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33810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7 09: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该热交换装置具有主体外壳、排气用风扇及供气用风扇、和进行室内空气和户外气体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元件,其中,主体外壳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鼓风机室,另一部分作为热交换器室,鼓风机室再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排气风扇室,另一部分作为供气风扇室,设置有切换从室内空气口通向热交换器室的风道和从室内空气口通向排气风扇室的风道的风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装置
技术介绍
图33是表示现有的热交换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如图33所示,在热交换装置的主体301设有室内吸入口 302、室内排出口 303、户外吸入口 304、户外排出口 305、排气用鼓风机306、供气用鼓风机307、电动机308、热交换元件309、旁通排气风道310、挡板311及导向板312。在此,室内吸入口 302、室内排出口 303、户外吸入口 304及户外排出口 305设于主体301的侧面。排气用鼓风机306和供气用鼓风机307安装于电动机308上。热交换元件309以被排气用鼓风机306和供气用鼓风机307夹持的方式配置于主体301的中央部内。 旁通排气风道310是从室内吸入口 302不经过热交换元件309而经过排气用鼓风机306的风道。挡板311配置于旁通排气风道310的室内吸入口 302侧。导向板312配置于旁通排气风道310内,具备吸音功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夏季及冬季,从室内吸入口 302吸入的室内空气和从户外吸入口 304吸入的户外气体通过热交换元件309进行热交换。仅进行了热交换的室内空气通过排气用鼓风机306从户外排出口 305向户外排气。另外,仅进行了热交换的户外气体通过供气用鼓风机307从室内排出口 303向室内供气。另一方面,春秋中间期及不需要基于户外气体冷气进行的热交换时,从户外吸入口 304吸入的户外气体经过热交换元件309通过供气用鼓风机307从室内排出口 303向室内供气。此时,从室内吸入口 302吸入的室内空气通过挡板311不经过热交换元件309而经过由导向板312构成的旁通排气风道310。而且,该室内空气通过排气用鼓风机306从户外排出口 305向户外排气,因此,室内空气和户外气体不通过热交换元件309进行热交换而被换气。此时,室内空气不从室内吸入口 302流入排气用鼓风机306,需要旁通排气风道310。因此,由于风道的压力损失而引起全压能量及噪音能量等热交换装置的运转能量上升,需要降低该运转能量。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5 - 2649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装置包括主体外壳,其具有室内空气口、排气口、户外气体口及供气口 ;排气用风扇及供气用风扇,其设于主体外壳内,排气用风扇将室内空气从室内空气口吸入并从排气口排出,供气用风扇将户外气体从户外气体口吸入并从供气口向室内供给;热交换元件,其在主体外壳内,分别隔开规定间隔层叠多个板体,在板体与板体之间交替地将室内空气从元件室内空气吸入口吸入并从元件室内空气排出口排出,将户外气体从元件户外气体吸入口吸入并从元件户外气体排出口排出,进行室内空气和户外气体的热交换,其中,热交换元件将元件室内空气排出口和元件户外气体排出口夹着排出口边界部而设置,形成使排出口边界部相对而将多个热交换元件形成一体的热交换元件单元,主体外壳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鼓风机室,另一部分作为热交换器室,室内空气口、排气口及供气口设于鼓风机室,户外气体口设置于热交换器室,鼓风机室再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排气风扇室,另一部分作为供气风扇室,设有切换从室内空气口通向热交换器室的风道和从室内空气口通向排气风扇室的风道的风挡。其结果,春秋中间期及户外气体冷气时不需要户外气体和室内空气的热交换时,从室内空气口流入鼓风机室内的空气不经由热交换器室而从鼓风机室的排气口向外部排出。因此,减小了热交换装置内的风道阻力,降低了热交换装置的运转能量。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热交换装置在风挡打开时的概略结构的平面图;图2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在风挡打开时的概略结构的正面图; 图3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在风挡关闭时的概略结构的平面图;图4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在风挡关闭时的概略结构的正面图;图5是表示扩大该热交换装置的鼓风机室的风道后的概略结构的平面图;图6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元件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元件单元的侧面剖面图;图8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元件单元的正面立体图;图9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元件单元的背面立体图;图10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正面图;图11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不同的热交换元件单元的正面立体图;图12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不同的热交换元件单元的背面立体图;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装置在风挡打开时的概略结构的鼓风机室侧的侧面图;图14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在风挡关闭时的概略结构的鼓风机室侧的侧面图;图15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热交换器室侧的侧面图;图1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装置在风挡关闭时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在风挡打开时的立体图;图I 8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风挡结构的平面图;图1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4的热交换装置的风挡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20是表示图19的A部的详细立体图;图2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5的热交换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平面图;图22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正面图;图23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风扇单元的立体图;图24A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风扇单元固定部固定前的正面剖面图;图24B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风扇单元固定部固定后的正面剖面图;图2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6的热交换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平面图;图26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正面图;图27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排气口附近的局部放大图28是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滑轨的正面图;图29是该热交换装置的将排气风挡的把手设置于主体外壳的外侧的情况的平面图;图30是该热交换装置的将排气风挡的把手设置于主体外壳的外侧的情况的正面立体图;图31是该热交换装置的设有排气风挡进给轴的情况的平面图;图32是该热交换装置的排气风挡进给轴局部的正面立体图;图33是表示现有热交换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标记说明1,201 :主体外壳 la、201a:侧面lb,201b :检修盖Ic :鼓风机室Id :热交换器室Ie:室内空气空间If:户外气体空间Ig:内进深侧面Ih:开口部2、202:室内空气口2a:吸入方向3、203:排气口3a:吹出方向4、204:户外气体口5、205:供气口6、206 :排气用风扇6a、206a :排气用叶片6b>206b :排气用壳体6c,206c :排气风道6d :排气风扇室6e:排气排出口6f、7f:按压部6g:排气用排出部6h:排气用排出部开口面6i:排气口连接面6j:排气用风扇排出口7,207 :供气用风扇7a、207a :供气用叶片7b、207b :供气用壳体7c,207c :供气风道7d :供气风扇室7e:供气排出口7g:供气用排出部7h:供气用排出部开口面7i:供气口连接面7j:供气用风扇排出口8,208 :风道隔板8a:隔热材料 8b:旁通开口8c、101:风挡8d:室内空气隔板8e :风扇单元轨道9a>209a 电机基座9b、106、209b :电机IOa L 形壁IOb L形通风路IOc :板体IOd:导热体IOe :扩大板体11、15、210 :热交换元件Ila :元件室内空气排出口Ilb :元件户外气体排出口lie:排出口边界部Ild:风道边界板Ile :元件室内空气吸入口Ilf :元件户外气体吸入口Ili :风道扩大部12,21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5.11 JP 2010-108881;2010.05.11 JP 2010-108881.ー种热交換装置,包括 主体外壳,其具有室内空气ロ、排气ロ、户外气体ロ及供气ロ ; 排气用风扇及供气用风扇,其设于所述主体外壳内,所述排气用风扇将室内空气从所述室内空气ロ吸入并从所述排气ロ排出,所述供气用风扇将所述户外气体从所述户外气体ロ吸入并从所述供气ロ向室内供给; 热交换元件,其在所述主体外壳内,分别隔开规定间隔层叠多个板体,在所述板体与所述板体之间交替地将所述室内空气从元件室内空气吸入ロ吸入并从元件室内空气排出ロ排出,将所述户外气体从元件户外气体吸入ロ吸入并从元件户外气体排出ロ排出,进行所述室内空气和所述户外气体的热交换,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換元件将所述元件室内空气排出口和所述元件户外气体排出ロ夹着排出ロ边界部而设置,形成使所述排出ロ边界部相对而将多个所述热交换元件形成一体的热交换元件単元,所述主体外壳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鼓风机室,另一部分作为热交換器室,所述室内空气ロ、所述排气ロ及所述供气ロ设于所述鼓风机室,所述户外气体ロ设置于所述热交換器室,所述鼓风机室再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排气风扇室,另一部分作为供气风扇室,设有切换从所述室内空气ロ通向所述热交換器室的风道和从所述室内空气ロ通向所述排气风扇室的风道的风挡。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热交換装置,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室内空气ロ的吸入方向和所述排气ロ的吹出方向在同一直线上。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室内空气ロ吸入的所述室内空气经由以包围所述鼓风机室的两面的方式设置的室内空气空间而通向所述热交換器室。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热交換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主体外壳的顶面倾斜地配置所述排气风扇的排出ロ,相对于所述主体外壳的底面倾斜地配置所述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曾根孝昭高山吉彦桥本俊彦饭尾耕次曾我洋太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