点。该蛋白通过自身富含脯氨酸的序列(PPAVPPPPVP)与ABL的SH3(PxxPmotif)高特异性低亲和力的结合,降低细胞对IM的敏感性,且RIN1与BCR-ABL的结合不受T315I突变的影响,亦不受除SH3、SH2和TKD以外的Abl结构域的影响。不同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中RIN1蛋白的表达不同,这种表达的不同影响细胞株对IM的敏感性。例如,耐药慢粒细胞株KCL22高表达RIN1蛋白,而对IM敏感的细胞株中RIN1表达较低,而K562细胞表达较低对IM敏感。目前,关于RIN1在CML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1.RNA干扰或者基因敲除后,和/或联合IM,分析ABL激酶活性、ABL磷酸化底物水平的变化以及相关的信号通路的研究;2.利用RIN1ABD结构域靶向结合ABL的功能,在RIN1蛋白上连接有功能的酶、核定位信号等功能片段,或者基因突变该结构,从而达到抑制ABL酪氨酸激酶活性的目的。以上方法,不能直接阻抑RIN1和BCR-ABL的结合,且RIN1在不同的细胞中表现不同的生理功能,如在乳腺细胞中RIN1是抑癌基因,因此敲掉后可能会诱发乳腺癌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BCR-ABL融合蛋白突变体及其编码基因、表达载体及其构建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BCR-ABL融合蛋白突变体及其编码基因、表达载体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BCR-ABL融合蛋白突变体编码基因,其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AACCTTTTCGTTGCACTGTATGATTTTGTGGCCAGTGGAGATAACTATCTAAGCATAACTAAAGGTGAAAAGCTCCGGGTCTTAGGCTATAATCACAATGGGGAATGGTGTGAAGCCCAAACCAAAAATGGCCAAGGCTGGGTCCCAAGCAACTACATCACGCCA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含有所述核苷酸序列SEQIDNO:1的表达载体。所述表达载体为将所述的核苷酸序列SEQIDNO:1插入穿梭质粒pAd-Track-CMV后与骨架质粒pAd-Easy-1重组得到。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构建所述含有核苷酸序列SEQIDNO:1的表达载体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采用重叠延伸PCR方法进行扩增得到核苷酸序列SEQIDNO:1的片段,包括三个反应体系:PCR1,PCR2和PCR3;PCR1以野生型ABLSH3为模板,上下游引物为F/Rm3;PCR2以野生型ABLSH3为模板,上下游引物为R/Fm3;PCR3以PCR1和PCR2的反应产物作为模板,上下游引物为F/R;所述引物序列为:F:5'-GCGTCGACAACCTTTTCGTTGCACTGTATGATT-3',R:5'-CCGCTCGAGTCATGGCGTGATGTAGTTGCTTGG-3',Rm3:5'-ATTCCCCATTGTGAATATAGCCTAAGACCC-3,Fm3:5'-GTGGAGATAACtatCTAAGCATAACTAA-3';(2)将步骤1得到的核苷酸序列为SEQIDNO:1的片段和穿梭质粒pAd-Track-CMV经限制性内切酶SalⅠ和XhoⅠ双酶切后,连接构建重组质粒;(3)将步骤2得到的重组质粒经EcoRI酶切后与骨架质粒pAd-Easy-1连接构成重组腺病毒载体。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BCR-ABL融合蛋白突变体,所述的突变体是基于BCR-ABL/c-ABLSH3结构域位点突变而设计,位于ABLSH3结构79位的苏氨酸突变为酪氨酸,所述BCR-ABL融合蛋白突变体氨基酸序列为SEQIDNO:2,其序列为:NLFVALYDFVASGDNYLSITKGEKLRVLGYNHNGEWCEAQTKNGQGWVPSNYITP更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所述的核苷酸序列SEQIDNO:1在制备多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药物中的应用;含有核苷酸序列SEQIDNO:1的表达载体在制备多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药物中的应用;氨基酸序列为SEQIDNO:2的BCR-ABL融合蛋白突变体在制备多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药物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计算机模拟构建基于BCR-ABL/c-ABLSH3结构域位点突变的BCR-ABL融合蛋白突变体结构,设计该突变体编码基因的引物扩增得到目的基因片段,构建了含有编码该BCR-ABL融合蛋白突变体基因序列的表达载体。构建的BCR-ABL融合蛋白突变体竞争性结合RIN1,直接阻滞和减少胞内RIN1与BCR-ABL的结合,联合IM作用,进而增加细胞对IM的敏感性,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同时克服了直接敲除RIN1基因引发的潜在并发症。肿瘤细胞中,构建的BCR-ABL融合蛋白突变体,直接封闭RIN1与BCR-ABL结合的结构域,不影响其他结合域,有利于RIN1其他生物学功能的发挥;该突变体与RIN1的作用,不受T315I突变的影响,克服了单纯使用IM时,T315I突变引起的耐药。本专利技术为CML治疗和解决耐药问题奠定了小分子基础,提供了新的选择。附图说明图1为突变体M3结构示意图。图2为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示意图。图3为免疫共沉淀验证M3和RIN1的相互作用。图4为Westernblot检测突变体M3单独作用CML细胞株的有效性;图4A为对KCL22细胞作用,图4B为对K562/G01细胞作用,图4C为对K562细胞作用。图5为M3联合IM作用对CML细胞增殖的影响;图5A为对KCL22细胞增殖的影响,图5B为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图6为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图7为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图8为突变体M3联合IM作用CML细胞株对BCR-ABL及底物磷酸化水平、BCR-ABL下游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的影响。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02/201410359268.html" title="BCR-ABL 融合蛋白突变体及其编码基因、表达载体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原文来自X技术">BCR-ABL 融合蛋白突变体及其编码基因、表达载体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a>

【技术保护点】
一种BCR‑ABL融合蛋白突变体编码基因,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BCR‐ABL融合蛋白突变体编码基因,其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2.一种含有权利要求1所述核苷酸序列的表达载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表达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表达载体为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苷酸序列插入穿梭质粒pAd‐Track‐CMV后与骨架质粒pAd‐Easy‐1重组得到。4.一种构建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表达载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采用重叠延伸PCR方法进行扩增得到核苷酸序列SEQIDNO:1的片段,包括三个反应体系:PCR1,PCR2和PCR3;PCR1以野生型ABLSH3为模板,上下游引物为F/Rm3;PCR2以野生型ABLSH3为模板,上下游引物为R/Fm3;PCR3以PCR1和PCR2的反应产物作为模板,上下游引物为F/R;所述引物序列为:F:5'‐GCGTCGACAACCTTTTCGTTGCACTGTATGATT‐3',R:5'‐CCGCTCGAGTCATGGCGTGATGTAGTTGCTTGG‐3',Rm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文莉刘鑫文良雪黄峥兰李会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医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