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6215 阅读:2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通过在谋求轮胎重量的轻重量化的同时抑制带束层边部脱层的发生,高度地使轮胎的轻重量性和带束层耐久性并存。带束层中的第1层带束层即第1带束层(5a)和第2层带束层即第2带束层(5b)均是以将5~7根长丝直径为0.18~0.26mm的单根长丝帘线(6)并丝而成的束为单位沿带束层宽度方向并列设置单根长丝帘线(6)并埋设于涂覆橡胶(8)中而成的,而且第2带束层端部的、第1带束层与第2带束层的单根长丝帘线(6)之间的橡胶层厚度为轮胎中央部的第1带束层与第2带束层的单根长丝帘线(6)之间的橡胶层厚度的1.3~3.0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以下也简称作"轮胎"),具体 涉及一种通过改良带束层帘线而使耐久性和轻重量性并存的充 气轮胎,特别是适合用于乘用车用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近年来,为了提高汽车的燃耗性能,因此使轮胎轻重量化 的要求日益升高。考虑使以往的采用捻接钢丝帘线的带束层部 轻重量化时,若以确保拉伸强度为恒定以上作为前提,则只能 减小钢丝带束层的涂覆厚度。从这样的方面考虑,开发出不加捻金属单根长丝而将金属 单根长丝用作带束层用帘线的技术,迄今提出了各种方案。例 如在专利文献l中,出于提高燃耗性能及改良乘坐舒适性的目 的,提出了具有这样的带束层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即,不加捻金属线材(单根长丝),而是将金属线材以3或4根并丝而成的 束为单位沿带束层的宽度方向排列而埋设于橡胶中而成的带束 层。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为了解决在应对轮胎的轻重量化 需求时由金属线折断引起的耐久性降低等问题,提出了带束层 是由金属单根长丝在规定条件下沿带束帘布层宽度方向排列并胎。在专利文献3中,为了抑制发生带束层端脱层,获得带束 层耐久性的改良和轮胎重量的轻重量化并存的充气子午线轮 胎,还公开有使第2层带束层即第2带束层端部中的第l带束层 和第2带束层的单根长丝帘线之间的厚度为轮胎中央部的厚度的1.3 ~ 3.0倍的技术。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平ll - 208210号公净艮(权利要求书等)专利文南史2:曰本净争开2001 — 334810号7>才艮(斥又利要ijt书等)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 - 349999号公才艮(权利要求书等)像迄今提出的方案那样,通过将单根长丝帘线应用于带束 层,即使在结合帘线中心之间的厚度地进行设计的情况下,也 可以确保层间的橡胶厚度,通过结合层间的厚度地进行设计可 以谋求轮胎的轻重量化,但另一方面却存在以下问题。首先, 由于轮5-胎径向上的帘线间隔变密,因此,存在自相邻帘线产 生的裂紋易于发展这样的问题。其次,由于钢丝帘线在带束层 面内所占的使用量较大,因此,存在层间剪切应变增加这样的 问题。作为存在这样的问题的结果,与使用通常的加捻帘线的 情况相比,在使用单根长丝帘线的带束层中易于发生带束层边 部脱层(BES)。另外,虽然可通过增加涂覆橡胶的厚度来抑制 发生BES ( belt edge separation), ^旦重量也会理所当然地增 加,因此,会违背期望的目的、即轮胎的轻重量化。采用上述专利文献3中所述的技术,在带束层中采用了单 根长丝帘线的轮胎中,通过在成为BES起点的带束层端部增加 带束层间橡胶的厚度,可以抑制带束层端的应变而提高耐BES 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帘线的配置条件也存在无法获 得充分的耐BES性的情况,寻求一种用于获得更优良的耐BES 性的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消除上述以往技术中的问题,通 过在谋求轮胎重量的轻重量化的同时抑制带束层边部脱层的发 生,提供一种使轮胎的轻量性和带束层耐久性更高度地并存的 充气轮胎。本专利技术人基于深入研究的结果发现,在应用了单根长丝帘 线的带束层中,除了增大帘线之间的橡胶厚度之外,还将帘线 的长丝直径及帘线根数限定在规定的范围,可以同时消除单根 长丝帘线的代表性的、相邻帘线之间的裂紋发展以及在层间剪切应变较大的轮胎中产生的耐BES性的问题,从而可以获得更 高度地实现轻重量性和耐久性并存的轮胎,完成了本专利技术。即,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包括胎体,由呈环状地横跨左右 一对胎圏芯之间的至少l层胎体层构成;胎面部,配设于该胎 体的胎冠区域的轮胎径向外侧而形成接地部;带束层,配置在 该胎面部与上述胎体的胎冠区域之间而形成加强部,由至少2 层带束层构成;其特征在于,上述带束层中的第l层带束层即第l带束层和第2层带束层 即第2带束层均是以将5 7根长丝直径为0.18 0.26mm的单 根长丝帘线并丝而成的束为单位沿带束层宽度方向并列设置单 根长丝帘线并埋设于涂覆橡胶中而成的,而且上述第2带束层 端部的、第1带束层与第2带束层的单根长丝帘线之间的橡胶层 厚度为轮胎中央部的第l带束层与第2带束层的单根长丝帘线 之间的橡胶层厚度的1.3 ~ 3.0倍。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上述单根长丝帘线束间的带束层宽度方 向距离大于0.4mm、小于1.2mm。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上 述单根长丝帘线束的排列密度为18 32束/ 50mm。釆用本专利技术,可以通过将单根长丝帘线应用于带束层来降 低轮胎重量,另一方面,对于产生的带束层耐久性的隐患,通过在使单根长丝帘线之间的橡胶层厚度适当的基础之上、将帘 线的长丝直径及帘线根数限定在规定范围,可以更有效地抑制 带束层边部脱层的发生,结果,可以实现高度地使轮胎重量的 轻重量化和带束层耐久性的提高并存的充气轮胎。附图说明图l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较佳例子的充气轮胎的单侧剖—见图。附图标记"i兌明1、胎面部;2、胎侧部;3、胎圏部;4、胎体;5a、第l 带束层;5b、第2带束层;6、单根长丝帘线;7、带束层间橡 胶;8、带束层涂覆橡胶。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 图l表示本专利技术的 一 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图示的轮胎 包括配设于胎体的胎冠区域而形成接地部的胎面部1 、与该胎 面部l的两侧部连续而向轮胎半径方向内方向延伸的 一对胎侧 部2、与各胎侧部2的内周侧连续的胎圏部3。胎面部l、胎侧部2及胎圏部3通过由乂人一个胎圈部3到另一 个胎圏部3以环状延伸的 一层胎体层构成的胎体4来加强。胎面 部l还通过以下详述的、由配设于胎体4的胎冠区域的轮胎径向 外侧的至少2层、图示例子中为由第l带束层5a和第2带束层5b 这2层构成的带束层来加强。在此,胎体4的胎体层也可以为多 层,可以适合应用以与轮胎周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例如成70~ 90°的角度延伸的有机纤维帘线。图2放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的带束层端部的宽度方向 截面。如图示那样,在本专利技术中,带束层中的第l层带束层即 第l带束层5a和第2层带束层即第2带束层5b均是以将5 7根、 图示例子中为6根单根长丝帘线6并丝而成的束为单位沿带束 层宽度方向并列设置单根长丝帘线6并埋设于涂覆橡胶8中而 成的。即,如上所述,为了抑制成为BES起点的带束层端的应变, 可以通过增加帘线间橡胶的厚度来提高耐BES性。但是,在帘 线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距离、即帘线间隔w较密为0.4mm以下 时会导致在相邻帘线之间易于产生裂紋,不仅带束层间橡胶的 效果不充分而且与以往帘线相比耐BES性较差的结果。另外, 在帘线间隔w极疏为1.2mm以上时,也会导致沿着帘线产生的 裂紋发展较快、耐BES性仍然较差的结果。因此,在本专利技术中, 通过将单根长丝帘线做成5 ~ 7根的束而应用于带束层,从而在 保持总强度的同时将帘线间隔w确保为适当的范围,获得良好 的耐BES性。因而,鉴于以上理由,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单根长 丝帘线束间的带束层宽度方向距离w大于0.4mm、小于1.2mm。另外,在考虑到带束层折断性时,需要使单根长丝帘线的 长丝直径为0.18~ 0.26mm,特别是0.20 ~ 0.24mm。在长丝直 径小于0.18mm时,会导致8字转弯行驶时的扭曲波长(由轮胎 的扭曲引起的波动在轮胎周向上的波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包括:胎体,由呈环状地横跨左右一对胎圈芯之间的至少1层胎体层构成;胎面部,配设于该胎体的胎冠区域的轮胎径向外侧而形成接地部;带束层,配置在该胎面部与上述胎体的胎冠区域之间而形成加强部,由至少2层带束层构成;其特征在于,上述带束层中的第1层带束层即第1带束层和第2层带束层即第2带束层均是以将5~7根长丝直径为0.18~0.26mm的单根长丝帘线并丝而成的束为单位沿带束层宽度方向并列设置单根长丝帘线并埋设于涂覆橡胶中而成的,而且上述第2带束层端部的、第1带束层与第2带束层的单根长丝帘线之间的橡胶层厚度为轮胎中央部的第1带束层与第2带束层的单根长丝帘线之间的橡胶层厚度的1.3~3.0倍。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北原宏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