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卧式液压轮边制动器,包括机架,机架上设有上制动臂、下制动臂和推动器,上制动臂前端和下制动臂前端均分别设有摩擦片,机架上还设有拉杆和竖向的杠杆,上制动臂前端和下制动臂前端之间通过可控制两者开合的前连接机构传动连接,上制动臂后端和下制动臂后端之间通过后连接机构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具有同步制动和自动补偿的卧式液压轮边制动器。(*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卧式液压轮边制动器,包括机架,机架上设有上制动臂、下制动臂和推动器,上制动臂前端和下制动臂前端均分别设有摩擦片,机架上还设有拉杆和竖向的杠杆,上制动臂前端和下制动臂前端之间通过可控制两者开合的前连接机构传动连接,上制动臂后端和下制动臂后端之间通过后连接机构连接,本技术是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具有同步制动和自动补偿的卧式液压轮边制动器。【专利说明】卧式液压轮边制动器
本技术属于矿山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卧式液压轮边制动器。
技术介绍
目前,煤矿已经由使用绞车提升工人和矿车发展为使用架空索道(猴车)进行提升,地下矿用架空索道(猴车)的结构原理为:将钢丝绳安装在驱动轮、托绳轮、压绳轮、迂回轮上并经张紧装置拉紧后,由驱动装置输出动力带动驱动轮和钢丝绳运行,从而实现输送工人和矿车的原理。用地下矿用架空索道来输送矿工,可缩短矿工上下井的路途时间,减轻矿工上下井的体能消耗。由于其结构特殊,安全性能要求非常严格,而现有各种类型的制动器,大多都有结构复杂,成本高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安全可靠,具有同步制动和自动补偿的卧式液压轮边制动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卧式液压轮边制动器,包括机架,机架上设有上制动臂、下制动臂和推动器,上制动臂前端和下制动臂前端均分别设有摩擦片,机架上还设有拉杆和竖向的杠杆,拉杆、上制动臂、下制动臂和推动器均为前后横向延伸,上制动臂前端和下制动臂前端之间通过可控制两者开合的前连接机构传动连接,上制动臂后端和下制动臂后端之间通过后连接机构连接,所述后连接机构包括拐臂和竖向的调整杠杆,拐臂的拐角口向下,拐臂的拐角处与上制动臂的后端铰接,调整杠杆上部与拐臂前端铰接,调整杠杆下部与下制动臂后端铰接,拐臂后端与所述拉杆前端铰接,拉杆后端与所述杠杆上端铰接,杠杆下端与推动器后端铰接,推动器的前端与机架铰接。 所述自动补偿机构包括设置在调整杠杆外圈的轴承、设置在轴承外圈的轴承套以及连接在拐臂后部与轴承套之间的连接杆。 自动补偿机构还包括设置在轴承套上的轴承销轴,连接杆前端与轴承套通过螺丝连接,连接杆前部设有前后横向延伸的长圆孔,所述轴承销轴插接在长圆孔内。 调整杠杆上端与拐臂前端之间通过铰接接头铰接。 所述拉杆外圈套设有弹簧,机架上设有弹簧座板,拉杆上设有位于弹簧座板后侧的弹簧垫圈,弹簧夹设在弹簧座板和弹簧垫圈之间。 所述机架上设有前后横向延伸且与弹簧座板插接的弹簧调节螺栓,弹簧调节螺栓后端与机架铰接,弹簧调节螺栓上设有挡在弹簧座板前侧的前螺母。 所述拉杆为与弹簧垫圈插接的螺杆,拉杆上设有挡在弹簧垫圈后侧的后螺母。 所述前连接机构包括上下对称设置的上连扳和下连扳,上、下连扳均为“L”形板,上、下连扳的拐角处均分别与机架铰接,上、下连扳的两“L”形拐角口为相对设置并且均开口向前,上连扳的上端与上制动臂前端紧固连接,下连扳的下端与下制动臂前端紧固连接,上连扳下端与下连扳上端铰接。 上、下制动臂的中部均分别设有支撑块,机架上对应两支撑块设有两竖向的调整螺丝,两调整螺丝的端部分别与两支撑块间隔设置并可与两支撑块相抵。 本技术所述的卧式液压轮边制动器,是专为矿用载人猴车失效保护设计的安全制动装置,是一种常闭式制动器(即推动器在不通电时制动器处于制动状态),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成本低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优点,并可同步制动和自动补偿,对于矿山企业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易于推广应用。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和图2所示的卧式液压轮边制动器,包括机架3,机架3上设有上制动臂12、下制动臂6、推动器1、拉杆22和竖向的杠杆32,拉杆22、上制动臂12、下制动臂6和推动器I均为前后横向延伸,并且上制动臂12、下制动臂6和推动器I为从上至下依次间隔设置。 上制动臂12前端和下制动臂6前端均分别设有制动块8,每个制动块8上均设有摩擦片9,即上制动臂12前端和下制动臂6前端均分别通过各自制动块8设置一摩擦片9,两摩擦片9为上下正对对称设置,上制动臂12和下制动臂6也为上下对称设置,上制动臂12前端和下制动臂6前端之间通过可控制两者开合的前连接机构传动连接,所述前连接机构包括上下对称设置的上连扳5B和下连扳5A,上、下连扳5B、5A均为“L”形板,上、下连扳5B、5A的两“L”形拐角口为相对设置并且均开口向前,上连扳5B上侧折弯边向前延伸、下侧折弯边向下延伸,下连扳5A上侧折弯边向上延伸、下侧折弯边向前延伸,上、下连扳5B、5A的拐角处均分别通过一转动销轴4与机架3铰接,上连扳5B的上端与上制动臂12前端紧固连接,下连扳5A的下端与下制动臂6前端紧固连接,上连扳5B下端与下连扳5A上端通过连扳销轴10铰接,上连扳5B下端以及下连扳5A上端均对应连扳销轴10设置用于穿插连扳销轴10的销轴孔,并且为使活动更加灵活,上连扳5B下端的销轴孔孔径以及下连扳5A上端的销轴孔孔径均略大于连扳销轴10直径。 上制动臂12的中部设有一支撑块14,下制动臂6的中部设有另一支撑块14,机架3上对应两支撑块14设有两竖直的调整螺丝11,两调整螺丝11为上下间隔设置,上侧调整螺丝11端部指向上制动臂12上的支撑块14并与上制动臂12的支撑块14之间设有间隙,下侧调整螺丝11端部指向下制动臂6上的支撑块14并与下制动臂6的支撑块14之间设有间隙,即上、下两调整螺丝11的端部分别与上、下制动臂12、6上两支撑块14间隔设置并可与两支撑块14相抵。 上制动臂12后端和下制动臂6后端之间通过后连接机构连接,所述后连接机构包括拐臂19、竖向的调整杠杆38和自动补偿机构,拐臂19为拐角口向下的“L”形拐臂,拐臂19的短边折弯边向前下侧延伸、长边折弯边向后下侧延伸,拐臂19的拐角处通过拐臂销轴18与上制动臂12的后端铰接,调整杠杆38为上部向前倾斜设置,调整杠杆38上端与拐臂19前端之间通过铰接接头39铰接,铰接接头39具有左右水平延伸的铰接销轴17。调整杠杆38下端与下制动臂6后端铰接且两者之间的铰接轴也为左右水平延伸。 所述自动补偿机构包括设置在调整杠杆38外圈的轴承、设置在轴承外圈的轴承套41、设置在轴承套41上的轴承销轴37以及连接在拐臂19后部与轴承套41之间的连接杆36,连接杆36为前后横向延伸,连接杆36后端与拐臂19后部铰接且两者之间的铰接轴为左右水平延伸,连接杆36前端与轴承套41通过螺丝连接,连接杆36对应螺丝设有长圆形的插孔,并且连接杆36前部设有前后横向延伸的长圆孔,所述轴承销轴37插接在长圆孔内,所述拐臂19后部为拐臂19的长边折弯边后部,轴承套41位于调整杠杆38的中上部。 拐臂19后端与拉杆22前端铰接且两者通过第一铰接接头21铰接,第一铰接接头21具有左右水平延伸的铰接轴。拉杆22后端通过肩轴27与所述杠杆32上端铰接,杠杆32中上部通过中间销轴29与机架3铰接并形成支点,杠杆32下端通过下销轴33与推动器I后端铰接,推动器I的推杆为向后伸出,即杠杆32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卧式液压轮边制动器,包括机架,机架上设有上制动臂、下制动臂和推动器,上制动臂前端和下制动臂前端均分别设有摩擦片,其特征在于:机架上还设有拉杆和竖向的杠杆,拉杆、上制动臂、下制动臂和推动器均为前后横向延伸,上制动臂前端和下制动臂前端之间通过可控制两者开合的前连接机构传动连接,上制动臂后端和下制动臂后端之间通过后连接机构连接,所述后连接机构包括拐臂和竖向的调整杠杆,拐臂的拐角口向下,拐臂的拐角处与上制动臂的后端铰接,调整杠杆上部与拐臂前端铰接,调整杠杆下部与下制动臂后端铰接,拐臂后端与所述拉杆前端铰接,拉杆后端与所述杠杆上端铰接,杠杆下端与推动器后端铰接,推动器的前端与机架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毅,李德申,吴亮,
申请(专利权)人:焦作市银星制动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