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64604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22 16:31
燃料电池车辆(10)具备燃料电池堆(14)和用于将所述燃料电池堆(14)搭载于前机箱(12)的车身框架(16)。燃料电池堆(14)及框架构件(132)具有在车辆俯视下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部位,并且,所述燃料电池堆(14)的车辆前方向端部(14a)位于比所述框架构件(132)的车辆前方向端部(132a)靠车辆后方向的位置,另一方面,所述燃料电池堆(14)的车辆后方向端部(14b)位于比所述框架构件(132)的车辆后方向端部(132b)靠车辆前方向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燃料电池车辆(10)具备燃料电池堆(14)和用于将所述燃料电池堆(14)搭载于前机箱(12)的车身框架(16)。燃料电池堆(14)及框架构件(132)具有在车辆俯视下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部位,并且,所述燃料电池堆(14)的车辆前方向端部(14a)位于比所述框架构件(132)的车辆前方向端部(132a)靠车辆后方向的位置,另一方面,所述燃料电池堆(14)的车辆后方向端部(14b)位于比所述框架构件(132)的车辆后方向端部(132b)靠车辆前方向的位置。【专利说明】燃料电池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燃料电池堆和用于将所述燃料电池堆搭载于车辆的前机箱的车 辆侧框架的燃料电池车辆,所述燃料电池堆具有通过燃料气体与氧化剂气体的电化学反应 而发电的燃料电池,并层叠有多个所述燃料电池。
技术介绍
例如,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具有发电单元(cell),该发电单元是在由高分子离 子交换膜构成的电解质膜的两侧,通过隔板夹持分别配置阳极电极及阴极电极的电解质膜 /电极结构体(MEA)。这种燃料电池通常是通过层叠规定数量的发电单元来作为车载用燃 料电池堆加以使用。 在上述车载用燃料电池堆中,构成例如如日本特开2003-173790号公报(以下称 为以往技术)所公开的车载用燃料电池系统。如图13所示,燃料电池系统包括搭载于车辆 1的前机箱2的燃料电池堆3。燃料电池堆3沿铅垂方向层叠有多个燃料电池3a。 在前机箱2,在行进方向前方配设有散热器4,并在所述散热器4的后方与其接近 地配设有离子交换器5a、空气过滤器5b、中间冷却器5c及增压器5d等辅机。而且,在燃料 电池堆3的下方与其接近地配置有作为行驶马达的主马达6。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在上述的以往技术中,在前机箱2内,与燃料电池堆3接近地配置各种辅机、 散热器4。因此,希望在从外部对车辆1施加了冲击载荷时,能阻止这些设备类直接与燃料 电池堆3抵接。因此,例如,考虑用强度较高的外罩包围燃料电池堆3,但这样设备整体变得 大型化。 本专利技术是应对这种要求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燃料电池车辆:不需要 使用强度较高的外罩覆盖燃料电池,能够用简单且经济的结构尽量阻止外部载荷直接作用 于所述燃料电池,能够可靠地保护所述燃料电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燃料电池车辆,该燃料电池车辆具备:燃料电池堆,其具有通过燃 料气体与氧化剂气体的电化学反应而发电的燃料电池,且层叠有多个所述燃料电池;车辆 侧框架,其用于将所述燃料电池堆搭载于车辆的前机箱。 在该燃料电池车辆中,设有缓和从外部施加的冲击并且比燃料电池堆的车辆前后 方向的长度长的冲击缓和机构。并且,燃料电池堆及冲击缓和机构具有在车辆俯视下在车 宽方向上重叠的部位,并且所述燃料电池堆的车辆前方向端部位于比所述冲击缓和机构的 车辆前方向端部靠车辆后方向的位置,另一方面,所述燃料电池堆的车辆后方向端部位于 比所述冲击缓和机构的车辆后方向端部靠车辆前方向的位置。 根据本专利技术,冲击缓和机构构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比燃料电池堆长,并且所述 燃料电池堆在车辆俯视下配置于所述冲击缓和机构的范围内。因此,燃料电池堆在车辆前 方向或车辆后方向不会从冲击缓和机构突出。 因此,在从车辆前后方向对燃料电池车辆施加有外部载荷时,能够由冲击缓和机 构可靠地挡住所述外部载荷。由此,外部载荷不会直接施加于燃料电池堆。 因此,不需要使用强度较高的外罩覆盖燃料电池堆,能够用简单且经济的结构尽 量阻止外部载荷直接作用于燃料电池,能够可靠地保护所述燃料电池。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燃料电池车辆的主要部分侧视说明图。 图2是所述燃料电池车辆的主要部分立体说明图。 图3是所述燃料电池车辆的主要部分俯视说明图。 图4是构成所述燃料电池堆的燃料电池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5是所述燃料电池堆的辅机类的说明图。 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燃料电池车辆的主要部分侧视说明图。 图7是所述燃料电池车辆的主要部分俯视说明图。 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燃料电池车辆的主要部分侧视说明图。 图9是所述燃料电池车辆的主要部分俯视说明图。 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燃料电池车辆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说明 图。 图11是所述燃料电池车辆的主视说明图。 图12是所述燃料电池车辆的主要部分俯视说明图。 图13是以往技术所公开的车载用燃料电池系统的主要部分侧视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燃料电池车辆10包括收纳于前 机箱(所谓的电机室)12的燃料电池堆14和用于将所述燃料电池堆14搭载于所述前机箱 12的车身框架(车辆侧框架)16。 在燃料电池堆14中,多个燃料电池 18以坚立姿势沿与燃料电池车辆10的车长方 向(箭头L方向)交叉的车宽方向(箭头Η方向)层叠。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燃料电池18 也可以沿燃料电池车辆10的高度方向(箭头Τ方向)层叠。 如图2和图3所不,在多个燃料电池18的层叠方向一端,朝向外方依次配设有第 一接线板20a、第一绝缘板22a及第一端板24a。在多个燃料电池18的层叠方向另一端,朝 向外方依次配设有第二接线板20b、第二绝缘板22b及第二端板24b。 从第一端板24a的中央部延伸出与第一接线板20a相连接的第一输出端子26a。 从第二端板24b的中央部延伸出与第二接线板20b连接的第二输出端子26b。 第一端板24a及第二端板24b具有将各角部切去而成的横长的大致长方形状,但 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具有长方形状、正方形状等。 连结杆(紧固构件)28a的两端通过螺钉30固定在第一端板24a与第二端板24b 的各长边之间。连结杆(紧固构件)28b的两端通过螺钉30固定在第一端板24a与第二端 板24b的各短边之间。通过连结杆28a、28b,对燃料电池堆14的多个层叠的燃料电池18施 加层叠方向(箭头Η方向)的紧固载荷。 如图4所示,燃料电池18具有横长的长方形状,由第一隔板42及第二隔板44夹 持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40。第一隔板42及第二隔板44例如由钢板、不锈钢板、铝板或电 镀处理钢板等金属隔板、碳隔板构成。 在燃料电池18的箭头L方向(图4中,水平方向)的一端缘部,沿箭头T方向(铅 垂方向)排列设置有用于供给氧化剂气体、例如含氧气体的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46a及 用于排出燃料气体、例如含氢气体的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48b,该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 46a及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48b在层叠方向即箭头Η方向上相互连通。 在燃料电池18的箭头L方向的另一端缘部,沿箭头Τ方向排列设置有用于供给燃 料气体的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48a及用于排出氧化剂气体的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46b, 该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48a和该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46b在箭头Η方向上相互连通。 在燃料电池18的箭头Τ方向的上端缘部设有用于供给冷却介质的一对冷却介质 入口连通孔50a,并在所述燃料电池18的箭头Τ方向的下端缘部设有用于排出所述冷却介 质的一对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料电池车辆,其具备:燃料电池堆(14),其具有通过燃料气体与氧化剂气体的电化学反应而发电的燃料电池(18),且层叠有多个所述燃料电池(18);车辆侧框架(16),其用于将所述燃料电池堆(14)搭载于车辆的前机箱(12),所述燃料电池车辆的特征在于,在该燃料电池车辆中设有冲击缓和机构(132),该冲击缓和机构(132)缓和从外部施加的冲击,并且形成得比所述燃料电池堆(1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长,所述燃料电池堆(14)及所述冲击缓和机构(132)具有在车辆俯视下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部位,并且,所述燃料电池堆(14)的车辆前方向端部(14a)位于比所述冲击缓和机构(132)的车辆前方向端部(132a)靠车辆后方向的位置,另一方面,所述燃料电池堆(14)的车辆后方向端部(14b)位于比所述冲击缓和机构(132)的车辆后方向端部(132b)靠车辆前方向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内藤秀晴好永成志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