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同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苗床移动精准补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536429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15 14: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苗床移动精准补光装置,包括导轨、移动单元及补光单元;移动单元包括承重轮、连接框架、摩擦轮及驱动电机,导轨设置在温室育苗区的上方,导轨上下两侧分别设有承重轮槽与摩擦轮槽,承重轮位于承重轮槽中,连接框架上端与承重轮连接,通过承重轮悬挂在导轨上,摩擦轮设在连接框架内部,并与摩擦轮槽配合滚动连接,驱动电机设在连接框架的外侧,并与摩擦轮连接,驱动摩擦轮及连接框架在导轨上移动;补光单元包括连接在连接框架下方的补光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摩擦轮与承重轮的配合实现补光灯在导轨上的移动,驱动电机按照设定的模式控制补光灯的运动速度和幅度,实现精准补光,操作便捷,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易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苗床移动精准补光装置,包括导轨、移动单元及补光单元;移动单元包括承重轮、连接框架、摩擦轮及驱动电机,导轨设置在温室育苗区的上方,导轨上下两侧分别设有承重轮槽与摩擦轮槽,承重轮位于承重轮槽中,连接框架上端与承重轮连接,通过承重轮悬挂在导轨上,摩擦轮设在连接框架内部,并与摩擦轮槽配合滚动连接,驱动电机设在连接框架的外侧,并与摩擦轮连接,驱动摩擦轮及连接框架在导轨上移动;补光单元包括连接在连接框架下方的补光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摩擦轮与承重轮的配合实现补光灯在导轨上的移动,驱动电机按照设定的模式控制补光灯的运动速度和幅度,实现精准补光,操作便捷,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易推广。【专利说明】一种苗床移动精准补光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补光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苗床移动精准补光装置,属于设施农 业中温室种植领域。
技术介绍
中国专利CN203424055U公布了一种人工补光温室立体育苗架,包括支架和沿支 架高度方向安装的若干层相平行的可安放苗床的支板,而各苗床上方的支板底面安装有若 干LED灯,同时还安装有若干下挂式水喷淋头。 上述专利中采用的是固定位置补光,这种方式也是目前国内温室内的补光系统普 遍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补光灯布的太少易造成植物生长不均、叶面积指数低, 补光灯布的过多易造成能源利用率的降低和温度的上升。因此提供一种能够提升能源利用 效率并提高补光均匀性,提高植物光合效率,获得最大的叶面积指数的补光装置,对于现有 温室种苗领域补光技术是一个极大的丰富与补充。 【专利技术内容】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实施操作便捷、 结构简单、人工成本低、工作效率高、适用于温室里大规模作物补光的苗床移动补光装置。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种苗床移动精准补光装置,包括导轨、移动单元及补光单元; 所述的导轨设置在温室育苗区的上方,所述的导轨上下两侧分别设有承重轮槽与 摩擦轮槽; 所述的移动单元包括承重轮、连接框架、摩擦轮及驱动电机,所述的承重轮位于承 重轮槽中,所述的连接框架上端与承重轮连接,通过承重轮悬挂在导轨上,所述的摩擦轮设 在连接框架内部,并与摩擦轮槽配合滚动连接,所述的驱动电机设在连接框架的外侧,并与 摩擦轮连接,驱动摩擦轮及连接框架在导轨上移动; 所述的补光单元包括连接在连接框架下方的补光灯。 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的控制单元包括位置传感器和计算机,所述的位置传感器 沿导轨长度方向均布设置,感应补光灯的位置,所述的计算机同时与驱动电机及位置传感 器连接,控制着驱动电机的运行模式,并接受位置传感器发送的补光灯的位置信息。 所述的承重轮槽共两条,平行设置,所述的承重轮设有两个,分别位于两条称重轮 槽中,并分别与连接框架两侧的上端连接。 所述的补光单元包括灯座、补光灯与反光板,所述的灯座通过连杆连接在连接框 架的下方,所述的补光灯安装在灯座上,所述的反光板设在补光灯的周围。 所述的反光板由四块等腰梯形的镜面反光铝板组成,沿导轨长度方向的两块铝板 与水平方向夹角为45°,垂直于导轨长度方向的两块铝板与水平方向夹角为60°。 所述的补光灯为LED补光灯或生物钠灯,补光灯规格根据作物不同具体调节。 沿导轨长度方向设有两个或多个补光单元,各补光单元分别通过独立的移动单元 设置在导轨上,各补光单元之间通过联动杆相连接,其中一个或多个移动单元的驱动电机 运行,带动所有的补光单元在导轨上移动。 所述的连接框架由两个侧板及一个底板组合形成。 所述的摩擦轮的外侧覆盖有增大摩擦力的皮革层或橡胶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苗床移动补光装置,补光灯通过摩擦轮与承 重轮的配合实现在导轨上的移动,驱动电机按照计算机里设定的模式精确控制补光灯的运 动速度和幅度,实现精准补光。具体而言,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专利技术综合运用效率高,将补光灯的移动控制一体化。 (2)本专利技术综合采用摩擦轮与支撑轮实现补光灯的自动位置控制。 (3)本专利技术通过移动补光灯大幅度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了叶面积指数。 (4)本专利技术适用于温室内大规模的精确补光,具体操作时按照作物的生长需求选 择不同的补光模式,从而确定补光灯的移动速度及补光强度。操作便捷,结构简单,人工成 本低,工作效率高,适用面广,易推广。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的苗床移动补光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补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中的苗床移动补光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为导轨,2为承重轮,3为摩擦轮,4为连接框架,5为驱动电机,6为灯 座,7为补光灯,8为反光板,9为计算机,10为联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种苗床移动精准补光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导轨1、移动单元、补光单元及控制 单元; 移动单元包括承重轮2、连接框架4、摩擦轮3及驱动电机5,导轨1设置在温室的 上方,导轨1上下两侧分别设有承重轮槽与摩擦轮槽,承重轮槽共两条,平行设置,承重轮2 设有两个,分别位于两条称重轮槽中,并分别与连接框架4两侧的上端连接,连接框架4由 两个侧板及一个底板组合形成。连接框架4通过承重轮2悬挂在导轨1上,摩擦轮3设在 连接框架4内部,并与摩擦轮槽配合滚动连接,摩擦轮3的外侧覆盖有增大摩擦力的皮革层 或橡胶层。驱动电机5设在连接框架4的外侧,并与摩擦轮3连接,可以通过电机的正转和 反转,驱动摩擦轮3及连接框架4在导轨1上前进和后退。 补光单元如图2所示,包括灯座6、补光灯7及反光板8,灯座6通过连杆连接在连 接框架4的下方,补光灯7安装在灯座6上,反光板8设在补光灯7的周围。反光板8由四 块等腰梯形的镜面反光铝板组成,沿导轨1长度方向的两块铝板与水平方向夹角为45°, 垂直于导轨1长度方向的两块铝板与水平方向夹角为60°。补光灯7为LED补光灯或生物 钠灯,补光灯规格根据作物不同具体调节。 控制单元包括位置传感器和计算机9,位置传感器沿导轨1长度方向均布设置,感 应补光灯7的位置,计算机9同时与驱动电机5及位置传感器连接,控制着驱动电机5的运 行模式,并接受位置传感器发送的补光灯7的位置信息。计算机9存储设定的补光灯移动 的距离和时间,并显示和存储采集到的补光灯位置。 苗床移动精准补光装置工作流程介绍如下: 工作前检查补光单元位置,确认补光灯处于初始位置。本装置工作时,接通电源, 通过计算机显示屏设置补光单元移动模式,驱动电机按照设定的速度和方向驱动摩擦轮转 动,摩擦轮和摩擦轮槽之间的摩擦力通过连接框架传递给承重轮,带动承重轮前进,补光单 元随之前进;当前进到一定位置时,驱动电机反转,带动承重轮逆向转动,补光单元逆向移 动,回到初始位置,驱动电机再次正转进行下一个移动循环。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沿导轨1长度方向设有两个或多个补光单 元,各补光单元分别通过独立的移动单元设置在导轨1上,各补光单元之间通过联动杆10 相连接,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苗床移动精准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轨(1)、移动单元及补光单元;所述的导轨(1)设置在温室育苗区的上方,所述的导轨(1)上下两侧分别设有承重轮槽与摩擦轮槽;所述的移动单元包括承重轮(2)、连接框架(4)、摩擦轮(3)及驱动电机(5),所述的承重轮(2)位于承重轮槽中,所述的连接框架(4)上端与承重轮(2)连接,通过承重轮(2)悬挂在导轨(1)上,所述的摩擦轮(3)设在连接框架(4)内部,并与摩擦轮槽配合滚动连接,所述的驱动电机(5)设在连接框架(4)的外侧,并与摩擦轮(3)连接,驱动摩擦轮(3)及连接框架(4)在导轨(1)上移动;所述的补光单元包括连接在连接框架(4)下方的补光灯(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杰司慧萍吴军辉林开颜孙亮李引施建锋周全秦同娣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