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力专利>正文

一种余热回收利用预处理钒氮合金坯料的轨道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42953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0 16: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余热回收利用预处理钒氮合金坯料的轨道窑,包括窑底板、窑边壳、窑腔和余热回收利用管道。所述的余热回收利用管道在轨道窑内呈“S”形分布,主烧结窑排出烟气中的热量通过余热回收利用管道在轨道窑底部进行换热;排气口穿过窑顶盖、上保温层与隔板,使窑腔直接与排气管道相连通;盛放于坩埚内的坯料通过轨道进入轨道窑中,经过预处理后再送进主烧结窑内。这种余热回收利用预处理钒氮合金坯料的轨道窑可以降低钒氮合金坯料中的水分与碱金属含量,减少对主烧结窑的侵蚀,同时该轨道窑的热源来自于主烧结窑排出烟气中回收的余热,降低了钒氮合金产品能耗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余热回收利用预处理钒氮合金坯料的轨道窑,包括窑底板、窑边壳、窑腔和余热回收利用管道。所述的余热回收利用管道在轨道窑内呈“S”形分布,主烧结窑排出烟气中的热量通过余热回收利用管道在轨道窑底部进行换热;排气口穿过窑顶盖、上保温层与隔板,使窑腔直接与排气管道相连通;盛放于坩埚内的坯料通过轨道进入轨道窑中,经过预处理后再送进主烧结窑内。这种余热回收利用预处理钒氮合金坯料的轨道窑可以降低钒氮合金坯料中的水分与碱金属含量,减少对主烧结窑的侵蚀,同时该轨道窑的热源来自于主烧结窑排出烟气中回收的余热,降低了钒氮合金产品能耗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专利说明】一种余热回收利用预处理钒氮合金坯料的轨道窑
本技术涉及钢铁冶金领域的炉料预处理设备,具体的是指钒氮合金生产过程中回收利用主烧结窑余热预处理钒氮合金坯料的轨道窑。
技术介绍
钒氮合金作为一种新型钢铁添加剂,可替代钒铁用于微合金化钢的生产。它添加于结构钢、工具钢、管道钢、钢筋、普通工程钢以及铸铁中,能够显著提高钢的耐磨性、耐腐性、强度、韧性、硬度、延展性及抗热疲劳性等综合机械性能,并使钢具有良好的可焊性。现有的生产钒氮合金技术中,没有专门针对钒氮合金坯料进行连续在线预处理的设备。钒氮合金坯料中含有10%左右的水分以及一定量的低沸点碱金属物质,坯料进入主烧结窑后,水蒸气和碱金属气体逸出对主烧结窑的内衬造成极强的氧化侵蚀,严重影响主烧结窑的寿命。另一方面常规的冶金炉料预处理设备通常采用煤、煤气、电等作为能源进行加热,不仅增加能耗,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专门针对钒氮合金坯料预处理的余热回收利用轨道窑,在钒氮合金生产过程中,坯料通过轨道送入预处理轨道窑中,预处理轨道窑利用主烧结窑排出烟气中的余热进行加热,坯料经过预处理后再进入主烧结窑内。 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余热回收利用预处理钒氮合金坯料的轨道窑,包括窑底板、窑边壳、窑腔和余热回收利用管道;所述的窑腔上端是隔板,隔板与窑顶盖间由上保温层填充;排气口穿过顶盖、上保温层与隔板,使窑腔直接与排气管道相连通。 所述的排气管道外接有引风机,能够将轨道窑内部产生的水分与碱金属气体及时地排出窑腔,减少对轨道窑耐火材料的侵蚀。 所述的窑底板上直接铺设下保温层,支撑砖铺设于下保温层上,支撑砖以行为单位,每行间有固定的间隔。 所述的支撑砖内部留有对流口,可以使余热回收利用管道穿过该对流口,在轨道窑内呈“S”形分布,主烧结窑排出烟气中的热量利用余热回收利用管道,在轨道窑底部进行换热。同时轨道窑内被加热的气体通过对流口实现流动,保证窑腔内的温度均匀分布。 所述的窑边壳外设置有测温仪表,测温仪表的测温端伸入窑腔内部,直接反应窑腔内的温度。 所述的支撑砖上为导轨,导轨跨过支撑砖的间隔,导轨与导轨之间由塞砖相互隔开,便于气体的流动。在轨道窑两端在设有封口砖,减少了热量的散失。 所述的窑腔与窑边壳之间是由耐火砖砌成的侧墙,坩埚位于两端侧墙中间,坩埚与推板组成一个整体在窑腔内移动,推板直接在导轨上面滑动,而推板的两侧设有边导轨,使推板滑行在一条直线上。 与现有的生产设备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一种余热回收利用预处理钒氮合金坯料的轨道窑,提供了一种专门针对钒氮合金生产过程中,对其坯料的在线预处理的轨道窑。该轨道窑可以将钒氮合金坯料中的水分由10%左右降低至1%以内,同时促进碱金属的逸出,减少水蒸气及碱金属对主烧结窑的腐蚀,提高主烧结窑的使用寿命。同时该轨道窑是将生产钒氮合金过程主烧结窑排出烟气中的余热作为能源,使热量在余热回收利用管道内换热,利用这部分热量将整个预处理轨道窑加热至需要的温度。而不增加新的能源消耗,在降低钒氮合金生产能耗的同时避免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中轨道窑的外形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中轨道窑的两端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中轨道窑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中轨道窑的局部示意图。 图中:窑顶盖1、窑侧壁2、窑端盖3、窑底板4、窑底座5、窑腔6、排气管道7、测温仪表8、余热利用进气管口 9、余热利用出气管口 10、推板11、坩埚12、排气口 13、上保温层14、隔板15、侧墙16、边导轨17、竖起顶砖18、封口砖19、导轨20、间隔砖21、下保温层22、支撑砖23、对流口 24、余热回收利用管道2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作具体说明。 根据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制作本技术的产品,本技术是一种余热回收利用预处理钒氮合金坯料的轨道窑,包括图中:可以拆卸的窑顶盖1、在轨道窑的两端为窑侧壁2、窑侧壁2和窑底板4连为一个整体;窑侧壁2与窑腔6之间由侧墙16支撑,侧墙16分布于窑腔6的两端,形成一个空间使位于其中间的推板11与坩埚12在窑腔6下端的导轨20上滑动;余热回收利用管道25穿过支撑砖23上的对流口 24,在轨道窑内呈“S”形分布。 所述的预处理轨道窑划分为5?10节,每节的长度为2?8米,所述的窑腔6其宽度为500?1000mm,高度为350?800mm。在轨道窑的两端设置有窑端盖3,窑端盖3将窑侧壁2中间的耐火材料密封,只留下窑腔6的空间。窑端盖3前面是封口砖19,封口砖19上没有对流口 24,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 所述的窑顶盖I上留有排气口 13,排气口 13穿过上保温层14与隔板15,使其与窑腔6直接连通。排气口 13外接排气管道7,排气管道7的末端设有引风机,使窑腔6内保持微负压。窑腔6内产生产的废气通过排气口 13和外接的排气管道7及时地排出。 所述的推板11直接放置于导轨20上,在液压系统推动作用下穿过窑腔6向前移动。在推板11的两侧设有边导轨17,将推板11的位置进行固定,使推板11与坩埚12运行在一条直线上。 所述的导轨20之间由间隔砖21隔开,导轨20与间隔砖21均砌筑于支撑砖23上方,支撑砖23以行为单位,每行间有固定的间隔,可以使余热回收利用管道25盘曲在间隔腔内。 所述的支撑砖23自身中心留有对流口 24,可以使余热回收利用管道25穿过对流口 24,在轨道窑内呈“S”形分布,同时窑腔6内被加热的气体通过对流口 24实现流动,保证窑腔6内的温度均匀分布。 所述的窑底板4下端为窑底座5,在窑底板上直接铺设下保温层22,然后是支撑砖23,在下保温层的两侧有竖起顶砖18,用于支撑边轨道17。 所述的主烧结窑排出的烟气由位于窑侧壁2下端的余热利用进气管口 9进入盘曲在间隔腔内的余热回收利用管道25,然后经余热利用出气管口 10排出。整个窑腔6内的温度由测温仪表8直接检测,钒氮合金坯料在设定温度条件进行预处理。【权利要求】1.一种余热回收利用预处理钒氮合金坯料的轨道窑,其特征在于,包括:可以拆卸的窑顶盖(1),在轨道窑两端的窑侧壁(2),窑侧壁(2)和窑底板(4)连为一个整体;窑侧壁(2)与窑腔(6)之间由侧墙(16)支撑,侧墙(16)分布于窑腔(6)的两端,形成一个空间使位于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余热回收利用预处理钒氮合金坯料的轨道窑,其特征在于,包括:可以拆卸的窑顶盖(1),在轨道窑两端的窑侧壁(2),窑侧壁(2)和窑底板(4)连为一个整体;窑侧壁(2)与窑腔(6)之间由侧墙(16)支撑,侧墙(16)分布于窑腔(6)的两端,形成一个空间使位于其中间的推板(11)与坩埚(12)在窑腔(6)下端的导轨(20)上滑动;余热回收利用管道(25)穿过支撑砖(23)上的对流口(24),在轨道窑内呈“S”形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力
申请(专利权)人:胡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