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榨油机及其榨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49814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8 1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榨油机及其榨杆,包括杆体和环绕在杆体外部的螺旋片,杆体的外径由后端往前端逐渐增大,所述螺旋片沿杆体轴线依次设置进料段、过渡段和保压段,进料段、过渡段和保压段的螺距分别为第一螺距、第二螺距和第三螺距,第一螺距大于第三螺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高效榨油机及其榨杆,具有榨油效率高、出油率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榨油机及其榨杆
本技术涉及家用榨油机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高效榨油机及其榨杆。
技术介绍
目前的家用榨油机,包括榨杆和榨樘,榨樘上设置有入料口、出渣口和出油口。榨 杆套装于榨樘内并在电机的带动下在榨樘内转动;榨杆包括杆体和环绕在杆体外部的螺旋 片,螺旋片的螺距从榨樘的入料口处到出渣口处均为相等的,从而使得螺旋片的螺距不能 根据花生、芝麻、大豆等油料在压榨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压榨力及进给速度,使得 将螺距设置为较大值时,会使油料压榨不充分,油料出油率低;将螺距设置为较小值时,会 使花生、芝麻、大豆等油料的供给速度降低,使压榨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解决上述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榨油效率高、出油率高的 榨油机及其榨杆。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榨杆,包括杆体和环绕在 杆体外部的螺旋片,杆体的外径由后端往前端逐渐增大,所述螺旋片沿杆体轴线依次设置 进料段、过渡段和保压段,进料段、过渡段和保压段的螺距分别为第一螺距、第二螺距和第 三螺距,第一螺距大于第三螺距。 进一步,所述第一螺距与第二螺距的比值为3:1~2:1。 进一步,所述第二螺距介于第一螺距与第三螺距之间。 进一步,所述螺旋片的进料段、过渡段和保压段在杆体轴线方向上的长度相等。 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高效榨油机,其包括上述的榨杆。 进一步,还包括榨樘,榨杆套装于具有中空筒状结构的榨樘内,榨樘的前端以可拆 卸的方式固设有端盖,端盖上设置有出渣口和使榨杆与榨樘的轴线相重合并以可转动的方 式固定榨杆的支撑部,支撑部通过轴承与榨杆的前端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轴承为滚动轴承或滑动轴承。 进一步,所述榨杆的前端设置有容纳轴承并固定轴承外圈的凹槽;所述支撑部为 设置于端盖中心并用于固定轴承内圈的第一凸起。 进一步,所述榨杆的前端设置有固定轴承内圈的第二凸起;所述支撑部为设置于 端盖中心并用于固定轴承外圈的第一轴承座。 进一步,所述端盖以螺纹连接、法兰连接或卡合连接的方式固设于榨樘的前端。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高效榨油机及其榨杆, 通过将进料段的第一螺距设置成大于保压段的第三螺距,从而使得螺旋片能根据花生、芝 麻、大豆等油料在压榨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压榨力及进给速度。进料段的第一螺 距设置为相对较大值,能使花生、芝麻、大豆等油料的供给速度提高,使压榨效率提升;而保 压段的第三螺距设置为相对较小值,则会使油料在保压段的停留时间延长以及所受到的压 榨力增大,使得花生、芝麻、大豆等油料能得到充分的压榨,从而提高油料的出油率。本实用 新型的高效榨油机及其榨杆既能提高油料的压榨效率,又能提高油料的出油率。此外,通过 在榨樘的前端设置用于固定榨杆自由端的端盖,使得榨樘与榨杆的轴线能始终保持重合状 态,进而使得榨杆与榨樘之间能保持均匀的工艺间隙,使得榨杆受力均匀,从而确保本实用 新型的榨油机能保持高效运转并延长使用寿命。经过实验验证,本技术的榨油机与现 有技术中的榨油机相比,出油率能提高15%以上。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实施例一的榨杆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榨杆的剖视图; 图3为实施例二的榨樘与端盖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的榨油组件拆解剖视图; 图5为实施例三的榨油组件拆解剖视图; 图6为实施例四的榨油组件拆解剖视图; 图7为实施例五的榨油组件拆解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的榨杆3,其由榨油机上的电机带动其转动,电机通过传动装置与 榨杆3的后端进行连接。榨杆3包括杆体30和环绕在杆体30外部的螺旋片31,杆体30的 外径由后端往前端逐渐增大,以逐步压榨花生、芝麻、大豆等油料。螺旋片31沿杆体30的 轴线依次设置进料段33、过渡段34和保压段35,进料段33、过渡段34和保压段35的螺距 分别为第一螺距T1、第二螺距T2和第三螺距T3。为使进料段33能快速地将油料往保压段 35方向进行推送以及增加保压段35的出油率,第一螺距T1设置成大于第三螺距T3,而第 二螺距T2则优选为介于第一螺距T1与第三螺距T3之间。第一螺距T1与第三螺距T3的 比值优选为3: f 2:1,也即是当第三螺距T3为8mm时,第一螺距T1可为16mm-24mm。进料 段33、过渡段34和保压段35在杆体30轴线方向上的长度优选为相等,也即是把杆体30划 分成长度相同的三段,每一段分别对应进料段33、过渡段34和保压段35。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榨油机是对上述实施例一的榨 杆3进行具体地应用,并且包含了实施例一的榨杆3。 榨油机包括如图3、图4所示的榨油组件,榨油组件包括榨樘1、端盖2和榨杆3,榨 杆3可参见实施例一的图1、图2。 榨樘1呈中空筒状结构,其径向截面呈正多边型,优选为正六边形,以利于被压榨 出来的植物油可在榨樘1的内壁夹角处形成集油槽。榨樘1的底部设置有出油口 10,榨樘 1的顶部设置有入料口。 榨杆3从榨樘1的后端套装于的榨樘1内,花生、芝麻、大豆等呈松散状态的油料 从进料段33处落入榨杆3,螺旋片31将油料往保压段35方向进行推送,并在此过程中将 花生、芝麻、大豆等油料逐步进行加压挤榨,从而使花生、芝麻、大豆等油料中的所含的植物 油被压榨出来,而油渣则在保压段35的末端通过端盖2上的出渣口 20排出榨油机外。由 于油料在保压段35停留的时间越长、受到的压力越大,则出油量也越大。因此,将第一螺距 T1设置成大于第三螺距T3,能使油料在保压段35停留更长时间、承受更大的压力,使油料 的出油率更高,同时,也能实现进料段33的快速供料,提升榨杆3的油料供给速度。 榨樘1的前端以可拆卸的方式固设有端盖2,端盖2上设置有使榨杆3与榨樘1两 者的轴线相重合并以可转动的方式固定榨杆3的前端的支撑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通过 滚动轴承4与榨杆3的前端进行连接,以减少支撑部与榨杆3之间的摩擦。 榨杆3通过滚动轴承4可以实现以可转动的方式固定在端盖2的支撑部上。具体 为,榨杆3的前端设置容纳滚动轴承4并固定滚动轴承4外圈的凹槽32,支撑部为设置于端 盖2上并用于固定滚动轴承4内圈的第一凸起24,从而使得支撑部能起到支撑并固定榨杆 3的前端的作用,使榨杆3的前端与榨樘1的内壁保持均匀的工艺间隙。 为便于清理榨樘1内的油渣以及方便滚动轴承4的拆装,端盖2设置为以可拆卸 的方式固设于榨樘1的前端。具体为,端盖2与榨樘1以螺纹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榨樘1 的前端设置外螺纹11 ;端盖2包括本体22、设置于本体22中心位置的支撑部和沿本体22 的边缘并朝向榨樘1的方向延伸出的折边21,折边21上设置有与外螺纹11进行配合的内 螺纹211,内螺纹211与外螺纹11的相互配合使得端盖2能紧固于榨樘1的前端。榨樘1 内的油渣虽然可从榨樘1的径向上开口往外排,但为使榨杆3的受力均匀,优选为从榨樘1 的前端排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榨杆,包括杆体和环绕在杆体外部的螺旋片,杆体的外径由后端往前端逐渐增大,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片沿杆体轴线依次设置进料段、过渡段和保压段,进料段、过渡段和保压段的螺距分别为第一螺距、第二螺距和第三螺距,第一螺距大于第三螺距。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榨杆,包括杆体和环绕在杆体外部的螺旋片,杆体的外径由后端往前端逐渐增 大,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片沿杆体轴线依次设置进料段、过渡段和保压段,进料段、过渡段 和保压段的螺距分别为第一螺距、第二螺距和第三螺距,第一螺距大于第三螺距。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榨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距与第二螺距的比值为 3:1?2: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榨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距介于第一螺距与第三 螺距之间。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榨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片的进料段、过渡段和保压 段在杆体轴线方向上的长度相等。5. -种高效榨油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榨杆。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高效榨油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榨樘,榨杆套装于具有 中空筒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友飞余文俊方于祥黄家聪吴卫新
申请(专利权)人:江门市君盛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