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型热交换型换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916196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5 0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薄型化且功耗增加不大的热交换型换气装置。该薄型热交换型换气装置包括机壳以及内置于机壳内的热交换器、送风机和排风机,在机壳的侧壁上的室内侧开设有回风口和送风口,在机壳的侧壁上的室外侧开设有新风口和排风口,送风机设置在热交换器与送风口之间,排风机设置在热交换器与排风口之间,并且送风机和排风机位于侧壁的同一边。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结构更加紧凑,实现了薄型化和小型化,可以占用更小的吊顶的面积。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可以实现在相同热交换效率的情况下的更小的体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型换气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薄型热交换型换气装置,属于空气调节

技术介绍
装修时,换气装置水平安装于房屋顶部的屋顶与天花板之间,该换气装置的高度是决定房屋吊顶的高度的重要因素。随着现在住房高度的要求,换气装置的高度也越来越小。为了装修的需要,换气装置也越来越小型化,以减小占用的吊顶的面积。以往类似产品的设计中,冷热空气的交换采用直线型交换方式。这样冷热空气的进口就必须设置在机芯两端,而风机必须设置在机型的另两个端头,根据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冷热空气进口距风机越近,通过的风越多,所以冷热空气热交换的有效换热面积较原机芯的面积会大大减小,大概在50% 60%之间。有一些现有设计虽然采用对角线型交换方式,但是由于采用立式风机,也无法实现小尺寸和薄型化。还有一些现有设计采用的热交换器不同,导致在与本专利技术相同的体积下的换热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薄型化、小型化且功耗增加不大的热交换型换气装置。为实现上述的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种薄型热交换型换气装置,包括机壳以及内置于机壳内的热交换器、送风机和排风机,在所述机壳的侧壁上的室内侧开设有回风口和送风口,在所述机壳的侧壁上的室外侧开设有新风口和排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机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送风口之间,所述排风机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排风口之间,并且所述送风机和所述排风机位于所述侧壁的同一边。较优地,所述送风机和所述排风机具有风轮和风轮涡壳,所述风轮涡壳的开口平行于所述热交换器,且处于所述薄型热交换型换气装置的高度的中间位置,以使风从所述风轮涡壳的上下进入所述风轮涡壳内部。较优地,所述热交换器的边长L与所述机壳的短边a之间满足L<0. 7a。较优地,所述风轮涡壳与所述热交换器的出风面的距离是用于安装所述热交换器所需的距离。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换气装置结构更加紧凑,实现了薄型化和小型化,可以占用更小的吊顶的面积,而且功耗无明显增加。本专利技术可以实现在相同热交换效率的情况下的更小的体积。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薄型热交换型换气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图I所示薄型热交换型换气装置的正视示意图;图3为图I所示薄型热交换型换气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图I所示薄型热交换型换气装置中,新风和回风热交换示意图;图5为图I所示热交换器的边长变化示意图;图6为热交换效率、热交换器边长与风速三者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图7为热空气交换时间、换气装置体积与热交换器边长三者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图8为图I所示热交换器与风机涡壳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作进一步阐述。下文中,将从室外进入室内的空气定义为新风,将从室内排出室外的空气定义为回风。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如图I所示的又薄又小的紧凑型的热交换型换气装置(下文简称换气装置)。结合图I至图3可知,该换气装置具有长方体形的机壳1,机壳I由侧壁10、顶板IOA和底板IOB组成。安装时,顶板IOA贴近屋顶天花板,底板IOB与吊顶接触。侧壁10由四块高度相等且互相垂直的侧壁板组成,其中两块相互平行的侧壁板101和102组成长方体的长边,另外两块相互平行的侧壁板103和104组成长方体的短边。将长边和短边相应的侧壁板分别定义为长边板和短边板。侧壁10的高度与热交换器20 (见下文)的高度基本一样。在该换气装置内部,安装有热交换器20。该热交换器20的水平方向的横截面为正方形,并沿侧壁10的高度方向延伸。该热交换器20采用叉流板式热交换器,具有沿侧壁10高度方向平行排列的多层方形翅片。在相邻翅片间形成彼此隔绝的导风通道,相邻的导风通道相互垂直并隔离,各导风通道在热交换器20的高度方向上依次交替。热交换器20具有新风进风口和回风进风口,与新风进风口贯通的新风出风口和与回风进风口贯通的回风出风口。新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设置在正文形截面的相对两侧;回风进风口和回风出风口设置在正文形截面的相对的另外两侧。热交换器20的两个进风口相邻设置,并且两个进风口同时相对于同一块短边板(图I中的侧壁板103)且与该短边板成角度(例如45度)放置。为了减小新风和回风进入热交换器20时的阻力,以该热交换器20中两个进风口之间的对角线与该短边板(侧壁板103)垂直时为佳,本实施例中以进风口平面与长边板之间的夹角为45°放置。图I中,热交换器20的回风进风口朝向左侧(室内侧),因此,在该换气装置左侧的长边板101上开设有回风口 13,相应地,在该换气装置右侧(室外侧)的长边板102上开设有排风口 12。同理,热交换器20的新风进风口朝向右侧,因此,在长边板102的上部开设有新风口 14,相应地,在长边板101上开设有送风口 11。其中,送风口 11和新风口 14成对角线设置,回风口 13和排风口 12成对角线设置。、在该实施例中,该热交换器20的水平横截面为正方形,热交换器20的对角线尺寸小于或等于壳体I水平横截面的短边尺寸。在该俯视图中,热交换器20的一条对角线的两端分别与壳体I的两个长边板连接,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分别与壳体I的两个短边板连接。为了减少该换气装置的体积,与短边连接的对角线的一端可以与短边板直接抵接,另一端与壳体的另一短边板之间有距离,并通过风道板连接。由此将壳体内部空间分隔成,分别与送风口 11、新风口 14、回风口 13和排风口 12连接的四个空间。具体参考图I和图3,该立方体形状的热交换器3的上角线与侧壁的短边板103通过上风道板15连接,下角线与侧壁的另一短边板104通过下风道板16连接,左角线与位于左侧的侧壁的长边板101通过左风道板17连接,右角线与侧壁的位于右侧的长边板102通过右风道板18连接。本实施例中,上风道板15的尺寸小于下风道板16的尺寸,左风道板17与右风道板18的尺寸相同,因此新风进入空间和回风送入空间相同大小,但是这两者均小于新风送入空间和回风排出空间的大小。其中,风道板15、风道板16和热交换器20 —起,将侧壁10围成的空间一分为二, 热交换器20左侧的空间为室内侧空间,热交换器20右侧的空间为室外侧空间。风道板17和风道板18又将位于热交换器20左侧的室内侧空间和位于右侧的室外侧空间分别进一步分割为四个独立的空间。由长边板101、短边板103、风道板15、风道板17和热交换器20组成的位于热交换器20左上侧的回风进入空间;由长边板101、短边板104、风道板16、风道板17和热交换器20组成的位于热交换器20左下侧的新风送入空间;由长边板102、短边板103、风道板15、风道板18和热交换器20组成的位于热交换器20右上侧的新风进入空间;和由长边板102、短边板104、风道板16、风道板18和热交换器20组成的位于热交换器20右下侧的回风排出空间。新风送入空间、回风排出空间、回风进入空间和新风进入空间分别与长边板上开设的送风口 11、排风口 12、回风口 13和新风口 14相对应。并且,新风进入空间和新风送入空间通过热交换器20贯通形成新风通道,回风进入空间和回风排出空间通过热交换器20贯通形成回风通道,新风和回风在该热交换器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薄型热交换型换气装置,包括机壳以及内置于机壳内的热交换器、送风机和排风机,在所述机壳的侧壁上的室内侧开设有回风口和送风口,在所述机壳的侧壁上的室外侧开设有新风口和排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机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送风口之间,所述排风机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排风口之间,并且所述送风机和所述排风机位于所述侧壁的同一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东辉张海龙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环都人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