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体式侧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79215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29 11: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体式侧围结构,它包括前立柱、外纵梁、风窗支柱、中支柱及后翼子板,前立柱、外纵梁、风窗支柱、中支柱及后翼子板为分离式结构,外纵梁和风窗支柱上下相对设置,外纵梁和风窗支柱前侧之间通过前立柱连接,外纵梁和风窗支柱中部之间通过中支柱连接,外纵梁和风窗支柱的后侧之间通过后翼子板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传统的整体式侧围分割成五个零件,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并取消单纯起包覆作用的侧围内板,用具有高强结构的加强件作为侧围外板,可提高侧围工艺性,同时优化零件构成以减轻车身重量,使整车设计更符合法规要求和低碳环保的理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分体式侧围结构,它包括前立柱、外纵梁、风窗支柱、中支柱及后翼子板,前立柱、外纵梁、风窗支柱、中支柱及后翼子板为分离式结构,外纵梁和风窗支柱上下相对设置,外纵梁和风窗支柱前侧之间通过前立柱连接,外纵梁和风窗支柱中部之间通过中支柱连接,外纵梁和风窗支柱的后侧之间通过后翼子板连接。本技术将传统的整体式侧围分割成五个零件,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并取消单纯起包覆作用的侧围内板,用具有高强结构的加强件作为侧围外板,可提高侧围工艺性,同时优化零件构成以减轻车身重量,使整车设计更符合法规要求和低碳环保的理念。【专利说明】
本技术涉及汽车车身结构
,具体地指一种可减轻车身重量并降低生 产成本的分体式侧围结构。 分体式侧围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乘用车的侧围广泛采用的是整体式结构,它是由侧围内板和侧围外板构成, 但是从功能角度分析,整体式侧围的侧围外板主要是起到包覆侧围内板的作用,对于车身 碰撞和承载没有凸出贡献,反而增加整车重量;从生产角度分析,整体式侧围对生产设备投 资要求高,需要大型生产线进行加工生产。目前业界关于解决整体式侧围问题的思路是优 化侧围造型,将门洞区域废料套材其他中小零件等;但它们都不能有效解决整车重量和生 产成本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减轻车身重量并 降低生产成本的分体式侧围结构。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分体式侧围结构,它包括前立柱、外纵梁、风窗支 柱、中支柱及后翼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立柱、外纵梁、风窗支柱、中支柱及后翼子板为 分离式结构,所述外纵梁和风窗支柱上下相对设置,所述外纵梁和风窗支柱前侧之间通过 前立柱连接,所述外纵梁和风窗支柱中部之间通过中支柱连接,所述外纵梁和风窗支柱的 后侧之间通过后翼子板连接;所述风窗支柱后侧设有第一搭接面,所述外纵梁后部设有第 三搭接面,所述后翼子板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上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搭接面相匹配的第二 搭接面,所述第二搭接面设置在所述第一搭接面外部,所述后翼子板通过第一搭接面与第 二搭接面的焊接与所述风窗支柱固定连接;所述后翼子板的本体下部焊接在外纵梁上端面 上,所述本体下部前端设有与所述第三搭接面相匹配的第四搭接面,所述第四搭接面设置 在所述第三搭接面外部,所述后翼子板通过第三搭接面与第二搭接面的焊接与所述外纵梁 固定连接。 上述方案中: 所述风窗支柱前侧沿坚向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前立柱上端深入到第一凹槽中并与 风窗支柱焊接连接;所述外纵梁前侧沿水平向设有第二凹槽,所述前立柱下端向后折弯并 深入到第二凹槽中与所述外纵梁焊接。 所述风窗支柱中部下端面沿坚向设有第三凹槽,所述中支柱上端深入到第三凹槽 中并与所述风窗支柱焊接连接;所述外纵梁中部上端面沿坚向设有第四凹槽,所述中支柱 下端深入到第四凹槽中并与所述外纵梁焊接连接。 所述风窗支柱后侧设有第一搭接面,所述后翼子板的上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搭接面 相匹配的第二搭接面,所述第二搭接面设置在所述第一搭接面外部,所述后翼子板通过第 一搭接面与第二搭接面的焊接与所述风窗支柱固定连接;所述外纵梁后部设有第三搭接 面,所述后翼子板的下部焊接在外纵梁上端面,所述后翼子板的下部前端设有与所述第三 搭接面相匹配的第四搭接面,所述第四搭接面设置在所述第三搭接面外部,所述后翼子板 通过第三搭接面与第二搭接面的焊接与所述外纵梁固定连接。 本技术的一种分体式侧围结构,将传统的整体式侧围分割成五个零件,通过 焊接的方式连接,并取消单纯起包覆作用的侧围内板,用具有高强结构的加强件作为侧围 外板,可提高侧围工艺性,同时优化零件构成以减轻车身重量,使整车设计更符合法规要求 和低碳环保的理念。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中的前支柱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中的外纵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中的风窗支柱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中的中支柱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中的后翼子板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的分体式侧围结构组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考图6,本实施例的一种分体式侧围结构,它包括前立柱1(参考图1)、外纵梁 2 (参考图2)、风窗支柱3 (参考图3)、中支柱4 (参考图4)及后翼子板5 (参考图5),所述 前立柱1、外纵梁2、风窗支柱3、中支柱4及后翼子板5为分离式结构,均是取消其相对应的 侧围内板,用具有高强结构的加强件制成的侧围外板,这样各个零件即可在不同的生产线 单独生产,以达到避免
技术介绍
中整体式侧围需要大型生产线进行加工生产的目的,因此 从生产成本来说更加经济,从生产安排来说更加灵活。另外,采用传统整体式侧围的车型, 如需改型须重新开发新零件和全套工装,而分体式侧围只须在有变动的区域新开发零件和 工装,大大缩短开发周期、降低调试难度和有效控制成本。 本实施例中,前立柱1、外纵梁2、风窗支柱3、中支柱4的强度通过增加其厚度和材 料强度实现,而后翼子板5的强度通过增加其厚度实现,以满足侧围的强度要求。 本实施例中,外纵梁2和风窗支柱3上下相对设置,外纵梁2和风窗支柱3前侧之 间通过前立柱1连接,外纵梁2和风窗支柱3中部之间通过中支柱4连接,外纵梁2和风窗 支柱3的后侧之间通过后翼子板5连接,具体为: 在风窗支柱3前侧沿坚向设有第一凹槽3. 1,前立柱1上端深入到第一凹槽3. 1中 并与风窗支柱3焊接连接;外纵梁2前侧沿水平向设有第二凹槽2. 1,前立柱1下端向后折 弯并深入到第二凹槽2. 1中与外纵梁2焊接;风窗支柱3中部下端面沿坚向设有第三凹槽 3. 2,中支柱4上端深入到第三凹槽3. 2中并与风窗支柱3焊接连接;外纵梁2中部上端面 沿坚向设有第四凹槽2. 2,中支柱4下端深入到第四凹槽2. 2中并与外纵梁2焊接连接;风 窗支柱3后侧设有第一搭接面3. 3,外纵梁2后部设有第三搭接面2. 3,后翼子板5包括本 体,本体的上部设有与第一搭接面3. 3相匹配的第二搭接面5. 1,第二搭接面5. 1设置在第 一搭接面3. 3外部,后翼子板5通过第一搭接面3. 3与第二搭接面5. 1的焊接与风窗支柱 3固定连接;后翼子板5的本体下部焊接在外纵梁2上端面上,本体下部前端设有与第三搭 接面2. 3相匹配的第四搭接面5. 2,第四搭接面5. 2设置在第三搭接面2. 3外部,后翼子板 5通过第三搭接面2. 3与第二搭接面5. 2的焊接与外纵梁2固定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结构做任何形 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 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 一种分体式侧围结构,它包括前立柱(1)、外纵梁(2)、风窗支柱(3)、中支柱(4)及 后翼子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立柱(1)、外纵梁(2)、风窗支柱(3)、中支柱(4)及后翼 子板(5)为分离式结构,所述外纵梁(2)和风窗支柱(3)上下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体式侧围结构,它包括前立柱(1)、外纵梁(2)、风窗支柱(3)、中支柱(4)及后翼子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立柱(1)、外纵梁(2)、风窗支柱(3)、中支柱(4)及后翼子板(5)为分离式结构,所述外纵梁(2)和风窗支柱(3)上下相对设置,所述外纵梁(2)和风窗支柱(3)前侧之间通过前立柱(1)连接,所述外纵梁(2)和风窗支柱(3)中部之间通过中支柱(4)连接,所述外纵梁(2)和风窗支柱(3)的后侧之间通过后翼子板(5)连接;所述风窗支柱(3)后侧设有第一搭接面(3.3),所述外纵梁(2)后部设有第三搭接面(2.3),所述后翼子板(5)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上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搭接面(3.3)相匹配的第二搭接面(5.1),所述第二搭接面(5.1)设置在所述第一搭接面(3.3)外部,所述后翼子板(5)通过第一搭接面(3.3)与第二搭接面(5.1)的焊接与所述风窗支柱(3)固定连接;所述后翼子板(5)的本体下部焊接在外纵梁(2)上端面上,所述本体下部前端设有与所述第三搭接面(2.3)相匹配的第四搭接面(5.2),所述第四搭接面(5.2)设置在所述第三搭接面(2.3)外部,所述后翼子板(5)通过第三搭接面(2.3)与第二搭接面(5.2)的焊接与所述外纵梁(2)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莹谢佑清吴小兵
申请(专利权)人: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