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冷型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09907 阅读:2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8 12: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蓄冷型热交换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有效的冷却能储存性能和稳定的冷却能辐射性能并且实现高生产率。蒸发器(40)具有多个制冷剂管(45),所述多个制冷剂管等间隔布置以在所述多个制冷剂管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多个蓄冷容器(47)布置在一些容纳空间中,而散热片(46)布置在剩余的容纳空间中。蓄冷单元由一个蓄冷容器(47)和布置在蓄冷容器(47)两侧的两个制冷剂管(45)形成。蓄冷容器(47)中的每一个都具有突起部(47b),所述突起部从一个壁部(47a)到另一个壁部(47a)以形成热交换部分。蓄冷容器通过焊接材料(47)连接到制冷剂管(4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蓄冷型热交换器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0年9月29日的申请号为201010134266. 7的专利技术的分案 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在制冷循环中使用的蓄冷型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制冷循环用于空调设备。已经提出了许多建议,虽然冷却操作可能是受限制的操 作,但是根据这些建议,即使当制冷循环的操作停止时,也可实施冷却操作。例如,在车用空 调设备的情况下,制冷循环通过用于驱动车辆的发动机来操作。因此,当发动机操作在车辆 停止期间暂时停止时,制冷循环的操作也同样停止。根据这些思想中的一个,在制冷循环 中使用其中蓄冷装置连接到热交换器的蓄冷型热交换器,以便即使在车辆的暂时停止期间 (即,在发动机暂时停止期间)也可提供冷却操作。 例如,在本领域中公知以下现有技术(专利文献): (1)日本专利出版物 No. 2004-184071 (2)日本专利出版物 No. 2002-27416 (3)日本专利出版物(PCT) No. 2006-503253 (4)日本专利出版物 No. 2002-225536 (5)日本专利出版物 No. 2001-107035 根据以上专利文献(1)和(2)的公开,制冷剂管形成在蓄冷装置的一侧,而用于与 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散热片形成在所述蓄冷装置的另一侧。根据以上结构,蓄冷装置仅从其 一侧被冷却下来。因此,问题是蓄冷装置可能没有被充分冷却下来。另一方面,空气在蓄冷 装置的另一侧与所述蓄冷装置直接进行热交换。当高温空气与蓄冷装置接触时,储存的冷 却能被迅速带走。如上所述,在现有技术中难以将蓄冷装置有效率地冷却下来并且难以稳 定地辐射储存的冷却能。 根据以上专利文献(3)和(4)的公开,蓄冷装置设置在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处。储存 的冷却能沿着制冷剂管的纵向方向通过制冷剂管移动到散热片。因此,难以获得高的冷却 能力。此外,因为蓄冷材料和散热片布置在相邻的制冷剂管之间,因此不能实现高生产率。 根据以上专利文献(5),代替用于热交换器的散热片而设置蓄冷单元。然而,根据 这种结构,因为多个蓄冷单元布置在制冷剂管之间,因此也不可能实现高生产率。
技术实现思路
考虑到以上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蓄冷型热交换器,根据 本专利技术,所述储存型热交换器能够有效率地储存冷却能和稳定地辐射储存的冷却能。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蓄冷型热交换器,根据所述蓄冷型热交换器可以 实现高生产率。 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所述特征的组合: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蓄冷型热交换器具有第一集水箱和第二集水箱和多个制冷剂 管,多个制冷剂管被布置成相互隔开,并布置在第一集水箱与第二集水箱之间,使得制冷剂 至少从第一集水箱和第二集水箱中的一个通过制冷剂管流动到另一个集水箱; 热交换器还具有:蓄冷容器,所述蓄冷容器布置在容纳空间中,所述容纳空间形成 在相邻的制冷剂管之间,并且所述蓄冷容器连接到相应的制冷剂管的外表面;蓄冷材料,所 述蓄冷材料插入到蓄冷容器的内部;多个空气通道,所述多个空气通道中的每一个都形成 在相邻的制冷剂管之间,并且位于蓄冷容器的两侧;和多个传热构件,所述多个传热构件布 置在空气通道中的每一个内,以将来自流动通过制冷剂管的制冷剂的热量传递给通过空气 通道的空气。 在上述热交换器中,形成在相邻制冷剂管并位于蓄冷容器两侧的容纳空间形成为 空气通道,空气通过所述空气通道,用于与流动通过制冷剂管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根据以上热交换器,可以通过布置在蓄冷容器两侧的制冷剂管将蓄冷材料有效地 冷却下来,使得可以实现有效的冷却能储存操作。制冷剂管位于蓄冷容器与空气通道之间, 使得可从蓄冷材料将冷却能稳定地辐射到空气通道。 此外,因为蓄冷容器连接到蓄冷管,不仅可以实现较高的机械强度,而且还可以实 现较高的热传递。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的又一个特征,蓄冷型热交换器还具有热交换部,所述热交换部设 置在蓄冷容器中,用于有助于热传递。根据这种特征,热交换部可以由容易制造的内散热片 来提供。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特征,制冷剂管以等间隔布置,并且蓄冷容器的宽度基本上 等于空气通道的宽度。根据这种结构,空气通道和蓄冷容器可以相互交换,使得可以增加用 于确定蓄冷容器的数量以及位置的灵活性。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特征,蓄冷容器占据的形成在相邻制冷剂管之间的容纳空间 与形成在制冷剂管之间的容纳空间的总空间的比的值为10%到50%之间。根据这种特征, 可以适当地保持冷却能储存性能以及冷却能辐射性能。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特征,蓄冷容器通过焊接材料连接到制冷剂管。根据这种特 征,可以通过焊接材料增加制冷剂管与蓄冷容器之间的热传递。此外,用于连接散热片与制 冷剂管的相同的焊接材料以及相同的焊接炉通常可以用于将蓄冷容器连接到制冷剂管。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特征,蓄冷容器包括一对主壁部和多个分隔部,其中,所述分 隔部中的每一个都从主壁部中的一个延伸到另一个主壁部。这种容器被公知为多通道管, 所述多通道管通过挤压加工制造而成。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特征,热交换部由突起部形成,所述突起部中的每一个都从 蓄冷容器的壁部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壁部突出。根据这种特征,可以通过较少数量的部件 来制造蓄冷容器。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特征,多个蓄冷容器以等间隔布置,使得可以避免温度分布。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特征,多个蓄冷容器相对于热交换器的中心布置在所述热交 换器的左侧和右侧,使得可以避免热交换器左侧和右侧之间的温度差。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特征,蓄冷容器相对于热交换器的中心对称布置。根据这种 特征,对于热交换器的左侧和右侧来说,温度分布可以变得对称。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特征,由制冷剂管、蓄冷容器和空气通道形成的热交换区与 形成在热交换器下游侧的空气调节壳体中的单个空气流动通道连通。根据这种特征,可以 通过蒸发器的热交换区将流动通过单个空气流动通道的空气冷却下来。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特征,由制冷剂管、蓄冷容器和空气通道形成的热交换区被 分成两个热交换区,并且热交换区中的每一个都与形成在热交换器的下游侧的空气调节壳 体中的相应的空气流动通道连通。根据这种特征,可以通过相应的热交换区将流动通过不 同的空气流动通道的空气冷却下来。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特征,热交换器包括两层的第一热交换器部分和第二热交换 器部分,一个蓄冷容器和布置在蓄冷容器两侧的两个制冷剂管形成第一蓄冷单元,所述第 一蓄冷单元布置在第一热交换器部中,而另一个蓄冷容器和布置在另一个蓄冷容器的两侧 的另外两个制冷剂管形成第二蓄冷单元,第二蓄冷单元布置在第二热交换器部分中。 第一蓄冷单元和第二蓄冷单元沿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流的方向互相对齐,并且第 一蓄冷单元和第二蓄冷单元彼此分离以在所述第一蓄冷单元与所述第二蓄冷单元之间形 成用作绝热装置的空间。 根据这种特征,即使在第一和第二蓄冷单元之间出现温差的情况下,对于两个蓄 冷单元来说也可以抑制冷却能储存性能以及冷却能辐射性能的下降。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特征,热交换器包括两层的第一热交换器部分和第二热交换 器部分,一个蓄冷容器和布置在蓄冷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冷型热交换器,包括:第一集水箱(41)和第二集水箱(42);多个制冷剂管(45),所述多个制冷剂管被布置成相互隔开、并布置在所述第一集水箱(41)与所述第二集水箱(42)之间,使得制冷剂至少从所述第一集水箱(41)和所述第二集水箱(42)中的一个通过制冷剂管(45)流动到另一个集水箱(41,42);蓄冷容器(47,247,347,447,547,647,747e,747f,847,947),所述蓄冷容器布置在容纳空间中,所述容纳空间形成在多个制冷剂管(45)的相邻的第一和第二制冷剂管(45)之间,并且所述蓄冷容器热连接和附接到第一和第二制冷剂管(45)的外表面,其中蓄冷容器和第一和第二制冷剂管形成蓄冷单元,第一制冷剂管与多个制冷剂管中的与蓄冷单元相对的第三制冷剂管相对,第二制冷剂管与多个制冷剂管中的与蓄冷单元相对的第四制冷剂管相对;蓄冷材料(50),所述蓄冷材料插入到所述蓄冷容器的内部;多个空气通道,所述多个空气通道中的每一个都形成在相邻的制冷剂管(45)之间,其中,形成在第一和第三制冷剂管之间的第一空气通道和形成在第二和第四制冷剂管之间的第二空气通道分别地位于所述蓄冷容器的两侧,且其中第一空气通道是在第三制冷剂管的一侧,第三空气通道形成在第三制冷剂管的另一侧和第五制冷剂管之间,第二空气通道形成在第四制冷剂管的一侧;和多个传热构件(46),所述多个传热构件布置在所述空气通道中的每一个内,以从流动通过所述制冷剂管(45)的制冷剂传递热量给通过所述空气通道的空气,使得多个传热构件(46)的每一个通过相应的制冷剂管(45)热连接到蓄冷容器。...

【技术特征摘要】
2009.03.26 JP 2009-0771441. 一种蓄冷型热交换器,包括: 第一集水箱(41)和第二集水箱(42); 多个制冷剂管(45),所述多个制冷剂管被布置成相互隔开、并布置在所述第一集水箱 (41)与所述第二集水箱(42)之间,使得制冷剂至少从所述第一集水箱(41)和所述第二集 水箱(42)中的一个通过制冷剂管(45)流动到另一个集水箱(41,42); 蓄冷容器(47, 247, 347,447, 547,647, 747e,747f,847,947),所述蓄冷容器布置在容纳 空间中,所述容纳空间形成在多个制冷剂管(45)的相邻的第一和第二制冷剂管(45)之间, 并且所述蓄冷容器热连接和附接到第一和第二制冷剂管(45)的外表面,其中蓄冷容器和 第一和第二制冷剂管形成蓄冷单元,第一制冷剂管与多个制冷剂管中的与蓄冷单元相对的 第三制冷剂管相对,第二制冷剂管与多个制冷剂管中的与蓄冷单元相对的第四制冷剂管相 对; 蓄冷材料(50),所述蓄冷材料插入到所述蓄冷容器的内部; 多个空气通道,所述多个空气通道中的每一个都形成在相邻的制冷剂管(45)之间,其 中,形成在第一和第三制冷剂管之间的第一空气通道和形成在第二和第四制冷剂管之间的 第二空气通道分别地位于所述蓄冷容器的两侧,且其中第一空气通道是在第三制冷剂管的 一侧,第三空气通道形成在第三制冷剂管的另一侧和第五制冷剂管之间,第二空气通道形 成在第四制冷剂管的一侧;和 多个传热构件(46),所述多个传热构件布置在所述空气通道中的每一个内,以从流动 通过所述制冷剂管(45)的制冷剂传递热量给通过所述空气通道的空气,使得多个传热构 件(46)的每一个通过相应的制冷剂管(45)热连接到蓄冷容器。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型热交换器,还包括: 第四空气通道(46),所述第四空气通道(46)形成在第四制冷剂管的另一侧。3. -种蓄冷型热交换器,包括: 第一集水箱(41)和第二集水箱(42); 多个制冷剂管(45),所述多个制冷剂管被布置成相互隔开,并布置在所述第一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横山直树宫田喜夫长谷川惠津夫下谷昌宏安部井淳真田良一安藤卓井上诚司榎本胜利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