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1171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的周向槽(33)的槽最深部(33btm)的位置沿周向在周向槽(33)中,在轮胎胎面宽度方向上按照规定周期变化,并且周向槽(33)的槽底面与下述垂线(垂线P↓[1],垂线P↓[2])相交的深度方向上的位置按照上述规定周期变化,该垂线经过筋在周向槽侧的边缘(边缘部11eg,边缘部12eg)并与轮胎胎面表面垂直或大致垂直;另外,由垂线和槽底面在轮胎胎面宽度方向上的剖面线所形成的角度沿周向按照规定周期变化。采用该充气轮胎,能够遏制由来自轮胎胎面宽度方向的横力所引起的偏磨耗,提高抗湿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沿轮胎胎面周向设置的周向槽和由上述周向槽划分的无坑洼部,特别涉及重负荷用充气轮胎的周向槽形状。
技术介绍
以往,在充气轮胎特别是重负荷用充气轮胎中,为了抑制胎肩筋(shoulder rib)的偏磨耗,人们广泛采用以下手法:在轮胎胎面设置有与该轮胎胎面表面保持有高度差的“细筋”,通过在该高度差区域内产生与车辆行进方向相反方向的剪切力,减少相对于胎肩筋本体部边缘部的行进方向的剪切力[例如日本特开平2-第88311号公报(第2~3页、图2)]。图1(a)表示具有上述那样“细筋”的重负荷用充气轮胎的轮胎胎面的局部俯视展开图。而且图1(b)表示图1(a)所示的重负荷用充气轮胎沿A-A方向的剖视图。如图1(a)和图1(b)所示,在轮胎胎面TR1上,在轮胎赤道线CL的两侧设置有直线状的周向槽31,在这些周向槽31的外侧分别设置有第二筋12。而且在第二筋12的外侧设置有直线状的周向槽32。在周向槽32中设置有与轮胎胎面TR1的表面保持有高度差的细筋21。而且在周向槽32的外侧设置有胎肩筋11。在图1(a)和图1(b)所示的传统的重负荷用充气轮胎中,如上所述通过由细筋21和周向槽32所形成的高度差区域,产生与车辆行进方向相反方向的剪切力。而且作为抑制胎肩筋等偏磨耗的方法的一种,人们在实际中使用-->着一种使筋侧面形状在从轮胎胎面上方观看时沿周向呈正弦状变化,以抑制筋本体边缘部局部偏磨耗的翻边磨损(リバ-ゥェァ)的方法(例如日本特表2002-512575号公报[第14-15页、图1和图2)]。但是在上述以往的方法中存在下述问题,即,与来自轮胎胎面周向的力相比,在来自宽度方向的力也就是在横力支配的状态下,对于胎肩筋的偏磨,特别是对于胎肩筋偏磨耗为锥状的锥磨损而言,采用这种使用与轮胎胎面的表面保持有高度差的细筋的方法几乎无效。图1(c)表示如图1(b)所示的以往的重负荷用充气轮胎在轮胎胎面宽度方向(A-A’)剖面的局部放大图。以图1(c)为例对该问题进行详细说明,在来自轮胎胎面TR1外侧、在轮胎胎面TR1宽度方向上的力,也就是横力F作用在该以往的重负荷用充气轮胎上时,由于由槽底面32bt和筋侧面11sd所形成的角度接近直角,所以在轮胎胎面TR1与路面接触时,以槽底面32bt和胎肩筋11相交点V为起点,周向槽32收缩,胎肩筋11在轮胎胎面TR1的宽度方向上,也就是朝向轮胎胎面TR1的内侧大幅度位移。因而,由细筋21和周向槽32抑制偏磨耗的传统方法在遏制因横力F作用而引起的胎肩筋11边缘部11eg的磨耗核的产生~发展这一点上起不到什么作用。而且如图1(c)所示,由于细筋21一般设置在周向槽32内,所以减少周向槽32的有效槽剖面面积将有损于排水性,在路面潮湿时,车辆操纵稳定性也就是抗湿(wet)性能恶化。而且如日本特表2002-512575号公报所述,使筋侧面形状沿周向变化的方法不仅在来自周向的力作用在重负荷用充气轮胎场合下对偏磨耗的遏制具有效果,而且对由横力作用所引起的偏磨耗的遏制上也产生一定效果,但是一般来说,由于使筋侧面形状沿周向变化,会使周向槽的有效槽剖面面积减少,所以存在上述排水性受损、抗湿性能恶化的问题。因而在将具有这种特性的传统重负荷用充气轮胎安装在车辆操舵轴上时,操纵稳定性明显恶化,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遏制来自轮胎胎面宽度方向的横力所引起的偏磨耗,并能提高抗湿性能的充气轮胎,特别提供一种重负荷用充气轮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人首先在传统重负荷用充气轮胎上添加微小的侧滑角,仔细观察来自轮胎胎面外侧的横力作用时轮胎胎面的动作。由此观察到,在设置在轮胎胎面外侧,即横力作用侧的胎肩筋如上所述那样在与路面接触时,位于其和第二筋之间的周向槽收缩,在靠近第二筋位置接地。而且可以断定,当在靠近第二筋的位置接地的胎肩筋被踢出时,也就是通过使重负荷用充气轮胎转动而与路面脱落接时被敞开,因而轮胎胎面向外侧的滑动量增大,因而轮胎胎面朝向内侧的剪切力增大,产生磨耗。而且可以断定,周向槽的收缩由周向槽的槽底面和胎肩筋侧面的变形而引起。基于上述观察结果,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各技术方案来实现:首先本专利技术的第1技术方案是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沿轮胎胎面(例如轮胎胎面TR10)周向设置的周向槽(例如周向槽33)、由所述周向槽划分的无坑洼部(胎肩筋11,第二筋12),其中,上述周向槽的槽最深部(例如槽最深部33btm)的位置沿上述周向,在上述周向槽内,在所述轮胎胎面宽度方向上按照规定周期(例如比轮胎胎面设置在路面上部分的长度即接地长度的1/2小的长度)变化;并且,上述周向槽的槽底面与下述垂线(垂线P)相交的深度方向上的位置按照上述规定周期变化,该垂线经过上述无坑洼部在上述周向槽侧的边缘(边缘部11eg、边缘部12eg),并与上述轮胎胎面表面垂直或大致垂直;另外,以上述深度方向上的位置为顶点,由上述-->垂线和上述槽底面在上述轮胎胎面宽度方向上的剖面线所形成的角度(例如α1,α2)沿上述周向按照上述规定周期变化。根据该技术方案,周向槽的槽最深部位置沿轮胎胎面周向,在周向槽内沿轮胎胎面宽度方向按照规定周期变化,并且槽底面与经过无坑洼部(胎肩筋和第二筋)的边缘并与轮胎胎面表面垂直或大致垂直的垂线相交的深度方向位置、以及以该深度方向位置为顶点,由上述垂线和上述槽底面在上述轮胎胎面宽度方向的剖面线所形成的角度沿轮胎胎面周向周期地变化。因而在横力作用到充气轮胎,特别是作用到重负荷用充气轮胎上时,周向槽的槽底面和胎肩筋侧面变形位置分散,能够抑制周向槽的收缩,即抑制胎肩筋在轮胎胎面宽度方向上的位移。如上所述,一旦抑制了胎肩筋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移,就能够减少在胎肩筋被踢出时所产生的轮胎胎面朝向内侧的剪切力,能够抑制胎肩筋的偏磨耗,具体地说,能够抑制胎肩筋等边缘的剥落、锥状磨损,可以抑制由轮胎胎面沿一定方向被反复剪切而磨耗的跟部及趾部磨耗(H&T磨耗)。例如,在使周向槽的槽底面与经过胎肩筋的边缘的轮胎胎面垂直的垂线,即与胎肩筋侧面相交的深度方向的位置不变化,使胎肩筋侧面倾斜,增大位于轮胎转动中心侧的胎肩筋下部,从而抑制胎肩筋的位移的场合下,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胎肩筋侧面的变形,但是胎肩筋侧面的变形位置将集中到周向槽的特定深度方向位置上。而且,由于依靠使胎肩筋侧面倾斜不能抑制周向槽的槽底面变形,所以不能有效抑制由横力引起的胎肩筋的磨耗。另一方面,因充分苛求抑制胎肩筋变形的效果而使胎肩筋侧面极端倾斜,则导致周向槽的剖面面积减少,排水性即抗湿性能恶化。除了使胎肩筋侧面倾斜之外,还有使周向槽的槽最深部位置沿周向在宽度方向上变化的方法,例如日本特表2002-512575号公报所示,在从轮胎胎面上方观察胎肩筋和第二筋侧面形状为沿周向以正-->弦方式变化的方法,能够抑制周向槽的槽底面变形,提高抑制胎肩筋偏磨耗的效果。但是利用这种方法,由于周向槽的槽底部与胎肩筋侧面相交的深度方向的位置是恒定的,所以抑制胎肩筋侧面变形的效果下降。本专利技术的第2技术方案是在第1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上述轮胎胎面全周上构成上述周向槽之部分的有效槽剖面积S’满足以下条件,即,设槽最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沿轮胎胎面周向设置的周向槽、由所述周向槽划分的无坑洼部,其特征在于,上述周向槽的槽最深部的位置沿上述周向,在上述周向槽内,在所述轮胎胎面宽度方向上按照规定周期变化;并且,上述周向槽的槽底面与下述垂线相交的深度方向上的位置按照上述规定周期变化,该垂线经过上述无坑洼部在上述周向槽侧的边缘,并与上述轮胎胎面表面垂直或大致垂直;另外,以上述深度方向上的位置为顶点,由上述垂线和上述槽底面在上述轮胎胎面宽度方向上的剖面线所形成的角度沿上述周向按照上述规定周期变化。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3-10-29 369437/20031.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沿轮胎胎面周向设置的周向槽、由所述周向槽划分的无坑洼部,其特征在于,上述周向槽的槽最深部的位置沿上述周向,在上述周向槽内,在所述轮胎胎面宽度方向上按照规定周期变化;并且,上述周向槽的槽底面与下述垂线相交的深度方向上的位置按照上述规定周期变化,该垂线经过上述无坑洼部在上述周向槽侧的边缘,并与上述轮胎胎面表面垂直或大致垂直;另外,以上述深度方向上的位置为顶点,由上述垂线和上述槽底面在上述轮胎胎面宽度方向上的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富田新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