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522267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8 19: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阻加热装置,其包括一座体、一电源控制组件、一容器、一盖体、及两个加热电极。一通道穿设座体的一前表面及一相对于前表面的后表面。电源控制组件设置于座体中,且包括一电性接点设置于通道的上壁面。容器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于通道内,且盖体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于容器上。两个加热电极,相对容器的相反两侧固定于盖体上并电性连结于电性接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阻加热装置能够于烹煮过程中观看食材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阻加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阻加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可以用于食材烹调的电阻加热 装直。
技术介绍
电阻加热(Ohmicheating)技术是利用食品本身具有的电阻抗(impedance),当 电流通过时会感应生热来提高食品温度的一种加工技术。通过导电度的控制,可以使食品 内外、固体颗粒与液体以同一速率来产生热能,确保含颗粒流体食品的杀菌均匀性并改善 广品品质。 杨等人于1999年研究获得电阻生热式食材加热方法与装置的专利,此专利将一 种将食材通过电流而通过本身电阻生热来达到加热目的的方法与装置。电阻加热技术是以 交流电电流通过食品,利用食品本身的导电性(食品中所含的盐分或有机酸均为电解质), 及不良导体产生大的电阻抗特性产生热能。能改善传统加热蒸煮因食品体积或厚度的增 力口,使热量需较长时间传递至食品中心,影响产品品质的问题。 经研究后发现此技术不仅能应用于热凝固食材(如萝卜糕、芋头糕、碗稞、年糕、 鱼板等),也能炖卤食品等。然而传统电阻加热装置中用于盛装食材的容器并非透明,或 是盛装食材的容器完全为加热装置本身所围绕,无法供使用者观察食材于烹煮过程中的变 化。另一方面,传统的电阻加热装置均具有较大的体积且不易清洗,不受市场消费者所欣 赏。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传统的电阻加热装置的缺点,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于烹 煮过程中观看食材变化的电阻加热装置。本技术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小、易清 洗的电阻加热装置。 根据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上述电阻加热装置包括一座体、一电源控制组件、 一容器、一盖体、及两个加热电极。一通道穿设座体的一前表面及一相对于前表面的后表 面。电源控制组件设置于座体中,且包括一电性接点设置于通道的上壁面。容器以可分离 的方式设置于通道内,且盖体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于容器上。一蒸汽导引通道限定于盖体 内。蒸汽导引通道配置用于导引来自容器的蒸汽朝座体的后方排出。两个加热电极相对容 器内部的相反两侧固定于盖体上并电性连结于电性接点。 在部分实施例中,盖体包括一下盖件及一上盖件。下盖件以可分离的方式结合于 容器。多个蒸汽导孔穿设下盖件。上盖件设置于下盖件之上。一凹槽形成于上盖件面向下 盖件的底面,且凹槽具有一开口相邻座体的后表面。蒸汽导孔、凹槽及开口共同限定上述蒸 汽导引通道。在部分实施例中,下盖件包括一结合部及一凸出于结合部的凸出部,凸出部的 形状对应于凹槽的形状并设置于凹槽中,其中且凸出部的高度小于凹槽的深度。 在部分实施例中,电阻加热装置还包括两个电传导体,两个电传导体设置于盖体 且分别电性连结两个加热电极与电性接点。在部分实施例中,两个电传导体各自呈板状,且 分别自盖体的相反二侧边朝盖体的实质中心延展。在部分实施例中,盖体包括两个槽结构 形成于盖体相邻通道的上壁面的上表面,两个电传导体设置于槽结构内。 在部分实施例中,电阻加热装置还包括一支架结构。支架结构包括一框体及一电 连结单元。框体环绕通道。电连结单元相对电性接点设置于框体并电性连结于两个加热电 极。在部分实施例中,框体包括一上框件及一相对于上框件的下框件,电连结单元设置于上 框件,且下框件位于相邻座体的后表面的一侧具有一凸缘,凸缘朝上框件凸出。 在部分实施例中,容器为透明。在部分实施例中,电源控制组件还包括一电源及一 控制器。电性接点电性连结于电源,且控制器电性连结于电源以控制电源的开启或关闭。 本技术的电阻加热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于开启后即可利用欧姆原理对食品 进行加热处理,适用于任何食品的加热加工处理。由于用于盛装食材的容器为透明的,因此 使用者可精准掌控食材的份量且可观看食材于烹饪过程中的变化。再者,由于加热电极并 非内嵌于容器内部,加热电极片可自容器分离,易于后续清洗及更换。另外,本技术的 欧姆加热装置中,食材烹煮过程中所产生的蒸汽可经由蒸汽导引通道排放于电阻加热装置 的后方,使安全性进一步获得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根据本技术部分实施例的一电阻加热装置的示意图,其中盖体未连 结于容器且容器未设置于座体内。 图2显示根据本技术部分实施例的一电阻加热装置的示意图,其中盖体连结 于容器之上且容器设置于座体内。 图3显示根据本技术部分实施例的一电阻加热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显示根据本技术部分实施例的一电阻加热装置的部分元件的结构分解 图。 图5显示根据本技术部分实施例的一电阻加热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电阻加热装置 5?食材 10?座体 11?前表面 12?后表面 13?上表面 14?下表面 15?通道 151?上壁面 153?下壁面 20?电源控制组件 21?控制电路 23?电性接点 25?控制器 30?容器 301?侧边 303?侧边 40?盖体 401?侧边 403?侧边 41?下盖件 411?结合部 413?凸出部 43?上盖件 435?固定结构 45?蒸汽导孔 47?凹槽 471 ?开口 50?加热电极 60?电性导体 70?支架结构 71?框体 711?上框件 713?下框件 7131 ?凸缘 73?电连结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 图做详细的说明。其中,实施例中的各元件的配置为说明之用,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 且实施例中附图标记的部分重复,是为了简化说明,并非意指不同实施例之间的关联性。 请参照图1,在部分实施例中,电阻加热装置1包括一座体10、一电源控制组件20、 一容器30、一盖体40、及两个加热电极50。盖体40可选择性地设置于容器30上方,通过此 置入固定于盖体40上的两个加热电极50于容器30当中。另外,如图2所示,容器30与盖 体40也可选择性地自座体10前方置入座体10内部并电性连结电源控制组件20,以加热容 器30内部的食材。关于电阻加热装置1的结构特征将于下方说明进一步描述。 参照图3,在部分实施例中,座体10包括一前表面11、一后表面12、一上表面13、 及一下表面14。前表面11相对于一后表面12,且上表面13相对于下表面14。上表面13 与下表面14分别连结于前表面11与后表面12之间。一通道15沿平行于上表面13或下 表面14的方向穿设座体10的前表面11及后表面12。 电源控制组件20配置用于供应并控制电阻加热装置1所需的电力。在部分实施 例中,电源控制组件20包括一控制电路21、一电性接点23、及一控制器25。控制电路21设 置于座体10内部并电性连结于电性接点23及控制器25。电性接点23形成于通道15相邻 上表面13的上壁面151,控制器25设置于上表面13。使用者可通过控制器25对电阻加热 装置1的开启或关闭、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等参数进行调整。 容器30配置用以盛装一食材(例如:萝卜糕、豆腐或年糕等热凝固食材,及可导电 的食材)。在部分实施例中,容器30为透明或接近透明,以利使用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阻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座体,其中一通道穿设该座体的一前表面及一相对于该前表面的后表面;一电源控制组件,设置于该座体中,且包括一电性接点设置于该通道的上壁面;一容器,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于该通道内;一盖体,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于该容器上,其中一蒸汽导引通道限定于该盖体内,该蒸汽导引通道配置用于导引来自该容器的蒸汽朝该座体的后方排出;以及两个加热电极,分别相对该容器的相反两侧固定于该盖体,并电性连结于该电性接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电阻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座体,其中一通道穿设该座体的一前表面及一相对于该前表面的后表面; 一电源控制组件,设置于该座体中,且包括一电性接点设置于该通道的上壁面; 一容器,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于该通道内; 一盖体,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于该容器上,其中一蒸汽导引通道限定于该盖体内,该蒸 汽导引通道配置用于导引来自该容器的蒸汽朝该座体的后方排出;以及 两个加热电极,分别相对该容器的相反两侧固定于该盖体,并电性连结于该电性接点。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阻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盖体包括: 一下盖件,以可分离的方式结合于该容器,其中多个蒸汽导孔穿设该下盖件;以及 一上盖件,设置于该下盖件之上,其中一凹槽形成于该上盖件面向该下盖件的下表面, 且该凹槽具有一开口相邻该座体的后表面,其中该等蒸汽导孔、该凹槽及该开口共同限定 该蒸汽导引通道。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阻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盖件包括一结合部及一自该 结合部凸出的凸出部,该凸出部的形状对应于该凹槽的形状并设置于该凹槽中,其中且该 凸出部的高度小于该凹槽的深度。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峰齐蔡耀德杨炳辉欧家兴汤怡琇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